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佛教 天臺忏法與社會和諧發展▪P2

  ..續本文上一頁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作的忏法,略稱《大悲忏》。本書特點是先述作忏原因,再判四種叁昧,再詳立十科行法之儀。在忏中更依《法華經》之奧義,細述開顯之圓意,以作弘揚臺宗止觀實踐法的先導,修此忏者宜加注意。大師在書中詳述十科的叁昧行法爲:一嚴淨道場,二淨叁業,叁結界,四修供養,五請叁寶諸天,六贊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忏悔,十修觀行。

  3.《修忏要旨》一卷。本書是法智大師于天禧五年(1021),受真宗皇帝所請,而舉行修法華叁昧叁晝夜,以祈禱國泰民安的忏法道場時,受內侍俞源清之請,爲其了達修忏法之要旨所著。本書旨在依《摩诃止觀》及《法華叁昧儀》以闡明法華叁昧之要領,但其所述修忏要旨,非僅限于法華忏法,更及于大乘經典,以其著重于忏摩用心要,故修忏時所用之誦文則無記載。

  本書內容分爲叁章,首敘大乘經典的四種行法,包括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和非行非坐,及修法華叁昧之功德。次依《止觀》及《法華叁昧儀》之文,詳述忏悔之意義。末後以修忏悔系欲究竟圓頓止觀作結。本書前有科文,文末附有《香華運想偈》。全書文雖簡短,然止觀實修之大要皆已涵蓋。

  上文已講到順逆十心是修忏之本,接下去必須明白什麼叫做順逆十心?

  先明順流十心,順流十心即是說衆生由此十心,隨順煩惱流轉生死之十種事:

  1.無始來今,由愛見故——無明昏暗,諸衆生從無始來,暗識昏迷,無所明了,廣造諸業;

  2.內計我人,外加惡友——謂衆生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更惑我心,不修善業;

  3.不隨喜他,一毫之善——說明渚衆生既具內外惡緣,即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再對他人所行善事,亦無隨喜之心;

  4.唯遍叁業,廣作衆罪——諸衆生恣縱身、口、意的叁業,無惡不作;

  5.事雖不廣,惡心遍布——說明衆生之起惡心遍布一切處所,常欲惱害于人;

  6.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衆生所起的惡心,是晝夜相續不斷的:

  7.覆諱過失,不欲人知——謂衆生有了過失之後,不自發露此惡行,無悔改之心;

  8.不畏惡道——說衆生不明岡果,不知戒律,無惡不爲,如此之人當墮惡道而不懼怕;

  9.無慚無愧——諸衆生造了惡業之後,還不知慚愧;

  10.撥無因果——說諸衆生邪見嚴重,撥無一切善惡因緣果報。

  逆流十心,是說修行者有此十種心,則可翻轉除去由順流十心所造之惡法,即:

  1.深信因果——深信因果,破除撥無因果之心;

  2.生重慚愧——破無慚愧之心;

  3.生大怖畏——破不畏惡道之心;

  4.發露忏——破覆諱過失之心;

  5.斷相續心——破惡念相續之心;

  6.發菩提心——破遍布之惡心;

  7.斷惡修善——修功補過,破叁業造罪之心;

  8.守護正法——破善不隨喜之心;

  9.念十方佛——破隨順惡友之心;

  10.觀罪性空——破無明昏暗之心。

  總之法華叁昧及其他所有叁昧忏法之意,全在用逆流十心,以翻破順流十心,修忏者則必須苦到懇切,甚至不惜身命力行。否則,悠悠泛泛,而欲求其感應道交,亦是不可能的。

  修忏能忏悔業障,使戒根清淨,以利于叁昧的修習;而修忏本身又是修叁昧的行法,不過與現今的經忏佛事中的拜忏相比,則非可同日而語。因佛事之忏只重儀式,忽略了末尾最重要的一項——坐禅實相正觀法,同時于前各項儀式之中,只重形式,很少兼具觀行。如此,就有失祖師製忏之本意,雖是行忏,亦難以收到禮忏的應有效果。故天臺學人欲以忏法進修叁昧,必應熟知法智大師的《修忏要旨》,即本《摩诃止觀》中智者大師所述修圓頓止觀之事儀理觀去行,日久當得大成就。對近代忏法弊端的反思

  先講按忏儀禮忏滅罪之因。作法忏:就是于佛或衆僧前坦白罪過,或通過誦戒、誦經、禮佛、念佛、持咒、觀想等等來忏罪,依靠有關事相來達成忏悔的目的。取相忏:于定心中忏悔觀修,以見到佛摩頂等瑞相爲滅罪之驗。無生忏:則是觀察惡業的由來,了知業性本空,由無生之理的體會,而自然達到忏悔之目的。理忏:就是從理上對道理的了解,來達到忏悔的目的。

