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P2

  ..續本文上一頁善導大師所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凡4卷,因爲4卷故又通稱《觀經四帖疏》、《四帖疏》,也稱《觀經疏》、《觀經禦疏》、《觀經要義》等。自本書之內容而說,又稱楷定疏、證誠疏、證定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冊。內容分爲玄義分、序義分、定善義、散善義等4卷,解釋他力信仰之要義,可謂大師思想之核心。玄義分說明《觀經》之旨義;序分義解釋觀經序文;定善義解釋十六觀中前13種觀法;散善義則解釋最後之3觀。本書主張一切善惡凡夫皆可依阿彌陀佛之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稱名念佛爲正業,以讀經、禮拜、贊歎、觀察爲助業,並強調如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于行住坐臥間不問時節久暫,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淨土。此說對後世影響甚大。本書爲淨土教相、教義之根本典籍,因大師明示佛之正意,顯阿彌陀佛超世本願之勝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書爲諸說之楷定,而稱爲楷定疏。善導大師作《觀經四帖疏》釋《觀經》。大師之《觀經四帖疏》科一經爲5段:1.從如是我聞下,至五苦所逼雲何見極樂世界以來,爲序分:善導大師科分《觀經》之序分與他師有異,通常以“如是我聞”爲六成就中的信成就和聞成就,大師則以此句爲證信序;再“一時佛”至“爲上首”數句爲六成就之後四成就,而大師更以此爲化前序,是爲未入《觀經》教化之前的序釋,通述釋迦世尊一代時教之化相,因本經之正說爲降臨王宮之後方始,非靈鹫山上之事,故此序與本經之正說無直接之關系。所以大師科其爲化前序,使《觀經》以外之諸經攝在此序之中。善導大師于《觀經四帖疏·序分義》中,講到釋迦世尊演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六種因緣爲:①禁父緣,指阿闍世太子禁锢父王,此爲《觀經興起之因緣;②禁母緣,爲太子幽閉其母韋提希于七重深宮,乃佛陀爲其說法之因緣;③厭苦緣,謂韋提希遭幽閉,厭世間苦,佛遂有爲說本經之因緣;④欣淨緣,謂韋提希遭苦惱,因而欣求安樂清淨之處,故得佛爲說本經之因緣;⑤散善顯行緣,謂佛爲說修十六觀之後叁觀的叁福、九品等散善(顯行),得以往生淨土之緣;⑥定善示觀緣,謂佛爲說以十六觀之前十叁觀的定善(觀門),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之緣;2.從日觀初句,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下,至下品下生以來,爲正宗分;3.從說是語時下,至諸天發心以來,爲得益分;4.從阿難白佛下,至韋提希等歡喜以來,爲流通分。以上4分,均爲佛在王宮一會正說。5.經之最後爾時世尊,足步虛空至末,爲耆闍分。上述之第3部分即爲是經之得益分,全部經文爲:“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觀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叁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此段經文之說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見西方極樂淨土及彌陀叁尊,韋提希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奮發無上菩提心,並蒙佛授記皆當往生彼國之利益,故爲利益分。大師釋《觀經》時,除序、正、流通叁分說外,3、5兩者爲另外特設科別。

  隋代天臺智者大師述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疏》、《觀經天臺疏》、《天臺觀經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冊。其內容依天臺釋經慣例,先立五重玄義,以闡釋經名。次判《觀無量壽佛經》以心觀爲宗旨,以實相爲體,以生善滅惡爲用,爲菩薩藏之頓教所攝。再次隨文作釋,且以十六觀悉爲定善。谛閑法師之《觀經疏鈔演義》爲本書之注釋書。本書列爲《天臺五小部》之一,爲天臺宗教學之要書。

  隋代慧遠(523-592)大師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凡2卷,又稱《觀無量壽佛經義記》,或稱《淨影觀經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冊。系由地論宗之立場解釋《觀經》,爲現存最早之《觀經》注疏。因其時對淨土之教義理解尚不深入,故所說有違淨土教之義趣,善導大師作《觀經四帖疏》以破。本疏判定阿彌陀佛之身土爲應身應土,往生其淨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聖人,以其修證與自力修行之通規無別,而不論彌陀本願之勝力,故與淨土立教之旨相違。又隋代吉藏大師所撰疏,又稱《嘉祥觀經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冊。系從叁論宗之立場解釋《觀經》,其說亦以聖道門自力修行之意來判定往生淨土之因果,故道綽斥爲缪解,善導大師于《觀經四帖疏》中亦加以糾正。

