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

  《無量壽經》及其注疏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凡2卷。全稱《佛說無量壽佛經》,又稱《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大經》,爲淨土宗叁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12冊。本經敘說在“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出家爲僧,名法藏,誓願度化一切衆生至極樂世界,如其四十八願中之第18願所雲:“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成佛,號“無量壽”,國土在西方,名爲“安樂”,或稱“極樂”;經中並敘及淨土之莊嚴,又勸發諸天衆生精進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國土。此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宗。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心,執持名號即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故本經所宗內涵即是信願行,通常稱“淨土叁資糧;本經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爲趣。十方衆生信願持名,蒙彌陀願力攝受,帶業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土,一經往生,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士,亦是圓生上叁土(方便有余土、被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證位不退,即是圓證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

  本經的漢譯本極多,古來有“五存七欠”等12種譯本之說,即:1.東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2.東漢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4卷;3.叁國吳支謙譯《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2卷;4.曹魏康僧铠譯的本經;5.曹魏白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2卷,今已不存;6.西晉竺法護譯《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7.東晉竺法力譯《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1卷,今已不存;8.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新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9.劉宋寶雲譯《新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10.劉宋昙摩蜜多譯《新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11.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2卷;12.北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3卷。上記十二譯本中第11收于《大正藏》第11冊中,其他今存的第2、第3、第4、第12收于《大正藏》第12冊內。

  又南宋紹興叁十年(1160),龍舒王日休所校輯之《大阿彌陀經》2卷,爲各版《無量壽經》中流通極廣之版本,然該經僅系將現存的4種譯本,除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互相參照,重新編纂而成,而非直接譯自梵文本,收于《大正藏》第12冊中。此後還有淨宗大德,有見于今存之5種譯本文義有差異,欲冀一盡善盡美的《無量壽經》文本,故殚思竭慮予以會校,因此又有:清彭際清節略的《佛說無量壽經》;清魏承貫會集的《無量壽經》;民國時期夏蓮居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以上4種會校本均爲在家淨宗大德所集,弘護淨宗,功不可沒。欲將《無量壽經》會集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殊爲不易,諸大德多不贊成將原譯本作會校與會集。近人律航法師說:“若欲研究大經,請用曹魏天竺沙門叁藏康僧铠譯本與隋京師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至于讀誦方便,則四家會集本皆可參考,比較原譯5本通暢流利,便于讀誦。其內容如何,似不必過于計較,唯求義理清晰,文字曉暢,便于了知要旨斯可矣。”律航法師在《無量壽經與淨土法門關系重要論》中說的這段話,較爲公允。我們亦可以此爲原則,擺正《無量壽經》原譯本與會集本之間的關系,即以5種原譯本爲本位,以4種會集本爲參考;原譯本以康僧铠本爲主,會集本以夏蓮居會本爲主。

  本經自古以來之注疏贊述不勝枚舉,較重要者有:

  《無量壽經義疏》2卷隋慧遠大師

  《無量壽經義疏》1卷隋吉藏大師

  《無量壽經疏》3卷唐圓測大師

  《無量壽經宗要》l卷新羅元曉

  《無量壽經述義記》2卷新羅義寂

  《無量壽經記》3卷唐玄一

  《無量壽經述義》3卷唐寂證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3卷新羅璟興

  《無量壽經起信論》3卷

  清彭際清

  《無量壽經講義》2卷近人性梵法師

  對于會集本的注疏則有:《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臺中李炳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北京黃念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臺灣淨空法師

  此經的梵文本尚存,有英、日文等譯本。

  《無量壽經義疏》全2卷,隋淨影沙門慧遠撰,世稱淨影疏。是現存的《無量壽經》最早的注疏,該疏對本經的叁分科,爲後來的注疏家所沿用。

  (2)全1卷,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稱嘉祥疏,此疏從叁論宗的角度來诠釋淨土宗。以上2種注疏均收于《大正藏》第37冊中。

  《無量壽經宗要》全1卷,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世稱海東疏。此疏將《無量壽經》的要點稱性發揮,主張以菩提心爲正因,诠釋十念的顯了隱密之意。收于《大正藏》第37冊中。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全3卷,新羅國沙門璟興撰,世稱璟興疏。此疏引用諸師的義解,闡釋經中文意。本疏與以上淨影、吉藏、元曉的撰述,並稱爲《無量壽經》四大注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冊中。

