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P8

  ..續本文上一頁.叁皈、五戒、念佛常識;2.十善業道、淨課儀規;3.四攝、六度、叁輩往生;4.持名念佛要義十則;①念佛往生須備叁資糧,②念佛往生須修叁福,③念佛往生須知四遍行,④念佛往生須知生死的道理,⑤念佛往生須知心佛的關系,⑥念佛十法須融通應用,⑦念佛入門須先攝意根,⑧念佛四訣須時時檢點,⑨念佛往生須具欣厭二行,⑩念佛往生須一向專念萬行回向。書後附持名念佛實驗方法3則。本書之第2卷爲法師的另一篇文章《百日念佛自知錄》,是卷對如何始能使念佛如法而心佛合一,言之詳盡。凡念佛行者,只須依之而行,即可免進修摸索之苦。此錄不僅可爲修般舟叁昧之參考,即打念佛七以及日常早晚念佛功課,亦無不可供作參考也。此書海峽兩岸叁地均有出版,大陸有上海佛學書局版本流通。

  《念佛叁昧寶王論》 唐代僧飛錫大師撰,成書于天寶元年(742)。收于《大正藏》第47冊。飛錫大師以念佛叁昧爲諸叁昧中之寶王,遂倡導萬善同歸,叁世通修之念佛。是書分3大門,然後再細分20門進行闡述。上卷7門,念未來佛:1.念未來佛速成叁昧門;2.嬖女群盜皆不可輕門;3.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4.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5.現空無我擇善而從門;6。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7.一切衆生肉不可食門。中卷6門,念現在佛:1.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2.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3.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4.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5.夢覺一心以明叁昧門;6.念叁身佛破叁種障門。下卷7門,通念叁世無不是佛:1.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2.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3.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4.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5.叁業供養真實表敬門;6.無相厭華信毀交報門;7.萬善同歸皆成叁昧門。

  大師撰本書時,廣爲援引之經論有:《觀無量壽佛經》、《大寶積經》、《大集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經》、《十住毗婆沙論》、《大乘起信論》及《安樂集》等。明萬曆叁十六年(1608),蕅益大師將本書收入《淨土十要》中,爲淨宗要典之一。是論曆有疏釋,近人谛閑大師曾講此論,有《念佛叁昧寶王論義疏》流通于世。

  《往生集》 明代蓮池大師撰輯。收于《大正藏》第51冊、《卍續藏》第135冊中。是書集錄我國與印度往生西方者,計分9類:1.沙門往生類,自東晉慧遠至明代寶珠,凡98人;2.王臣往生類,自烏苌國王至張無盡丞相,凡32人;3.處士往生類,自周續之至華居士,凡28人;4.尼僧往生類,自尼大明至尼法藏,凡5人;5.婦女往生類,自隋皇後至許氏婦,凡32人;6.惡人往生類,張善和至金奭(音shī),凡8人;7.畜生往生類;8.諸聖同歸類;9.生存感應類。另有續錄附于畜生往生類之後,舉出僧明本至吳居士,凡20人。其中,諸聖同歸類舉出《觀無量壽佛經》之擇生極樂、《無量壽經》之往生無數等;生存感應類,則舉出鬼不敢啖、夫婦見佛、卻鬼不現、薦拔亡靈、睡寢得安、病目重明等現世利益。並在附錄中,普勸必修淨土,最後舉出念佛十種功德。

  《往生禮贊偈》 唐代善導大師著五部九帖之一,全稱《勸一切衆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六時禮贊偈》,略稱《六時禮贊》、《往生禮贊》等,收于《大正藏》第47冊中。禮贊爲以龍樹、世親之《禮贊偈》爲基礎,而訂之六時行法。即爲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晨朝、日中等六時,行不同之禮贊。如于中夜,誦龍樹之《十二禮偈》,行十六拜;于後夜,誦世親之《往生論偈》,行二十一拜。此爲念佛行人之修法。

  《往生淨土集》 唐代慧日大師撰集,全稱《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又名《淨土慈悲集》、《慈愍叁藏文集》、《慈悲集》等。收于《大正藏》第85冊中,今僅存上卷。本書系援引諸經論贊西方淨土之文,以勸說念佛往生。初卷敘禅徒之異見,以教及理遮遣其非;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淨土念佛之正宗;第叁卷會釋諸教古義之疑滯,校量諸行出離之遲疾。所謂先摧邪難,後顯正宗。據卷上《歸敬偈》所載,大師爲憐愍一切衆生,無明覆心迷于淨土,戀著叁界不求往生,六道輪回漂流生死,爲斯顛倒無信凡夫,集諸經論淨土法門。

  《往生淨土忏儀》 宋代遵式大師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收于《大正藏》第47冊中。本書全名爲《往生淨土忏願儀》,略稱《淨土忏》、《淨土忏儀》。本忏儀依據《大無量壽經》、《稱贊淨土經》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後,普結淨緣。本忏法之儀節略分十科,即:嚴淨道場,明方便法,正明修意,燒香散華,禮請法,贊歎法,禮佛法,忏願法,旋誦法,坐禅法。忏文中已將《阿彌陀經》及《往生咒》列入,本忏法爲專修極樂淨土之行法,隨淨土信仰之流行,據本書禮拜之忏法亦廣爲流行。

