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指持名念佛,即可“橫超叁界,令得不退”。因淨業行者信願持名,帶業往生,即永脫叁界六道之險路。到西方極樂即可任運進修,作不退轉菩薩,不曆異生,決定成佛。本經之歸趣力用,爲諸經所罕,故稱徑中之徑,真是殊勝超絕。故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叁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

  本經在我國有叁種漢譯本:

  l.《佛說阿彌陀經》,鸠摩羅什法師于後秦姚興弘始四年(402)二月八日譯于逍遙園西明閣;

  2.《佛說小無量壽經》,求那跋陀羅法師于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譯于建康(已佚);

  3.《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玄奘法師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譯于長安大慈恩寺。

  《阿彌陀經》梵本尚存,近有英、日文譯本,我國西藏亦有此經的譯本,名《聖大乘樂有莊嚴經》其內容與現存的二種漢譯本基本相同。

  大覺法師出家前之作《淨土宗教程》中說:“《阿彌陀經》的經名全稱爲《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鸠摩羅什以阿彌陀名號爲本經之題,意在以阿彌陀的果德,含攝佛土不可思議功德(與原經題上半句相應),又阿彌陀佛爲主,諸佛爲伴,諸佛之所以護念者,爲阿彌陀佛護念故(與原經題下半句相契)。所以,羅什所譯之經題,舉阿彌陀佛果號,赅羅原經題一切含意,一目了然,直指稱名之密旨,可謂精要善巧。玄奘重譯此經,將原經題簡化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文約而意備。稱贊淨土佛者,即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佛攝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佛字在上下句連用,在上句作賓語,在下句作主語,妙契原題,可謂匠心獨運。玄奘大師重譯《阿彌陀經》,用意深遠。對淨宗證信,厥功甚偉。《阿彌陀經》二種譯本,秦譯精要流暢,流通最廣;唐譯則准確詳備,力保原面。參讀二譯,相得益彰。

  對于佛經的會集,雖會集者的初衷是看到一經有多種譯本,有心想會集一本盡善盡美的本子出來,但此甚爲不易。故本宗十叁祖印光大師的意見,是不贊成會集經本的,同時他老人家也怕此門一開,後人擅改經文之弊就會産生。因本經有兩個譯本流傳,故也就有人想會集一本更完美的《彌陀經》。近人夏蓮居大德曾將秦唐二譯融會貫通,成《佛說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此書文字曉暢,義理清晰,對理解淨宗之理當有裨益。然作爲課誦持念,還是應用秦譯之流通本爲好。

  因《佛說阿彌陀經》講的是信願持名,並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和六方諸佛贊歎護持,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流傳極廣,故注疏亦多,其要者即有叁十余種:

  《阿彌陀經義記》隋智者說灌頂記

  《阿彌陀經義述》唐慧淨述

  《阿彌陀經疏》唐窺基撰

  《阿彌陀經通贊疏》唐窺基撰

  《佛說阿彌陀經疏》(海東疏)新羅元曉述

  《佛說阿彌陀經疏》宋智圓述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宋元照述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宋元照義疏戒度記

  《阿彌陀經句解》元性澄解

  《阿彌陀經略解》 明大佑述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 明大佑略解傳燈鈔

  《阿彌陀經疏鈔》明辟宏述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明辟宏疏鈔古德演義

  《阿彌陀經疏鈔撷》清徐槐廷撷

  《阿彌陀經已決》明大惠釋

  《阿彌陀經要解》 清蕅益解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清達默鈔 達林參訂

  《阿彌陀經要解益愚鈔》 清貫通鈔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近代寶靜講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近代圓瑛法師講

  《阿彌陀經略解》清道霈述

  《阿彌陀經略注》清續法錄注

  《阿彌陀經注》清鄭澄德 鄭澄源注

  《阿彌陀經約論》清彭際清述

  《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清了根纂注

  《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清真嵩述

   《阿彌陀經講記》慈舟講

  《阿彌陀經講要》太虛講

  《佛說阿彌陀經蒙解》興慈述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斌宗釋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

  黃智海演述

  《阿彌陀經義蘊》李炳南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道源講

  《佛說阿彌陀經注釋會要》徐珂輯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圓瑛講

  《佛說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淺解》

  趙普玉解

  以上共錄本經之疏解叁十六種,此外,未收錄者尚有許多。在諸多《佛說阿彌陀經》的注釋書中,印光大師認爲有叁部最爲精到,大師于《文鈔》中說《阿彌陀經》“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弘法大士,注疏贊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于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于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臺宗谛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鹹欽。”其中尤贊“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爲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普賢行願品》介紹

  《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亦簡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原爲唐叁藏般若譯《四十華嚴》之標題,後專指其最後一卷。此經說菩薩所修十大行願,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歸宿,傳誦甚廣,列爲《淨土五經》之一。又取該經之最後一品,續于《八十華嚴》第80卷之後,並廣流通。此經文理皆優,而知識開示中,更爲詳明,切合實用。

  普賢菩薩 梵文Samant bhadra,音譯叁曼多跋多羅,又稱遍吉,爲遍一切處而妙善之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同爲釋迦如來之輔弼。即文殊菩薩駕獅子侍奉佛之左側,普賢菩薩乘六牙象侍右側。大乘佛教經典所說大菩薩有表法之意,文殊菩薩顯智、慧、證,普賢菩薩顯理、定、行,世以大行菩薩稱,兩大士共诠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共爲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因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悲華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爲轉輪王時,第八王子泯圖,于寶藏佛前,願于是不淨世界,修菩薩行。複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佛即改珉圖字,號爲普賢。授記未來于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又《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載:普賢菩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至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此引經文可知,菩薩既爲毗盧遮那佛佐輔,尚以十大願王,導華藏海衆諸大菩薩同歸于極樂世界,因緣殊勝,故將《普賢行願品》列入淨土五經中。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其注疏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本經爲《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的一章,說大勢至菩薩修念佛圓通之事,全文只二百四十四字。民國間,印光大師將本經列爲淨土五經之一,他在《淨土五經重刊序》中說:“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于叁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楞嚴經》廣收在各種版本之《大藏經》中,《大正藏》收本章于第十九冊P128中。此章義簡意赅,事理雙彰,淨業行人依此而修,一生可達不退地,不能證念佛叁昧,也可仗佛力而往生淨土。故古大德將此經列爲事忙人之念誦日課中,印光大師又將此經作爲《淨土五經》之一。

  由經文可知,大勢至菩薩修學的念佛叁昧,是超日月光佛所教,超日月光爲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十二光明皆歸阿彌陀佛光明,阿彌陀佛即超日月光佛,亦即大勢至菩薩之師。《圓通章》開宗明義,即示大勢至菩薩,向釋迦世尊並諸大菩薩述說自己因地修行之原由,直截灑脫,益顯念佛法門之殊勝。

  念佛叁昧,爲叁昧之王。則其寂照同時,功高易進,爲衆叁昧妙中之妙也。是經說:應以子憶母之深情億佛,即成念佛叁昧,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叁昧能令衆生速得見佛,因此念佛爲第一勝異方便故。經中還說大勢至菩薩以自親證,令念佛人成菩提大願。指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得叁摩地最直捷之法。故大勢至法王子能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因趨向菩提的路已在前面了,還用得到選擇嗎

  “斯爲第一”啊!

  讀此經者也不必懷疑,念佛法門確能都攝六根的。印光大師說: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