  《無量壽經箋注》民國丁福保所作,爲依彭際清《無量壽經》節略本作的注解,以旁證博引方式箋注本經。

  《無量壽經起信論》全3卷,清彭際清作,重在淨土的起信,是依其《無量壽經》節略本所作的注解。論分明教體、明教相、明歸趣、別釋經文、回向極樂五部分。收于《卍續藏》第32冊中。

  《觀無量壽佛經》及其注疏

  《觀無量壽佛經》與《觀經》、《十六觀經》皆爲《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略稱。全1卷,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譯。爲淨土叁經之一,是淨土宗主要依據經典。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語是本經宗要,是淨土宗四種念佛所依之基本原理,也是釋尊一代時教之綱宗。本經之主要內容是淨業叁福與十六妙觀。淨業叁福是淨業修持的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叁福的內容是: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是爲世善;2.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是爲戒善;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是爲行善。此叁福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叁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叁福,回向後均可往生。

  經中所說十六觀門,亦有其次第:1.日觀,觀落日之狀似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2.水觀,先後觀水,水成冰,進而成琉璃,顯自性之湛然;3.地觀,觀西方淨土地下、地面之種種莊嚴;4.樹觀,觀西方之七寶林樹之莊嚴;5.寶地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及空中的寶樓宮閣之莊嚴;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蓮華寶座之莊嚴;8.像觀,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之坐像莊嚴之相;9.真身觀;觀想阿彌陀佛之報身法相;10.觀音觀,觀察觀世音菩薩之色相莊嚴;11.勢至觀,觀想大勢至菩薩之色相莊嚴;12.普觀,觀行者自己生于極樂世界蓮華之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或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之凡夫上輩叁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之凡夫中輩叁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叁品往生觀。十六觀中,又可分爲定善十叁觀與散善叁觀。定善十叁觀從日觀直到雜想觀,是世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散善叁觀即上中下叁輩往生觀,是世尊爲未來世一切濁惡凡夫所開之方便。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爲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叁觀爲中根人開示觀想念佛;後叁觀爲下根罪惡之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衆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得生極樂,體現阿彌陀佛救拔衆生的徹底悲心和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衆生唯一得救之路。故本經以散善九品往生爲趣,其所展示之持名念佛,可謂至簡易、最穩妥至圓至頓之法。此爲世尊囑付阿難,爲未來世衆生而流通的大法。

  《觀無量壽佛經》有二會:1.王宮會,釋迦世尊于王宮說十六觀;2.耆闍會,指阿難于王宮聞佛于王宮說此經後,還至耆闍崛山重說之。故今之經文止于王宮會,但于經末記有其事。

  觀無量壽佛經變爲敦煌石窟經變畫的一種。唐、宋時期根據《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並參考《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進行繪製。如在巨幅說法圖的兩邊繪“未生怨”、“十六觀圖”等,“未生怨”講頻婆娑羅王殺道人、殺白兔而求太子的因果故事,“十六觀圖”講善男信女們通過觀想等了解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事。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處現存此經變近90幅。

  本經主要注疏如下:

  《觀無量壽佛經疏》隋智者大師;

  《觀無量壽經義疏》2卷隋慧遠大師;

  《觀無量壽經義疏》1卷隋吉藏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4卷唐善導大師;

  《釋觀無量壽佛經記》1卷唐法聰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6卷宋知禮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1卷宋知禮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3卷宋元照大師;

  《觀經扶新論》l卷宋戒度大師;

  《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3卷宋戒度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科》1卷宋知禮大師排定、明真覺大師重排;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5卷明真覺大師分會、日本實觀大師改修;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1卷明法燈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2卷清續法大師;

  《觀無量壽經約論》l卷 清彭際清居士;

  《觀無量壽佛經箋注》1卷丁福保居士;

  《觀經疏鈔演義》1卷谛閑大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釋論》呂碧城居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黃智海居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道源法師講、廣化法師記錄。

  其中唐代…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