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品觀章;9.佛說阿彌陀經禮想儀;10.跋。收于《卍續藏》第128冊及《淨土宗大典》第10冊中。
《西歸直指》 清代周夢顔著。收于《卍續藏》第109冊。本書的指念佛往生淨土,勸人皆歸西方淨土,故名《西歸直指》。卷首載作者傳略及像贊13首,並有西方十種勝、雲棲大師普勸二十種人正好念佛、念佛九種勝、叁界、四生、六道、七種不淨觀、叁種人必定往生、發五種心決定往生、九想觀、白骨觀及七可惜等表解。卷1爲《淨土綱要》將大小本彌陀要旨節錄其概,使閱者一覽便知;卷2爲《疑問指南》統彙群編之要,共叁十問答;卷3爲《啓信雜說》集指迷歸信之言,以充法益;卷4爲《往生事略》。本書除單行本外,又與著者的《萬善先資》、《欲海回狂》、《陰骘文廣義節錄》合編爲《安士全書》。
《西齋淨土詩》 明四明梵琦楚石著,清西有沙門智旭點定。蕅益大師對此詩集評價甚高,其《西齋淨土詩贊》說:“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陀正覺,以茲微妙勝伽陀,令我讀誦當參學。一讀二讀塵念消,叁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花托。亦願後來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還攝無邊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張惡。同居淨故四俱淨,圓融直捷超方略。”卷上爲懷淨土詩77首,卷下爲十六觀贊22首、化生贊8首、析善導和尚念佛偈8首、懷淨土百韻詩1首、娑婆苦漁家傲16首、西方樂漁家傲16首等。後蕅大師選定其爲《淨土十要》之一。
《安樂集》 唐代道綽大師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冊。此集總分12大門,廣征博引諸經論,論述淨土法門爲易修易證,應時應機的唯一法門,勸人發願求生西方,修念佛叁昧。此書將佛陀一代時教分判爲聖道、淨土二門,並以淨土門相應于末法之鈍根衆生,故提倡念佛法門,勸人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後來日本佛教之分爲聖道門與淨土門,即來自本書。本書又據《大集經》之五個500年之說,主張當時爲第4個500年,衆生必須依靠稱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極力提倡念佛法門,此一主張後由弟子善導集其大成。義傳入日本後,在鐮倉時代,成爲法然與親鸾淨土教的骨架。本書于日本淨土教形成之重要性,由是可知。
《安士全書》 是書含4種,周夢顔著。印光大師對于本書推崇備至,大師說:“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顔,一名思仁,江蘇昆山諸生也。博通叁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弱冠入泮,遂厭仕途,發菩提心,著書覺民。欲令斯民先立于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以衆生造業,惟此二者最多,改過亦爲此二者最要。又著《陰骘文廣義》,使人法法頭頭,皆知取法,皆知懲戒。批評辯論,洞徹精微,可謂帝君功臣,直將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而以世間事迹文字發揮之,使其雅俗同觀,智愚共曉故也。又以修行法門,惟淨土最爲切要,故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良以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前叁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
《谷響集》 黃念祖著。1988年北京居士林印行。爲作者有關佛學的應答書劄之彙集。分15束,內容廣涉學佛之發心、見地、修行、禅、教、淨、密等法門,而強調以“般若爲導,淨土爲歸”,尤多談密、淨兼修,主張修密法者須兼修淨土。此書在國內外佛教界頗有影響。
《角虎集》 清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濟能纂輯,收于卍續藏第109冊。是書爲濟能禅師窺諸後學,信疑不決,遂搜集曆代傑出宗師要語,則則指歸淨土。編纂成書後,名爲“角虎”,取永明壽禅師“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之意,令宗禅者不敢輕淨土,修淨者無複貶禅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
《阿彌陀佛大傳》 洪無著,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是書引用45種佛經之內容,加以綜合寫就阿彌陀佛曆劫因緣,如《額(音è)真無王的因緣》、《勝威王的因緣》、《妙法蓮華的因緣》、《福上王的因緣》、《明相菩薩的因緣》、《無诤念王的因緣》、《了諸法本的因緣》、《淨命的因緣》、《月施王與吉祥王子的因緣》、《極樂世界的因緣》等10種阿彌陀佛曆劫求佛道的因緣故事,最後爲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願,終成阿彌陀佛,其世界名曰極樂之始末;書之最後以《念佛的因緣》、《一行叁昧的因緣》、《佛立在前的因緣》和《觀阿彌陀佛的因緣》分別介紹修證念佛叁昧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勝妙方法。全書以生動有趣的文筆,據經作了翔實的介紹,處處引人入勝,是值得一讀的淨土宗入門書。
