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P4

  ..續本文上一頁舌根;耳聽得清楚,即攝耳根;此叁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已攝,鼻也不亂嗅,則鼻亦攝;身須恭敬,則身亦攝。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不妄動,唯佛而念,依此而修,何慮生死之不了乎

  

  疏解本經之作甚多,疏《楞嚴》諸作中,皆談到本章。然將本章以淨土法門而釋的,則不多,以下幾種,均適淨土行人閱讀:

  《勢至圓通章科解》明正相解

  《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清續法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現代慈舟講·勝雨記

  《楞嚴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現代靜權法師講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現代道源法師講·淨朗記

  以下幾種釋《楞嚴》 全經爲主,亦合淨業行人讀:

  《首楞嚴懸鏡·勢至章》明憨山大師

  《首楞嚴經文句·勢至章》明蕅益大師

  《首楞嚴經講義·勢至章》現代圓瑛法師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及其注疏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全1卷。天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又稱《淨土論》、《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婆提舍經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收于《大正藏》第16冊中。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5種功德;前4種功德爲入功德,能入于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爲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遊戲神通于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以智慧慈悲方便,修五念門爲宗;以成就自他往生淨土爲趣。本論爲唯一印度撰述的淨土論部著作,故淨土宗特重之,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等叁部經合稱“叁經一論”,爲正所依之經論。其論述頗爲深妙,大旨與無著造的《攝大乘論》十八圓淨之說一致。

  《往生論注》,凡2卷,北魏昙鸾大師撰,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略稱爲《淨土往生論注解》、《淨土論注》、《論注》等。收于《大正藏》第40冊中。《往生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爲婆薮盤頭菩薩造。注解又稱《淨土論注》、《無量壽經論注》等,上卷首揭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明難、易二道。本論屬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門,謂往生淨土之要因,全仗彌陀本願力。次爲總說分,乃就願生偈一文逐次解釋,並設八項問答,說明願生淨土之機與一切惡凡夫相。下卷則以長行釋解義分,立有:1.願像大意,2.起觀生信,3.觀行體相,4.淨入願心,8.名義攝對,9.願事成就,10.利行滿足等10科,以注釋文義,並于利行滿足科之末,開顯自利利他之要義,引《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11、18、22等願,作他力增上緣之證

  北魏昙鸾大師著的《往生論注》,是最權威之作,印光大師贊說:“昙鸾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宗學人之大導師!”另有太虛法師《往生淨土論講要》、性梵法師《往生論注講義》等疏釋本論。又日本正倉院聖護藏中藏有本論之古寫本,與現行本略有出入。

  淨土宗要籍概覽

  有人統計,古今淨土宗著作多達800余種,學佛者面對書海茫無所措。今選淨宗要籍近九十種,作簡單介紹,以便于淨業同修的閱讀和參考:

  《一行居集》 清代彭紹升(1740-1790)著。是書集其所作願文、序跋、書簡、傳記、雜文等計193篇,書後附《儒門公案拈題》一卷,計詩65首。本書擇言爾雅,不涉語錄陋習,字字流于性海,發揮淨土之義頗詳,故有“清代佛門大著”之稱。

  《一生解脫之路》 林克智著,全名爲《香光居寄語——一生解脫之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此書是作者學佛50年之總結,概指修淨土法門的理法,有《學佛宜修菩薩道》、《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戒爲學佛的基礎》、《居士生活准則》、《十大礙行是真精進的動力》、《念佛是即凡心成佛心的修持妙法》等篇闡述修淨之理;《靜坐念佛法》、《專修佛七及其規製》、《一日一夜持名共修是專修念佛的好辦法》等篇,爲敘述念佛方法之文;《淨土法門與臨終關懷》及《臨終關懷與終後處理》,講臨終助念之法及說明助行人往生應注意之處。是書闡明淨土的修持是:生應爲更多的人更好地活著而生,死則無牽無挂安詳地往生,是一本適合現代淨土宗學人看的書。

  《入香光室》 了然法師著。收于《淨土叢書》第13冊中。書分上下兩集,上集爲《念佛叁昧出世寶王論》;下集爲《佛七開示錄》。著者了然法師,早年參禅深契佛旨祖意,繼轉念佛了徹自性唯心,此書于淨土要義和盤托出,全書大旨皆以佛果爲宗,普勸行人念念入佛果覺,心心住佛正定。切望淨業行人以專持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必期徹證唯心淨土。是書理事圓融,德森法師說:“只要大家能讀、能信、能行,便可直達蓮邦。”《念佛叁昧出世寶王論》分:1.明達宗旨;2.開顯實相;3.辨別真妄;4.識破昏迷;5.轉迷就悟;6.因正果正;7.較量功德;8.按經會義;9.懇佛證明;10.發願流通等1O章。下集《佛七開示錄》則有:1.欲入叁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2.淨土法門古今異同;3.淨土法門性修不二;4.淨土法門有事有理;5.開佛知見、入佛知見、住佛知見;6.自力他力同時並顧不可偏廢;7.常讀《阿彌陀經》感覺妙極等內容。1946年印光大師紀念會初版印5000冊,後各地多有重印流通。

