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895-1967)現代僧人。俗姓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生于湖北棗陽縣。師諱達悟,字妙真。15歲入熊益之中藥店當學徒,不久即精于業。18歲覺人生之無常,遂離家至本省隨縣嵩山寺披剃,同年禀具于普陀山法雨寺。戒期畢,聞谛閑老法師于甯波觀宗寺授天臺教觀,即往受學。與寶靜、倓虛兩師同寮居住,叁人相互切磋,認真學教,終均成一代大師。其後,又從持松阿闍梨學密,集顯密于一身,爲後來大弘法化打下堅實的基礎。1923年冬,慈舟法師于常熟興福寺籌辦法界學院,邀師任監學之職,次年開學。1928年,奉真達老和尚之命,卓錫靈岩山寺任監院之職。既奉請住山,則依印公老法師和真達老和尚之旨,誓將該寺辦成真正的十方專修淨土與兼律儀之清淨道場。師任監院十余年來智慧果敢,善調大衆,故使寺院面貌一新。印光大師對其甚爲器重,即于1940年冬付靈岩住持之職于師。爲紀念印光大師,弘揚淨土宗風,1941年“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成立後,被推爲副會長,並決定發行《弘化月刊》。1947年9月建印光大師塔院于靈岩山,並于院內設印光大師事迹陳列室,以作永恒的追思。1948年,將其原辦于寺內之西有研究社,擴充成爲靈岩山寺淨宗佛學院。其他如農禅並舉,開辦後山農場;興辦慈善事業,創辦義務小學;修複古迹,保護文物;編印佛典,弘揚正法等成績卓著,因而在建國後被推選爲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協籌備會副主任等多項職務。1967年1月14日于“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而舍報。1985年建靈塔于印公塔院內。
道源大師(1900-1988)現代僧人。法名能信,又名歡慶,號中輪,俗姓王,河南商水人。師生即資禀穎慧,幼即入塾讀書,9歲生母見背,20歲時相依爲命的胞姐及嬸母亦先後亡故,因感人生無常,宿慧萌發,遂投本鎮之普靜堂,禮隆品上人剃度出家。1923年,赴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受具足戒,後留寺學一年。1927年,至常熟興福寺就學于慈舟大師。1929年,入武昌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1930年起至洪山寶通寺閉關3年。後隨慈舟法師赴蘇州靈岩山,創建淨土宗道場。曆參太虛、印光、圓瑛等大德,曾在大陸及臺灣各地佛學院宣講佛學,且擔任過10余次傳戒阿闍黎,以弘法講經馳名,力弘淨土。1949年住臺北十普寺,因于基隆寶明寺講經之緣,得修果、仁光兩法師之助,乃在1951年于基隆創建海會寺,定爲淨土宗專修道場,次年遷入,專弘淨土。1975年,師創辦能仁佛學院,並親自授課。1988年,師示疾,並預知時至而囑付後事,于四月十六日在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舍報。世壽89歲,僧臘70,戒臘66夏。荼毗後獲舍利千余顆。師之留世著作有廣化法師記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佛堂講話》5輯,收入所講《彌陀經》、《圓通章》、《行願品》及佛七開示等,惜所講大量經論當時未曾記錄。
通願大師(1913-1991)現代比丘尼。俗姓翟,名堯臣,生于黑龍江雙城縣官宦家。其父翟文選,清末舉人,官鹽運使,後爲奉天(今遼甯)省長。其母李淑華,從事教育,晚年出家。師193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文理學院經濟系。1940年在北京依慈 舟法師披剃,同年受具足戒于廣濟寺。後依止通教寺開慧尼師, 至1956年隨侍開慧尼師和其母移居五臺山。“文革期間移居南山寺。師未出家即于北京淨蓮寺聽慈舟法師講《華嚴經》2年, 出家後禀受叁藏,苦修精研,深入《華嚴》,廣演妙法于五臺山30余年,與其常隨弟子以持誦《華嚴》爲常課。以戒爲師,嚴淨毗尼,是師弘揚戒律的根本精神,故其一生以慈悲爲懷,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心行清苦,語默動靜,皆演妙法;修持嚴謹,一舉一動,不失律儀,一言一行,爲人師表。師爲正法久住,如法如律重振僧綱,晚年不惜身染重疾,南北拔涉,以滿慈舟法師所提倡之二部僧戒要發揚光大之願。1981年底至1982年初南下四川成都,同隆蓮法師等與比丘傳授自“文革”以來中國大陸的首次二部僧戒;其後又于1984年十月北上大同華嚴寺,同德寶、能濟等尼師與比丘又一次圓滿傳授二部僧戒。爲維護僧伽傳統,從1982年開始,每逢結夏安居,講《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對尼衆學僧作短期戒學培訓與研習,浙、閩、廣、川、遼等省學僧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比丘尼都來依止。