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指持名念佛,即可“横超三界,令得不退”。因净业行者信愿持名,带业往生,即永脱三界六道之险路。到西方极乐即可任运进修,作不退转菩萨,不历异生,决定成佛。本经之归趣力用,为诸经所罕,故称径中之径,真是殊胜超绝。故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本经在我国有三种汉译本:
l.《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于后秦姚兴弘始四年(402)二月八日译于逍遥园西明阁;
2.《佛说小无量寿经》,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译于建康(已佚);
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法师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译于长安大慈恩寺。
《阿弥陀经》梵本尚存,近有英、日文译本,我国西藏亦有此经的译本,名《圣大乘乐有庄严经》其内容与现存的二种汉译本基本相同。
大觉法师出家前之作《净土宗教程》中说:“《阿弥陀经》的经名全称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鸠摩罗什以阿弥陀名号为本经之题,意在以阿弥陀的果德,含摄佛土不可思议功德(与原经题上半句相应),又阿弥陀佛为主,诸佛为伴,诸佛之所以护念者,为阿弥陀佛护念故(与原经题下半句相契)。所以,罗什所译之经题,举阿弥陀佛果号,赅罗原经题一切含意,一目了然,直指称名之密旨,可谓精要善巧。玄奘重译此经,将原经题简化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约而意备。称赞净土佛者,即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佛摄受者,即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佛字在上下句连用,在上句作宾语,在下句作主语,妙契原题,可谓匠心独运。玄奘大师重译《阿弥陀经》,用意深远。对净宗证信,厥功甚伟。《阿弥陀经》二种译本,秦译精要流畅,流通最广;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参读二译,相得益彰。
对于佛经的会集,虽会集者的初衷是看到一经有多种译本,有心想会集一本尽善尽美的本子出来,但此甚为不易。故本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意见,是不赞成会集经本的,同时他老人家也怕此门一开,后人擅改经文之弊就会产生。因本经有两个译本流传,故也就有人想会集一本更完美的《弥陀经》。近人夏莲居大德曾将秦唐二译融会贯通,成《佛说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此书文字晓畅,义理清晰,对理解净宗之理当有裨益。然作为课诵持念,还是应用秦译之流通本为好。
因《佛说阿弥陀经》讲的是信愿持名,并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六方诸佛赞叹护持,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流传极广,故注疏亦多,其要者即有三十余种:
《阿弥陀经义记》隋智者说灌顶记
《阿弥陀经义述》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疏》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唐窥基撰
《佛说阿弥陀经疏》(海东疏)新罗元晓述
《佛说阿弥陀经疏》宋智圆述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宋元照述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宋元照义疏戒度记
《阿弥陀经句解》元性澄解
《阿弥陀经略解》 明大佑述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明大佑略解传灯钞
《阿弥陀经疏钞》明辟宏述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明辟宏疏钞古德演义
《阿弥陀经疏钞撷》清徐槐廷撷
《阿弥陀经已决》明大惠释
《阿弥陀经要解》 清蕅益解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清达默钞 达林参订
《阿弥陀经要解益愚钞》 清贯通钞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近代宝静讲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近代圆瑛法师讲
《阿弥陀经略解》清道霈述
《阿弥陀经略注》清续法录注
《阿弥陀经注》清郑澄德 郑澄源注
《阿弥陀经约论》清彭际清述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清了根纂注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清真嵩述
《阿弥陀经讲记》慈舟讲
《阿弥陀经讲要》太虚讲
《佛说阿弥陀经蒙解》兴慈述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斌宗释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黄智海演述
《阿弥陀经义蕴》李炳南述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道源讲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徐珂辑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圆瑛讲
《佛说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浅解》
赵普玉解
以上共录本经之疏解三十六种,此外,未收录者尚有许多。在诸多《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中,印光大师认为有三部最为精到,大师于《文钞》中说《阿弥陀经》“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弘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其中尤赞“蕅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普贤行愿品》介绍
《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亦简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原为唐三藏般若译《四十华严》之标题,后专指其最后一卷。此经说菩萨所修十大行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传诵甚广,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又取该经之最后一品,续于《八十华严》第80卷之后,并广流通。此经文理皆优,而知识开示中,更为详明,切合实用。
普贤菩萨 梵文Samant bhadra,音译三曼多跋多罗,又称遍吉,为遍一切处而妙善之义。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如来之辅弼。即文殊菩萨驾狮子侍奉佛之左侧,普贤菩萨乘六牙象侍右侧。大乘佛教经典所说大菩萨有表法之意,文殊菩萨显智、慧、证,普贤菩萨显理、定、行,世以大行菩萨称,两大士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因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悲华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于宝藏佛前,愿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行。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佛即改珉图字,号为普贤。授记未来于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又《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载: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至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此引经文可知,菩萨既为毗卢遮那佛佐辅,尚以十大愿王,导华藏海众诸大菩萨同归于极乐世界,因缘殊胜,故将《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中。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其注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本经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的一章,说大势至菩萨修念佛圆通之事,全文只二百四十四字。民国间,印光大师将本经列为净土五经之一,他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说:“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楞严经》广收在各种版本之《大藏经》中,《大正藏》收本章于第十九册P128中。此章义简意赅,事理双彰,净业行人依此而修,一生可达不退地,不能证念佛三昧,也可仗佛力而往生净土。故古大德将此经列为事忙人之念诵日课中,印光大师又将此经作为《净土五经》之一。
由经文可知,大势至菩萨修学的念佛三昧,是超日月光佛所教,超日月光为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十二光明皆归阿弥陀佛光明,阿弥陀佛即超日月光佛,亦即大势至菩萨之师。《圆通章》开宗明义,即示大势至菩萨,向释迦世尊并诸大菩萨述说自己因地修行之原由,直截洒脱,益显念佛法门之殊胜。
念佛三昧,为三昧之王。则其寂照同时,功高易进,为众三昧妙中之妙也。是经说:应以子忆母之深情亿佛,即成念佛三昧,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三昧能令众生速得见佛,因此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故。经中还说大势至菩萨以自亲证,令念佛人成菩提大愿。指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三摩地最直捷之法。故大势至法王子能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因趋向菩提的路已在前面了,还用得到选择吗
“斯为第一”啊!
读此经者也不必怀疑,念佛法门确能都摄六根的。印光大师说: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