  宋代四明知禮大師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又稱《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觀經疏妙宗鈔》、《觀經妙宗鈔》、《妙宗鈔》。收于《大正藏》第37冊。本書爲以天臺宗山家觀點,隨文解釋天臺智顗大師之《觀經疏》,針對山外派之異議,倡導即心念佛之議,並談及色、心雙具之說。

  宋代靈芝元照大師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凡3卷,又稱《觀無量壽經義疏》,略稱《新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冊。上卷闡述玄義,中卷、下卷則依文釋義。因其解說觀經時,博取多家之說,故使本書更有特色。如其釋十六觀取智者大師之義,九品往生則采善導大師之論,然其十六觀之釋不同于天臺之觀心說。其于辨定宗旨一門有關事理及觀法之解釋,與料簡異同門所說,可謂本書特點。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全1卷,清代彭際清述。收于《卍續藏》第33冊。本書內分4科:1.題名;2.敘分;3.正宗分;4.流通分。書中作者雖常引天臺教學這用語,然于天臺智者大師對九品之解釋,以及四明知禮以十叁觀配于九品之說,則提出不同意見。本書可作《觀無量壽佛經》概論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l卷,現代道源法師講,廣化法師記。講者道源法師幼年出家,受具後遍參名山,精天臺教義,曾久卓錫靈岩,喜弘淨土,建臺灣海會寺,爲當時臺之專一淨土道場。《講記》分經前玄談、略釋經題、正釋經文等3個部分。在《經前玄談》中,說《觀經》較《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尤爲重要,說經中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是淨土宗最高深之理,也是淨土宗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消滅的原因。並說十六觀經的觀想念佛可與彌陀經的持名念佛相得益彰,絕不相妨礙。指出真正發心了生死者,除淨土外別無法門可了;欲度衆生了生脫死,除淨土法門外,亦別無其他法門。李炳南居士于序文中,說此講記:“深入淺出,微密顯章,如指掌紋。記錄文取語體,義皆暢達,可稱雙璧。”是一部適合現代人看的觀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全1卷,明代傳燈大師撰頌,四明李麟、天臺受正作圖。又稱《觀經圖頌》、《觀無量壽佛經附圖頌》。收于《卍續藏》第33冊。全書分節列舉《觀無量壽佛經》之經文,而以圖繪示其文義,共35圖,圖旁更附七律頌,惟少有經文之注釋。惜續藏中去圖、只留文字,所好者尚有留世之仿間本存真。上世紀80年代有重印本傳世;近更有依舊本新繪之彩印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畫冊》,爲嵩山少林寺倡印。《後記》中有:“本圖頌原由天臺宗大德無盡燈法師大悲心流出,法師精通觀法,構圖精工,攝頌爾雅,實爲依經修觀者之良導。惜年代久遠,圖形不清,難以流傳。今按原圖影本重新彩繪,仍將原頌附之,重梓流通。俾使學人依經次第,配合圖頌,深入觀行,日用自然清淨,寂光自得現前。則往生可期,品位必高;祈願見聞隨喜者同沾法益,皆發無上心,同生極樂國!”

  本書之注釋書還有宋代戒度大師撰《觀經扶新論》1卷、《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3卷及宋代用欽大師《觀無量壽經白蓮記》4卷等。

  《佛說阿彌陀經》及其注疏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一卷,全經1857字。各種藏經均收有本經,《大正藏》收在第十二冊:P346-348中。此經流通最廣,版本亦甚多,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說:

  佛在□園,與比丘、菩薩、諸天大衆俱,無問自說。告舍利弗,稱贊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不可思議依正功德,勸人發願往生,但以執持名號爲行。複引六方各恒沙佛,出廣長舌,勸信流通。今時叢席,皆奉之爲晚課。真救世神寶,圓頓上乘也。

  這就是說,此經是世尊在□園精舍的一次法會中,對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以及護法諸天等無問自說的大法。釋迦如來對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說,娑婆世界的西方,距此十萬億佛土遠的地方,有一個叫極樂世界的佛土,該佛國的教主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接下去佛就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之事,特勸衆生發願以求往生,發願往生淨土的行者,要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爲正行,即是經中所說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爲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接著佛又舉出六方世界的恒河沙數諸佛,各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人信受奉行。如依教啓信、發願、持名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後,佛說此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最難信之法,非多善根、福德、因緣者,則不能依教信受奉行。

  蓮池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中說:“如來唯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衆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于鈔中又說:“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須遍曆叁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蓮池、蕅益二大師,分別于《疏鈔》與《要解》中,以本經所說系明信願持名,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能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證所信而滿所願。故知信願持名即淨土宗修行之要徑。本經…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