  念佛、禮佛:有很大功德,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洹沙。”《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說:“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叁佛名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于定中,得見過去七佛世尊毗婆屍佛而贊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叁佛,乃是過去久遠舊住娑婆世界,成熟衆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衆生,得聞是五十叁佛名者,是人于百千萬億阿僧祗劫不墮惡道;若複有人能稱是五十叁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複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叁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于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觀無量壽佛經》說:“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持咒:《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若諸衆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幹佛出世不通忏悔,縱忏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忏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爲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祗物、汙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持《往生咒》之功德,非但能生淨土,亦能滅重罪:“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叁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

  由于中國的祖師大德所編的忏儀,大都將印度的叁種忏融合在一起,它既可總忏各種罪業,而又能究竟罪源,所以非常方便。由于太方便了,後世之人也不注重、更不會去探討原來祖師製忏的本意,禮拜時根本不全神貫注,只是依忏本文字從頭至尾念誦一遍,禮佛幾拜,便算了事。逐漸走向形式化,從而失去它本有之忏悔真義。

  有些地方,可能念誦得太熟了,只是像唱戲一般的演一遍,根本不假思索,如此作能消罪業嗎?忏儀中的觀想早給去掉了,沒有了觀想還算是修止觀嗎?

  更有甚者是把誦經、拜忏演變成了“經忏佛事”,有些地方明碼標價,這也太商品化了,這就更不可與祖師製忏目的同日而語了。

  真要忏悔罪障,修忏者必須有發自慚恥與懼怕遭受苦報而有誠心之外,對所從事的忏悔方法,必須具足信心,要絕對相信它可以滅除本身的罪業。能有此心,又有何罪不可消滅呢?因爲罪業依附于妄心的執著而有,一旦心中沒有妄執,再重的罪業也消除了。所以我們再禮忏時就要理解剛才所說的道理,佛經所言不虛,我們只有至誠懇切地禮佛、念佛、誦經、持咒,就能滅除最重的罪。

  最後還須告訴大家的,就是經過如法忏悔後,罪一定能滅,但已忏悔之罪業,絕對不能重犯!爲此,發心修證佛法的四衆弟子,還要“善待忏悔”。

  修忏與和諧社會之關系

  佛教認爲衆生,包括人在內,都是依自己之業力而流轉生死。佛教信徒要修行證果,必須持戒清淨,如不慎而有所違犯,則須勤加忏悔,方可使染汙的“叁業”恢複清淨。因而信仰佛教的人,慎守戒律如履薄冰,雖犯小罪亦當忏悔。

  忏悔是改過自新的無上良藥,是佛教最慈悲的一面。有了忏悔,才能使犯錯誤者有改過的機會,免久沈罪惡的深淵。

  忏悔必須有慚愧心和知恥心,如能有此心,不管你造了大大小小的罪,不管輕重都可以依佛教的取相忏、無生忏得以忏除。但必須注意的是不要以爲可以忏悔,就不在乎作惡破戒,絕不能以爲什麼罪都可以忏悔,犯了戒以後再去忏悔就好了。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爲明知那種行爲是不對的,卻一再去作,便是無慚無愧的人,無慚無愧就乖離了忏悔的本意,這樣的人做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時,一定不會有真心實意,其罪業也就不能忏除了。

  所以,作爲一個佛教信徒,一定要小心謹慎,最好不要犯錯,如無意中犯了錯誤或破了戒,必須立刻發露忏悔;如果自恃忏悔可滅罪,便不在乎犯戒造業一錯再錯,那到業報臨頭時就後悔莫及了。

  《優婆塞戒經》中說:“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叁者後報;四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叁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心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之外,悉名不定。”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除了業報現前之外,不管過去造了什麼罪業,只要有真實忏悔之心,都可以轉變——重業可以輕受,輕業可以不受。所以,犯有過錯的人應好好地忏悔。對于知錯不再犯,具有慚愧心、知恥心,真心實意要消除業障、改過自新的人,不管他過去造了多大的惡業或犯了多重的戒,依照大乘佛教的取相、無生等忏法,都可以滅除罪業,重獲清淨。

  話再說回來,由于人的智商不一,理忏當然最好,但如未經事忏便直入理忏,除了上根利器之外,大多未能心安,所以必須經過依法忏悔之事忏。事忏是講究形式的,例如:發露先惡,請求寬恕,悔後不作,乃至禮佛、念佛、持咒、誦經、拜忏……等等,都有它一定的形式。造業結罪有它的事相,事忏忏悔也不離事相。如此,便符合了“從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見《叁昧水忏》)。如此,不論用作法忏還是取相忏,不論是禮佛或拜忏,都能將剩余的罪障消除。

  惡業雖然是虛妄、是空的,但造作…

《生活中的佛教 天臺忏法與社會和諧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