  《淨土論》 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冊,《卍續藏》第107冊。是書大師搜檢群籍,內容評定極樂淨土之報化與往生之機品,舉理證及實例論述凡夫往生之可能,闡明他力往生爲易行之法門。全書共分9章:1.定土體性;2.定往生人;3.定往生因;4.出道理——依何道理得生淨土,並釋疑難;5.引聖教爲證;6.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引道俗往生事迹20人;7.將西方兜率相對比較優劣;8.明教興時節;9.教人欣厭勸進其心。

  《淨土十要》 明代智旭大師編,收于《卍續藏》第108冊,《淨土叢書》第6冊中。附題爲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門人成時評點節要後付梓。本書系將淨土教義之論書十種編集而成,其中收有《阿彌陀經要解》、《往生淨土忏願儀》、《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觀無量壽佛經初心叁昧門》、《阿彌陀經行願儀》、《淨土十疑論》、《念佛叁昧寶王論》、《淨土或問》、《西齋淨土詩》、《寶王叁昧念佛直指》、《淨土生無生論》、《淨土法語》、《西方合論》、《往生論注》、《蓮華世界詩》。本書之編次,以最初叁要爲經文之解釋,同時敘述所依之行願儀則。以下七要,則依隋唐宋元明之時代順序,編進各時期的重要淨土著作。《淨土叢書》版及港版又編入《續淨土生無生論》等,而將《西齋淨土詩》等編入《續淨土十要》中。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本書以流暢而嚴謹之筆,引經論介紹西方淨土之種種莊嚴,以證實淨土存在的真實性,並以此引起人們正視人生的歸宿問題,提供一個最理想的歸宿之處。在章節中,還插入大德對西方淨土的贊頌,趣味盎然。

  《淨土文摘》 此爲近年由福建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行的淨土法門初機入門書。是書選輯古今大德有關念佛之理論、方法及往生實證之文,以現代語譯意,通俗易懂。全書分叁部分:1.念佛方法與原理;2.念佛往生實證;3.雜錄。

  《淨土叢書》 全書20厚冊,1972年由道安法師發起,又得陳子平居士爲副,毛淩雲居士主編,曆叁年而成書,臺灣印經處印行。全書收淨土典籍達300種,分編爲經論、注疏、精要、著述、纂集、詩偈、行儀、史傳等8部,依譯著年代先後類編之。可謂中國淨土宗典籍大全,內容豐富,查閱方便。

  《淨土必求》 亦名《淨業痛策》,清古昆大師集,收于《卍續藏》第109冊中。本書爲大師“特采至切要之文,述成最警策之語,而爲一生取辦之要書也。諸佛甚深微妙淨土之境,皆從衆生廣大圓融必求之心而得,故名之曰淨土必求。是我同倫,切須多讀,方得發起必求之心,而早歸淨土也矣。”此爲古昆大師《淨土必求自敘》中語,讀之即可知本書內容。于書末,大師更列《淨土十集》書名。以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要書,其篇目爲:第一《經律異相》(先明因果方肯念佛)、第二《蓮宗必讀》、第叁《西方徑路》、第四《淨土自警》、第五《淨土神珠》、第六《西歸行儀》、第七《念佛開心》、第八《淨土隨學》、第九《上品資糧》、第十《淨土必求》。

  《淨土法語》 明代幽溪無盡大師撰,收于清代衍法寺比丘了慰編的《淨土津梁》中,商務印書館曾有影印本出版。該文釋楊次公“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之旨,言簡、詞切。

  《淨慈要語》 明代鼓山元賢大師撰,收于《卍續藏》第108冊。其內容收取有關念佛、往生之要語。1.淨門包括淨土教源、念佛正信、念佛正行、作福助緣、念佛正願、臨終正念、兩土難易、淨土辨疑;2.慈門包括戒殺生、戒溺女、勸放生、戒殺辯疑、殺生炯戒。前者闡明念佛叁昧之解行,後者則戒殺生、勸放生。著者元賢大師曾參谒廣印禅師,“淨慈”二字即爲禅師之庵號,即立淨、慈二門。元賢又曾受雲棲辟宏之戒本,秉其禅、淨、戒一致之說,唱導以念佛叁昧總攝萬行,以戒殺爲衆善之首。

  《淨土神珠》 清古昆大師集,收于《卍續藏》第110冊中。本書爲古昆大師見智者、慈雲、法智、幽溪、徹悟諸大師之文,有如昏衢而逢寶炬,照了病根,終生淨土,得益無量,乃筆錄叁十五則成書。所有文字融通事理,圓明心宗,可斬盡偏邪,抉破時疾,誠天臺之的旨,淨土之正宗。閱此書者當得:“必起妙行,早生淨土,早見彌陀,早獲法忍,早度衆生”之益。

  《淨土痛策》 清代照瑩集。其書《緣起》中謂:“聞戀西大師,極力主張淨土,日誦彌陀數萬聲,雖大熱大寒亦無小懈。集有《蓮宗必讀》、《西方徑路》、《淨土自警》、《淨土神珠》、《西歸行儀》及《經律異相》、《念佛開心頌》等行世,一時沾法乳者不少。瑩深慚福薄,未獲親承。甲戌冬,師掩關于紹之山陰法源庵。遂往叩之,親依輪下,蒙師以最切要法,乃曰:若能生決定信,專持一句洪名,只要如嬰兒墮水,急呼母救,聲聲不已,不必參觀除妄,自然感應道交,淨業易就。”瑩師聞大師之開示後“如盲得眼”,成詩48首,恭呈關前,經大師改正,謹錄一編,名曰《淨業痛…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