..續本文上一頁之後,總會令心不安,如果不消除它,必然會牽引我們,爲所造的惡業付出代價,以補償欲傷害者的過失,這便是因果報應;不但要受惡報,它還會障蔽道業的進展,故忏悔對于修行者來說,十分必要!
所以,忏悔對于佛教徒來說,是在實際修行中必不可缺的功課。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人是很容易犯錯誤的,可以說人在一生之中,都不犯錯誤是沒有的。《慈悲叁昧水忏法》中說:“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逐使滋蔓。”因爲犯錯誤就是造業,造了惡業就障住了修行前進的道路。
因此,有許多同修都覺得自己業障深重,難解難消。據我與同道們——不管是出家師父,還是在家居士的長期接觸,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業障很重,修行太難。看起來,業障又有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如有的人在平時覺得很好,心態也很平衡,但一到用功修行之時,或遇事對境之時,就會覺得有障礙現前,這是心理上的障礙;又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的身體老有病,經常那裏疼痛,這裏不舒服,去看醫生,連名醫也看過了,還花了很多吃藥的錢,但還是沒有治好。這些就是業障,它既困擾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障礙了修行的進度,有的甚至産生了修行的退心。
業障是什麼?所謂業障,就是我們學佛修行的障礙,使我們難以達到修行的目標。因此,我們想修行有所成就,就必須先消除業障。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使我們産生這許多業障,業障又怎樣去消除呢?我們要消除業障,必須先知道産生業障的原因,還必須懂得忏悔業障的正確方法。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本文講天臺圓頓止觀的修忏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因爲修忏關系到佛教徒的忏悔業障,也是佛教徒修行的好方法。
業障重的原因不外乎“業重”與“福薄”,由于往昔所造惡業太多,今生緣熟,所以果報來臨,這是業重;也因爲過去所造善業少、惡業多,故福德較少,即是福薄。而且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在事相上我們要消除業障,必須培植福德,就是要多做有益于人類社會,乃至一切衆生的善事功德。
我們應做的善事之範圍非常大,故可稱之爲“萬善”。佛弟子應作之善,有世間善及出世間善二大類。永明延壽禅師于《萬善同歸》中說世間善有:“種樹園林,造井廁橋梁,平治坑塹,開通道路,造立船筏,于要道建造亭臺,在路旁栽植花果,濟往來之疲乏,備人畜之所行;懷慚抱愧,常生慶幸之心,識分知恩,恒起報酬之想;敬養父母,承事尊賢。或稱揚彼德,開舉善之門。或贊歎其名,發薦賢之路。成人之美,助發勇心。喜他之榮,同興好事。削嫉妒之虿刺,息忿恨之毒風。”
又說出世間善有:“常于叁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道禮拜;寶炬、蘇燈續命供佛;散華供養,以華獻佛;燒香塗香,懸幡塔廟,莊嚴佛事;稱揚佛德,贊歎大乘,勝報無邊,殊因最大。贊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頌一言獲舌相妙音之報;勸請諸佛,不般涅粲,悲濟含識;隨喜贊善,助他勝緣;晝夜六時常行叁事:一禮十方佛,忏叁世罪。二隨喜十方叁世諸佛所行功德。叁勸請諸佛初轉*輪,及久住世間。行此叁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若作諸善,悉皆回向;發大願者,萬行之因,能長慈悲不斷佛種,大事成辦所作克終;造新修故,立像圖真,興建伽藍,莊嚴福地;書寫大藏,啓發真诠;放人出家,紹隆佛種,開出離之道,施引接之門;成他大業,助發菩提,作增上之緣,爲不請之友;飯僧設供,資備修行,開大施之門,建無遮之會;造經房禅室,或施華果園林,供給所須,助成道業;行道路、佛塔、僧房,除去磚石荊棘不淨,乃至看病浴僧,義井圊廁,扶危拯急,濟用備時;備辦香水,澡浴衆僧;瞻病施藥,飲食知足;受一日戒,或持八關齋;起四無量之心,攝物同己;成四安樂之行,利益有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此外如忘身爲法,禁絕邪師,建正法幢,斷魔弱索,朗慧日于無明暗室,蔭慈雲于煩惱稠林,使信邪者趣叁脫之門,俾執見者裂八倒之網;放生贖命,止殺興哀,可斷燒煮之殃,釋籠罩之絷,續壽量之海,成慧命之因,于世出世法皆大有裨益。”
簡言之我們應做的實事是:持戒、布施、供養叁寶、弘法利生、扶貧救災、慈善助學等事。另外,在心理上要“懷慚抱愧,常生慶幸之心。識分知恩,恒起酬報之想”等。若能勤行以上之事,此即是不造惡業,多行善事功德。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同時具有消除業障的功用。
如果佛教徒都能勤于忏悔,不犯或少犯錯誤,並照著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萬善去做,不信佛的常人則只要做好世間善這一部分,那麼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出現,故說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能做出大貢獻。
認識修忏意義爲證圓頓止觀而努力
修忏之意義,上文已略有談及。修忏時如法運想,不乖行儀,當具足十法,“以理觀導于事儀,則一禮一旋,罪消塵劫;一燈一水,福等虛空。”故口說六根罪時,心存作法、取相、無生叁種忏法,如是其罪可消,觀法堪進。如只口唱誦而心不在焉,罪何能消。故修忏者欲破障顯理,明心見性者,必須苦到忏悔而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修忏悔之法,當依《摩诃止觀》中“若欲忏悔二世重障,行四種叁昧者,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爲對治。此二十心,通爲諸忏之本。”法智大師于《修忏要旨》中,亦說:“所謂逆順十心,通于迷悟兩派,故迷真造惡,則有十心逆涅槃流,順生死海。始從無始無明起愛起見,終至作一闡提撥因撥果,所以沈淪生死,無解脫期,今遇叁寶勝緣,能生一念正信,先人後己,改往修來,故起十心逆生死流,順涅槃道,始則深信因果不忘,終則圓悟心性本寂,一一翻破上之十心。不明前之十心,則不識造罪之相,若非後之十心,則不知修忏之法。”
《生活中的佛教 天臺忏法與社會和諧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