《阿彌陀真言》 真言即咒,除《阿彌陀大心咒》即《阿彌陀咒》之外,阿彌陀真言尚有一字咒與小咒等多種。一字咒如纥利俱,又作纥哩,此系由賀(ha)、哕(ra)、伊(i)、惡(ah)等4字合成之真言,參見“纥哩”條。小咒又稱心咒,本名《無量壽如來心真言》,《無量壽修願行供養儀軌》載:“無量壽如來心真言曰:唵,阿密多帝際賀啰吽。此真言能誦十萬遍滿,得見阿彌陀如來,命終決定得生極樂。”
《易行品》 爲《十住毗婆沙論》第5卷之品名,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法師譯。至初地不退位之道有難易之分,《易行品》示易行之道,別說阿彌陀佛之救濟。此品由長行、偈頌構成,初敘菩薩得不退轉地有難、易二種道,次舉易行之法。其內容大意爲:于意憶念諸佛菩薩,于身禮拜恭敬,于口則稱誦其名號。昙鸾大師即以此爲基准,而立念佛爲易行道,其余法門皆難行道之判教說。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出自《小無量壽經》末後《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亦名《往生淨土神咒》,略稱《往生咒》。劉宋元嘉末年,天竺叁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收于《大正藏》第12冊中。咒文爲:“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明僧宗本《淨土行法》說:“此咒須持21遍方合經意。”此經所附之《不思議神力傳》載:“持咒之法,淨身漱口燃香,佛前胡跪合掌,朝夕六時各誦叁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法等罪。若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冤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若數滿二十萬遍,即感得菩提芽生。若至叁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又諸本句讀稍異,今依古本,故爲十四句。
《念佛論》 近人倓虛大師著。收于《淨土叢書》第13冊中。此書言簡意赅,明白地述說淨土念佛之理與念佛方法,是通俗易懂的入門書。
《念佛鏡》 唐沙門道鏡、善道共集。收于《大正藏》第47冊及《卍續藏》第107冊中。是書總分11門:1.勸集念佛門;2.自力他力門;3.念佛得益門;4.已得往生門;5.校量功德門;6.校量齋福門;7.疑謗得罪門;8.誓願證教門;9.廣攝諸教門;10.釋衆疑惑門:①念佛對叁階門,②念佛對彌勒門,③念佛對坐禅門,④念佛對講說門,⑤念佛對戒門,⑥念佛對六度門;11.念佛出叁界門。書後附:修西方十二時,修西方十勸,臨終正念往生文。對于此書,《大藏會閱選錄》按雲:念佛對戒律門中謂:“末法是念佛時,不是持戒時。”又謂:“念佛能益無損,持戒損多益少”雲雲。爲弘揚念佛而抑戒律,有違聖教;又易使人誤會以爲:“只要念佛,不必持戒”。則必破壞正法,戒律俱毀矣!行者宜應持戒念佛兩門並重,方得往生安養。如《觀無量壽佛經》叁福中說,應知。”這確是閱讀本書應注意之處。
《念佛法要》 毛惕園居士選輯。卷1爲《念佛指南》,錄曆代諸大師淨土修持法語,字字珠玑,可稱修淨業之津梁。卷2爲《念佛示範》,收曆代淨修卓有成效、並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事迹68篇,可爲念佛行者之楷模。卷3爲《念佛引證》,是編引大乘經論之文,以佛語確證淨土法門,令行者起信。卷4爲《念佛須知》,分《早晚功課》、《克期精進》、《饬終助念》等3章,說明具體行持之法。此書爲作者于編纂《淨土叢書》之時,博覽群書,節錄經論文句所成。凡有關持名念佛之法要,除依之錄入外,並加按語。故可作無(左纟右厘)廣參明師,深入經藏者,依教念佛之據。大陸有福建莆田廣化寺流通處版廣爲流通。
《念佛因果說》 近代居士季聖一著,收于《淨土叢書》第14冊中。是書分甲乙兩篇,甲篇略解六因、四緣、五果之名義,乙篇更解二因、十因之法相,各以持名念佛,一一互相參照,唯信爲因,唯願爲緣,而以往生利生爲現在未來之果用。間有深密混濫之處,複征以譬喻見聞,申之以圖表問答,可收賢愚齊入,事理並持之效。
《念佛四大要訣》 清古昆玉峰大師著。其四大要訣爲:第一不貪靜境;第二不參是誰;第叁不除忘想;第四不求一心。師之念佛要訣,初看好似與《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念佛要一心不亂,要淨念相繼不符,實則初學人很難辦到,特別是爲數衆多的一般信徒更是如此。師于文中指出:“今人念佛,無此四訣,必定念不成功。一貪靜境,必定以輕安靜坐爲奇特,極力持平爲平常;一參是誰,必定以開悟聰明爲奇特,見佛往生爲平常;一除妄想,必定以別法巧念爲奇特,老實記數爲平常;一求一心,必定以一心不亂爲奇特,開口散念爲平常”。並指出:“此四大病,稍有犯者,必難往生。”散心念佛,確爲初入佛門者之良徑。
《念佛入門白話解》 現代律航法師著,收于《淨土叢書》第13冊。全書計分四講:1…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淨土五經一論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