師之一生,上效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下化衆生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師所開示,皆以持戒念佛、求生極樂爲極唱,常說“一心念佛,此爲出苦正因。若能生西,一切事辦。否則,無始業因,果熟難逃,生死輪回,可懼可懼。我現一心專念,雖事多打閑岔,但內心只此一念”又說“好好念佛吧,我也如此。”1988年,移居乾縣吉祥精舍,使精舍成爲略具規模之弘戒道場。1991年春節過後,師示疾,自知世緣將盡, 遂囑常隨弟子,一切備辦,萬緣放下。3月6日古曆正月二十日,于太原崇善寺自行沐浴更衣,頭西腳東閉目正臥,環視常隨衆弟子,示意告別。諸弟子即圍繞其側爲之助念,至午夜于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而寂。3月14日裝龛送往五臺山廣濟茅篷化身窯荼毗,共揀獲舍利7000余顆,爲古今中外所稀。
煮雲大師(1919-1986)現代僧人,1919年二月二十叁日生于江蘇如臯。生性秉善,穎悟過人。20歲于如臯西場惠民寺依師公參明老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實泉,字煮雲,號醒世。23歲受具足戒于南京棲霞寺,旋就讀于南京棲霞律學院,繼求學于鎮江焦山佛學院、上海楞嚴專宗學院等佛教學府,次第完成博大深淵之佛學研究學業。因而奠定了後來講經弘法及從事著作的基礎,更于弘法利生及教務宣勞之(左纟右厘),潛心閱藏,掩關自修。學思並行,佛學大進,由其德學兼優,廣爲信衆所崇敬。大師于1953年接任臺灣鳳山佛教蓮社之後,大弘淨土法門。自1971年起常奔波于臺灣各地主持精進佛七,提倡念佛修行,遂名聲大振,各地佛七多請師主七,至無片刻之閑。1983年于臺中太平鄉購置土地,開山創建臺灣最具規模之淨土宗道場,名護國清涼寺。大師于寺內每年舉辦6次精進佛七,並于1985年創辦淨土專宗佛學院,培養淨土宗弘法人才。大師對淨土宗乃至整個佛教之貢獻可謂至大且巨。1986年八月九日報終生西。大師之傳世著作有《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法師演講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病患指南》、《金山活佛》、《皇帝與和尚》、《佛門異記》(大陸版改名爲《佛門故事大全》)、《東南亞佛教見聞記》、《弘法散記》、《精進佛七日記》、《大專青年精進佛七專輯》、《精進佛七感應錄》等。
果一大師(1922-1994)現代僧人。號道心,俗名劉明益,湖北松滋人。出身于農民家庭,母易氏信佛教,故幼時即常隨其母至寺禮佛。1945年,投湖北梁山觀音禅林,于聖觀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法名果一,號道心。同年秋,受具足戒于河北枝江縣聖壽寺妙禮和尚座下。次年,移錫枝江彌陀寺,以念佛爲宗。1947年,就讀于甯波觀宗寺,旋往廬山觀宗寺、棲賢寺。1953年隨虛雲和尚至東林寺朝禮,受和尚“要守好這個祖庭”之囑,銘記在心。同年秋,隨和尚至江西雲居山,受請爲副寺。1954年冬,心懷重振東林祖庭之大願,前往廬山,遇逆緣而未果,遂棲身于九峰馬尾水茅蓬,堅持淨修念佛,並發願“身居九峰,面向東林,久則十年,定到東林還願。”1961年,應政府宗教部門請,移單東林寺,師率衆墾荒種地,贖回寺産,修複殿宇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趕出山門,只好再回馬尾水茅蓬,暗中仍堅持獨身素食,念佛不辍。1978年6月,師又被請回東林寺。此後,率衆修複寺宇,重建慧遠祖師塔、大雄寶殿、蓮社,新建山門、五百羅漢堂,重鑿蓮池。與此同時,注意僧伽人才的培養。1981年冬,主持啓壇,傳授108單羅漢戒。1992年,發起成立“淨土宗文化學會”,創辦《淨土》雜志,以弘揚淨土法門。同時,師還廣泛開展海內外佛教交流,先後接待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香港、澳門、臺灣佛教四衆弟子數萬人次。1987年5月,應邀赴澳門講經說法。1993年,主持創辦江西佛學院,親自任院長,親率學僧念佛修持。果一法師一生堅持淨土修持,數十年如一日,毫不懈怠。對于淨宗修持,有著正知正見。認爲諸多修行法門中,“行疾至之道,惟淨宗攝機獨廣。”結合自己修持實踐,果一法師強調持名念佛,“宜攝心淨意,始應高聲,心無雜念,隨之漸低,隨氣平聲,乃至若有若無,念無所念,物我雙忘。妄想來時,佛名再宣。”法師教導學人,修持念佛法門,要持之以恒,只有這樣,“功夫熟時,佛來摩尼頂,放光放華,乃至接引西方亦不爲奇。”師曾任九江市、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
《通向極樂之路 高德行證 淨土宗師 學人楷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