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无量寿经》及其注疏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12册。本经叙说在“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名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其四十八愿中之第18愿所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此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所宗内涵即是信愿行,通常称“净土三资粮;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弥陀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士,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被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本经的汉译本极多,古来有“五存七欠”等12种译本之说,即:1.东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2.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4卷;3.三国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4.曹魏康僧铠译的本经;5.曹魏白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今已不存;6.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7.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1卷,今已不存;8.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9.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10.刘宋昙摩蜜多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11.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2卷;12.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上记十二译本中第11收于《大正藏》第11册中,其他今存的第2、第3、第4、第12收于《大正藏》第12册内。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2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的4种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收于《大正藏》第12册中。此后还有净宗大德,有见于今存之5种译本文义有差异,欲冀一尽善尽美的《无量寿经》文本,故殚思竭虑予以会校,因此又有:清彭际清节略的《佛说无量寿经》;清魏承贯会集的《无量寿经》;民国时期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上4种会校本均为在家净宗大德所集,弘护净宗,功不可没。欲将《无量寿经》会集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殊为不易,诸大德多不赞成将原译本作会校与会集。近人律航法师说:“若欲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沙门三藏康僧铠译本与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比较原译5本通畅流利,便于读诵。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唯求义理清晰,文字晓畅,便于了知要旨斯可矣。”律航法师在《无量寿经与净土法门关系重要论》中说的这段话,较为公允。我们亦可以此为原则,摆正《无量寿经》原译本与会集本之间的关系,即以5种原译本为本位,以4种会集本为参考;原译本以康僧铠本为主,会集本以夏莲居会本为主。

  本经自古以来之注疏赞述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

  《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

  《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

  《无量寿经疏》3卷唐圆测大师

  《无量寿经宗要》l卷新罗元晓

  《无量寿经述义记》2卷新罗义寂

  《无量寿经记》3卷唐玄一

  《无量寿经述义》3卷唐寂证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3卷新罗璟兴

  《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

  清彭际清

  《无量寿经讲义》2卷近人性梵法师

  对于会集本的注疏则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台中李炳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北京黄念祖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台湾净空法师

  此经的梵文本尚存,有英、日文等译本。

  《无量寿经义疏》全2卷,隋净影沙门慧远撰,世称净影疏。是现存的《无量寿经》最早的注疏,该疏对本经的三分科,为后来的注疏家所沿用。

  (2)全1卷,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此疏从三论宗的角度来诠释净土宗。以上2种注疏均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宗要》全1卷,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世称海东疏。此疏将《无量寿经》的要点称性发挥,主张以菩提心为正因,诠释十念的显了隐密之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全3卷,新罗国沙门璟兴撰,世称璟兴疏。此疏引用诸师的义解,阐释经中文意。本疏与以上净影、吉藏、元晓的撰述,并称为《无量寿经》四大注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笺注》民国丁福保所作,为依彭际清《无量寿经》节略本作的注解,以旁证博引方式笺注本经。

  《无量寿经起信论》全3卷,清彭际清作,重在净土的起信,是依其《无量寿经》节略本所作的注解。论分明教体、明教相、明归趣、别释经文、回向极乐五部分。收于《卍续藏》第32册中。

  《观无量寿佛经》及其注疏

  《观无量寿佛经》与《观经》、《十六观经》皆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称。全1卷,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译。为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宗主要依据经典。证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是本经宗要,是净土宗四种念佛所依之基本原理,也是释尊一代时教之纲宗。本经之主要内容是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是为世善;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是为戒善;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是为行善。此三福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后均可往生。

  经中所说十六观门,亦有其次第:1.日观,观落日之状似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2.水观,先后观水,水成冰,进而成琉璃,显自性之湛然;3.地观,观西方净土地下、地面之种种庄严;4.树观,观西方之七宝林树之庄严;5.宝地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及空中的宝楼宫阁之庄严;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莲华宝座之庄严;8.像观,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坐像庄严之相;9.真身观;观想阿弥陀佛之报身法相;10.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之色相庄严;11.势至观,观想大势至菩萨之色相庄严;12.普观,观行者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之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或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十六观中,又可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直到杂想观,是世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散善三观即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是世尊为未来世一切浊恶凡夫所开之方便。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想念佛;后三观为下根罪恶之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得生极乐,体现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和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众生唯一得救之路。故本经以散善九品往生为趣,其所展示之持名念佛,可谓至简易、最稳妥至圆至顿之法。此为世尊嘱付阿难,为未来世众生而流通的大法。

  《观无量寿佛经》有二会:1.王宫会,释迦世尊于王宫说十六观;2.耆闍会,指阿难于王宫闻佛于王宫说此经后,还至耆闍崛山重说之。故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但于经末记有其事。

  观无量寿佛经变为敦煌石窟经变画的一种。唐、宋时期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并参考《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进行绘制。如在巨幅说法图的两边绘“未生怨”、“十六观图”等,“未生怨”讲频婆娑罗王杀道人、杀白兔而求太子的因果故事,“十六观图”讲善男信女们通过观想等了解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现存此经变近90幅。

  本经主要注疏如下:

  《观无量寿佛经疏》隋智者大师;

  《观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

  《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4卷唐善导大师;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1卷唐法聪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6卷宋知礼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宋知礼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宋元照大师;

  《观经扶新论》l卷宋戒度大师;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宋戒度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科》1卷宋知礼大师排定、明真觉大师重排;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5卷明真觉大师分会、日本实观大师改修;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明法灯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续法大师;

  《观无量寿经约论》l卷 清彭际清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笺注》1卷丁福保居士;

  《观经疏钞演义》1卷谛闲大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论》吕碧城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录。

  其中唐代…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