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P2

  ..续本文上一页善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凡4卷,因为4卷故又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也称《观经疏》、《观经御疏》、《观经要义》等。自本书之内容而说,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内容分为玄义分、序义分、定善义、散善义等4卷,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大师思想之核心。玄义分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13种观法;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之3观。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大师明示佛之正意,显阿弥陀佛超世本愿之胜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为楷定疏。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释《观经》。大师之《观经四帖疏》科一经为5段:1.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以来,为序分:善导大师科分《观经》之序分与他师有异,通常以“如是我闻”为六成就中的信成就和闻成就,大师则以此句为证信序;再“一时佛”至“为上首”数句为六成就之后四成就,而大师更以此为化前序,是为未入《观经》教化之前的序释,通述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之化相,因本经之正说为降临王宫之后方始,非灵鹫山上之事,故此序与本经之正说无直接之关系。所以大师科其为化前序,使《观经》以外之诸经摄在此序之中。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序分义》中,讲到释迦世尊演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六种因缘为:①禁父缘,指阿闍世太子禁锢父王,此为《观经兴起之因缘;②禁母缘,为太子幽闭其母韦提希于七重深宫,乃佛陀为其说法之因缘;③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有为说本经之因缘;④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之处,故得佛为说本经之因缘;⑤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⑥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的定善(观门),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之缘;2.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以来,为正宗分;3.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以来,为得益分;4.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希等欢喜以来,为流通分。以上4分,均为佛在王宫一会正说。5.经之最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至末,为耆闍分。上述之第3部分即为是经之得益分,全部经文为:“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观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此段经文之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极乐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奋发无上菩提心,并蒙佛授记皆当往生彼国之利益,故为利益分。大师释《观经》时,除序、正、流通三分说外,3、5两者为另外特设科别。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其内容依天台释经惯例,先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谛闲法师之《观经疏钞演义》为本书之注释书。本书列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为天台宗教学之要书。

  隋代慧远(523-592)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2卷,又称《观无量寿佛经义记》,或称《净影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系由地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为现存最早之《观经》注疏。因其时对净土之教义理解尚不深入,故所说有违净土教之义趣,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以破。本疏判定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往生其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论弥陀本愿之胜力,故与净土立教之旨相违。又隋代吉藏大师所撰疏,又称《嘉祥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系从三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其说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来判定往生净土之因果,故道绰斥为缪解,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亦加以纠正。

  宋代四明知礼大师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37册。本书为以天台宗山家观点,随文解释天台智顗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议,并谈及色、心双具之说。

  宋代灵芝元照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3卷,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上卷阐述玄义,中卷、下卷则依文释义。因其解说观经时,博取多家之说,故使本书更有特色。如其释十六观取智者大师之义,九品往生则采善导大师之论,然其十六观之释不同于天台之观心说。其于辨定宗旨一门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可谓本书特点。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全1卷,清代彭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33册。本书内分4科:1.题名;2.叙分;3.正宗分;4.流通分。书中作者虽常引天台教学这用语,然于天台智者大师对九品之解释,以及四明知礼以十三观配于九品之说,则提出不同意见。本书可作《观无量寿佛经》概论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l卷,现代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讲者道源法师幼年出家,受具后遍参名山,精天台教义,曾久卓锡灵岩,喜弘净土,建台湾海会寺,为当时台之专一净土道场。《讲记》分经前玄谈、略释经题、正释经文等3个部分。在《经前玄谈》中,说《观经》较《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尤为重要,说经中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是净土宗最高深之理,也是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的原因。并说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可与弥陀经的持名念佛相得益彰,绝不相妨碍。指出真正发心了生死者,除净土外别无法门可了;欲度众生了生脱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他法门。李炳南居士于序文中,说此讲记:“深入浅出,微密显章,如指掌纹。记录文取语体,义皆畅达,可称双璧。”是一部适合现代人看的观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全1卷,明代传灯大师撰颂,四明李麟、天台受正作图。又称《观经图颂》、《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收于《卍续藏》第33册。全书分节列举《观无量寿佛经》之经文,而以图绘示其文义,共35图,图旁更附七律颂,惟少有经文之注释。惜续藏中去图、只留文字,所好者尚有留世之仿间本存真。上世纪80年代有重印本传世;近更有依旧本新绘之彩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画册》,为嵩山少林寺倡印。《后记》中有:“本图颂原由天台宗大德无尽灯法师大悲心流出,法师精通观法,构图精工,摄颂尔雅,实为依经修观者之良导。惜年代久远,图形不清,难以流传。今按原图影本重新彩绘,仍将原颂附之,重梓流通。俾使学人依经次第,配合图颂,深入观行,日用自然清净,寂光自得现前。则往生可期,品位必高;祈愿见闻随喜者同沾法益,皆发无上心,同生极乐国!”

  本书之注释书还有宋代戒度大师撰《观经扶新论》1卷、《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及宋代用钦大师《观无量寿经白莲记》4卷等。

  《佛说阿弥陀经》及其注疏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卷,全经1857字。各种藏经均收有本经,《大正藏》收在第十二册:P346-348中。此经流通最广,版本亦甚多,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

  佛在□园,与比丘、菩萨、诸天大众俱,无问自说。告舍利弗,称赞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不可思议依正功德,劝人发愿往生,但以执持名号为行。复引六方各恒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今时丛席,皆奉之为晚课。真救世神宝,圆顿上乘也。

  这就是说,此经是世尊在□园精舍的一次法会中,对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护法诸天等无问自说的大法。释迦如来对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娑婆世界的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远的地方,有一个叫极乐世界的佛土,该佛国的教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接下去佛就说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事,特劝众生发愿以求往生,发愿往生净土的行者,要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为正行,即是经中所说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接着佛又举出六方世界的恒河沙数诸佛,各各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信受奉行。如依教启信、发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佛说此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最难信之法,非多善根、福德、因缘者,则不能依教信受奉行。

  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于钞中又说:“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莲池、蕅益二大师,分别于《疏钞》与《要解》中,以本经所说系明信愿持名,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能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证所信而满所愿。故知信愿持名即净土宗修行之要径。本经…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