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P2

  ..续本文上一页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作的忏法,略称《大悲忏》。本书特点是先述作忏原因,再判四种三昧,再详立十科行法之仪。在忏中更依《法华经》之奥义,细述开显之圆意,以作弘扬台宗止观实践法的先导,修此忏者宜加注意。大师在书中详述十科的三昧行法为:一严净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修观行。

  3.《修忏要旨》一卷。本书是法智大师于天禧五年(1021),受真宗皇帝所请,而举行修法华三昧三昼夜,以祈祷国泰民安的忏法道场时,受内侍俞源清之请,为其了达修忏法之要旨所着。本书旨在依《摩诃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以阐明法华三昧之要领,但其所述修忏要旨,非仅限于法华忏法,更及于大乘经典,以其着重于忏摩用心要,故修忏时所用之诵文则无记载。

  本书内容分为三章,首叙大乘经典的四种行法,包括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和非行非坐,及修法华三昧之功德。次依《止观》及《法华三昧仪》之文,详述忏悔之意义。末后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圆顿止观作结。本书前有科文,文末附有《香华运想偈》。全书文虽简短,然止观实修之大要皆已涵盖。

  上文已讲到顺逆十心是修忏之本,接下去必须明白什么叫做顺逆十心?

  先明顺流十心,顺流十心即是说众生由此十心,随顺烦恼流转生死之十种事:

  1.无始来今,由爱见故——无明昏暗,诸众生从无始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广造诸业;

  2.内计我人,外加恶友——谓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更惑我心,不修善业;

  3.不随喜他,一毫之善——说明渚众生既具内外恶缘,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再对他人所行善事,亦无随喜之心;

  4.唯遍三业,广作众罪——诸众生恣纵身、口、意的三业,无恶不作;

  5.事虽不广,恶心遍布——说明众生之起恶心遍布一切处所,常欲恼害于人;

  6.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众生所起的恶心,是昼夜相续不断的:

  7.覆讳过失,不欲人知——谓众生有了过失之后,不自发露此恶行,无悔改之心;

  8.不畏恶道——说众生不明冈果,不知戒律,无恶不为,如此之人当堕恶道而不惧怕;

  9.无惭无愧——诸众生造了恶业之后,还不知惭愧;

  10.拨无因果——说诸众生邪见严重,拨无一切善恶因缘果报。

  逆流十心,是说修行者有此十种心,则可翻转除去由顺流十心所造之恶法,即:

  1.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破除拨无因果之心;

  2.生重惭愧——破无惭愧之心;

  3.生大怖畏——破不畏恶道之心;

  4.发露忏——破覆讳过失之心;

  5.断相续心——破恶念相续之心;

  6.发菩提心——破遍布之恶心;

  7.断恶修善——修功补过,破三业造罪之心;

  8.守护正法——破善不随喜之心;

  9.念十方佛——破随顺恶友之心;

  10.观罪性空——破无明昏暗之心。

  总之法华三昧及其他所有三昧忏法之意,全在用逆流十心,以翻破顺流十心,修忏者则必须苦到恳切,甚至不惜身命力行。否则,悠悠泛泛,而欲求其感应道交,亦是不可能的。

  修忏能忏悔业障,使戒根清净,以利于三昧的修习;而修忏本身又是修三昧的行法,不过与现今的经忏佛事中的拜忏相比,则非可同日而语。因佛事之忏只重仪式,忽略了末尾最重要的一项——坐禅实相正观法,同时于前各项仪式之中,只重形式,很少兼具观行。如此,就有失祖师制忏之本意,虽是行忏,亦难以收到礼忏的应有效果。故天台学人欲以忏法进修三昧,必应熟知法智大师的《修忏要旨》,即本《摩诃止观》中智者大师所述修圆顿止观之事仪理观去行,日久当得大成就。对近代忏法弊端的反思

  先讲按忏仪礼忏灭罪之因。作法忏:就是于佛或众僧前坦白罪过,或通过诵戒、诵经、礼佛、念佛、持咒、观想等等来忏罪,依靠有关事相来达成忏悔的目的。取相忏:于定心中忏悔观修,以见到佛摩顶等瑞相为灭罪之验。无生忏:则是观察恶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之目的。理忏:就是从理上对道理的了解,来达到忏悔的目的。