  《叁時系念儀範》 元朝中峰國師明本撰。全稱《中峰叁時系念儀範》,收于《卍續藏》第128冊。爲叁時系念佛事之儀範。內容初爲舉咒、雲集贊、登座偈、提綱、緣起等,次列叁時佛事:第1時佛事誦《大阿彌陀經》上卷,第2時誦《大阿彌陀經》下卷,第3時湧《觀無量壽佛經》,或叁時皆誦《佛說阿彌陀經》各時皆依提綱、講演、舉念、忏悔、發願、西方贊和念之順序。第1時佛事與第2時之間,行齋佛儀式,第2時與第3時之間,修《彌陀忏儀》。書末附有勸人念佛與《念佛正因說》等文。

  《萬善同歸集》 北宋延壽述。收于《大正藏》第48冊,系廣舉經論、祖釋等禅家心要之書。各卷之初首敘其概旨,而後以問答體,解明其意旨。全書雖以宣揚禅旨爲主,而華嚴、天臺、淨土等諸宗思想之融合,隨處可見,所引用之書目亦甚多。《集》中有《念佛訣》等,闡明延壽禅師的禅淨雙修思想。

  《五方便念佛門》 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門,尾題作《五方便念佛觀門》,收于《大正藏》第47冊。內容系闡說念佛五門及其入方便次第等。初說行者念佛時從淺入深的次第,即凝心禅、製心禅、體真禅、方便隨緣禅、息二邊分別禅;次敘圓觀無淺深之淺深、念佛五門之大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舉《大寶積經》卷116之一行叁昧,及卷89之畫像觀禮文;終乃就化法四教而說行者之念佛。

  《中國淨土教理史》日本望月信亨著,漢文版爲釋印海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流通。本書爲作者以其多年教學之積累,廣觀淨土諸家之著作而寫成的,是書既有教義的說明,又注重法統傳承與流布。資料均取自中國淨土宗之史料與文獻,以時代曆史爲背景,舉一位或數位淨宗大德爲主題,說明其承傳與修學、弘揚之史實,比較諸大德之淨土思想源流與發展,標綱舉要,脈胳分明。本書共分39章,其章目爲:1.總敘;2.彌陀經典之翻譯及初期之淨土信仰;3.廬山慧遠之結社念佛思想;4.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之譯出及疑僞經;5.南方淨土教之傳播;6.北方淨土教之傳播;7.昙鸾之他力本願說;8.淨影慧遠之淨土論及九品階位說;9.天臺宗智顗之淨土論及常行叁昧;10.吉藏之淨土論及生因說;11.周隋時代淨土教之弘通;12.道綽之聖、淨二門分別;13.道基、法常等之淨土論及凡夫往生別時意說;14.迦才之淨土論及生因說;15.善導之凡夫報土論及稱名正因說;16.玄奘、窺基及法相諸家之淨土論;17.義湘、元曉、義寂等之淨土論及十念說;18.懷感之彌陀淨土論及念佛叁昧說:19.初唐時代淨土教之傳播與造像及西方變相;20.慧日、承遠、法照等之般若叁昧修行及禅對淨土論;21.天臺門葉之淨土贊揚與飛錫之叁世佛通念說及淨土十疑論;22.大行之事迹與道鏡等念佛鏡及西方要決;23.華嚴諸家之淨土及念佛論;24.中唐以後之教勢並造像及變相;25.永明延壽之禅淨雙修論;26.義通等之淨土研究及知禮之約心觀佛論;27.遵式、智圓等之淨土贊揚;28.元照之二土教觀並稱名多善根說;29宋代淨土教之弘通;30.禅僧之兼修淨土並居士之歸向西方;31.子元之白蓮宗及其余黨之邪說;32.南宋及金代淨土之弘通;33.元代之教勢;34.明代天臺諸家之淨土宣揚;35.禅僧及居士之歸向淨土;36.雲棲辟宏之禅淨同歸論;37.智旭之念佛叁昧論;38.清代初、中期淨土之弘通;39.清代後期道俗之歸淨。

  《心聲錄》 淨土宗入門書籍,黃念祖居士著,其文大都據黃居士在各地講法的錄音整理而成。主要篇目有:《佛法的基本與要徑》、《淨宗心要》、《彌陀願王大願核心》、《依止善導大師,持念彌陀名號》、《無量壽經今得善本之大事因緣》、《蓮宗妙谛——淨語叁則》、《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心經略說》、《金剛經一滴》、《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等。本書在國內外廣爲流通,上海佛學書局版是國內流傳最廣的版本。

  《勸發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師著文。此文雖非經、律、論,而叁藏無不攝在其中,勸人發得佛果之因心,是爲顯法身續慧命之關鍵。此文以真性爲體,以…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