  念佛、礼佛:有很大功德,如“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洹沙。”《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说:“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观无量寿佛经》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持咒:《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干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祗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持《往生咒》之功德,非但能生净土,亦能灭重罪:“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得灭除。”

  由于中国的祖师大德所编的忏仪,大都将印度的三种忏融合在一起,它既可总忏各种罪业,而又能究竟罪源,所以非常方便。由于太方便了,后世之人也不注重、更不会去探讨原来祖师制忏的本意,礼拜时根本不全神贯注,只是依忏本文字从头至尾念诵一遍,礼佛几拜,便算了事。逐渐走向形式化,从而失去它本有之忏悔真义。

  有些地方,可能念诵得太熟了,只是像唱戏一般的演一遍,根本不假思索,如此作能消罪业吗?忏仪中的观想早给去掉了,没有了观想还算是修止观吗?

  更有甚者是把诵经、拜忏演变成了“经忏佛事”,有些地方明码标价,这也太商品化了,这就更不可与祖师制忏目的同日而语了。

  真要忏悔罪障,修忏者必须有发自惭耻与惧怕遭受苦报而有诚心之外,对所从事的忏悔方法,必须具足信心,要绝对相信它可以灭除本身的罪业。能有此心,又有何罪不可消灭呢?因为罪业依附于妄心的执着而有,一旦心中没有妄执,再重的罪业也消除了。所以我们再礼忏时就要理解刚才所说的道理,佛经所言不虚,我们只有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诵经、持咒,就能灭除最重的罪。

  最后还须告诉大家的,就是经过如法忏悔后,罪一定能灭,但已忏悔之罪业,绝对不能重犯!为此,发心修证佛法的四众弟子,还要“善待忏悔”。

  修忏与和谐社会之关系

  佛教认为众生,包括人在内,都是依自己之业力而流转生死。佛教信徒要修行证果,必须持戒清净,如不慎而有所违犯,则须勤加忏悔,方可使染污的“三业”恢复清净。因而信仰佛教的人,慎守戒律如履薄冰,虽犯小罪亦当忏悔。

  忏悔是改过自新的无上良药,是佛教最慈悲的一面。有了忏悔,才能使犯错误者有改过的机会,免久沉罪恶的深渊。

  忏悔必须有惭愧心和知耻心,如能有此心,不管你造了大大小小的罪,不管轻重都可以依佛教的取相忏、无生忏得以忏除。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可以忏悔,就不在乎作恶破戒,绝不能以为什么罪都可以忏悔,犯了戒以后再去忏悔就好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明知那种行为是不对的,却一再去作,便是无惭无愧的人,无惭无愧就乖离了忏悔的本意,这样的人做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时,一定不会有真心实意,其罪业也就不能忏除了。

  所以,作为一个佛教信徒,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不要犯错,如无意中犯了错误或破了戒,必须立刻发露忏悔;如果自恃忏悔可灭罪,便不在乎犯戒造业一错再错,那到业报临头时就后悔莫及了。

  《优婆塞戒经》中说:“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心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之外,悉名不定。”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除了业报现前之外,不管过去造了什么罪业,只要有真实忏悔之心,都可以转变——重业可以轻受,轻业可以不受。所以,犯有过错的人应好好地忏悔。对于知错不再犯,具有惭愧心、知耻心,真心实意要消除业障、改过自新的人,不管他过去造了多大的恶业或犯了多重的戒,依照大乘佛教的取相、无生等忏法,都可以灭除罪业,重获清净。

  话再说回来,由于人的智商不一,理忏当然最好,但如未经事忏便直入理忏,除了上根利器之外,大多未能心安,所以必须经过依法忏悔之事忏。事忏是讲究形式的,例如:发露先恶,请求宽恕,悔后不作,乃至礼佛、念佛、持咒、诵经、拜忏……等等,都有它一定的形式。造业结罪有它的事相,事忏忏悔也不离事相。如此,便符合了“从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见《三昧水忏》)。如此,不论用作法忏还是取相忏,不论是礼佛或拜忏,都能将剩余的罪障消除。

  恶业虽然是虚妄、是空的,但造作…

《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