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蓮華一合,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之中,于是又作蓮華開想。蓮華一開,行者觀想有五百色之光明,來照自身,雖眼睛尚未開,但覺眼前十分明亮。此時可睜開眼目,眼睛一開,就見佛菩薩滿虛空中,耳朵還可聽到流水的聲音在說法、鳥鳴的聲音在說法,乃至風吹樹林的聲音亦在說法,還有諸佛也都在說法。這就是有情、無情皆演妙法,而且所說的法都與十二部經相合。此處十二部經,總指大乘一切經典。作此觀想時,你必須清楚其時你所觀想而聞到的法音,是否與佛所說的經義相合。如不合,則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是魔境。沒有基礎的行者,就易在此出錯。爲不使出錯,就得先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印光大師知曉現代人的根機,怕大家修了會出亂子,故不允許修觀而勸以持名。修此觀想是靠自力,行人修觀之時入了定,所以有上面所講的境界出現,入此定就是入念佛叁昧,得此叁昧,方知心力不可思議。若是沒有得到念佛叁昧,欲生而無法去。修此觀想在經中也沒有說到佛來接引,完全靠自力,故出定之時還要憶持不舍,只有如此憶持,則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叁聖的化身會常到你身邊,此時你就不會退心,也不會退失此行門。至此,因行者入定時可到西方去,出定後又能憶持不失,就會有叁寶時常加被,得種種力,故往生可必!
13.雜想觀,又名雜觀、雜明佛菩薩觀。觀丈六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爲《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觀想方法的第13觀。是觀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叁尊種種變現雜想之觀法。智者大師《觀經疏》說:“普雜何異而爲二耶
普觀作自身往想,稱彼境界一一具觀;雜觀明佛菩薩神力自在,轉變非恒,大小不定,或隨物現,故名爲雜。”經之前部自第8像觀至本觀共六觀,是觀佛的正報莊嚴。如前想觀成,則有西方極樂世界化身的西方叁聖,常到行者所,行者則永不會退心,亦永遠不會退失行門。因此時入定能即至西方,出定又可憶持不失,同時又會蒙叁寶加被行人,得種種力。如此,則生西可必。修持雜想觀之方法,經雲:“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觀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想觀,名第十叁觀。”
14.上輩觀爲《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之第14觀,名上輩生想。總括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叁生之觀想,名上輩觀。往生淨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叁輩,叁輩複分上、中、下叁品,總爲九品。上輩觀即觀上輩徒衆自發叁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衆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上品上生爲九品淨土往生的第一。《觀無量壽佛經》說:“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上品中生,九品淨土往生之二。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彼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授手迎接。上品下生爲九品淨土往生的第叁。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衆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
15.中輩觀,又名中品生觀、中輩生想,爲《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十六觀中第15觀之名,觀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3種往生人的善行。此一觀行即受持五戒、八戒等戒,並修孝養父母等中輩之行,而觀感聖衆迎接往生之相。中品上生爲淨土往生九品之第4,據《觀無量壽佛經》說,淨土行人受持五戒,八關齋戒等小乘戒,不得有犯。不造惡業,離諸過患。以此戒德回向願生彼國,是人臨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衆現前接引。佛光照觸,演說小乘法,贊歎出家。聞已歡喜,自見身已坐華臺,低頭禮佛,未舉頭頃,已得往生。蓮華尋開,法音同贊四谛之德,應時即獲阿羅漢果。中品中生爲淨土往生九品中之第5,據《觀無量壽佛經》說,是人受持沙彌戒、比丘具足戒,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清淨無犯,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光照觸,持七寶蓮華迎取。行者自見聞空中有聲贊歎,自見坐蓮華上,華合往生。經七日蓮華乃敷,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即得初果須陀洹果。經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生爲淨土往生九品中之第6,據《觀無量壽佛經》說,行人孝養父母,奉順六親,行世仁慈,博施濟衆。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廣說極樂國土樂事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聞已即命終,少時即得往生。經七日已,華開遇觀音勢至爲說法,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16.下輩觀爲《觀無量壽佛經》叁輩觀之一。《觀經》所說十六種觀法中,後之叁觀觀九品往生的人之最後叁品,名爲下輩觀,即是第十六觀,又名下品生觀。經文說:“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即觀下輩徒衆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下品上生爲《觀無量壽佛經》所說九品往生之七,經說:“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諸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衆惡,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爲《觀無量壽佛經》說:“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觀無量壽佛經》說:“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是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附:白毫觀
白毫觀是淨土觀門修證方法之一。《觀無量壽佛經》說:“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又說:“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爲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故慈雲忏主、興教大師等力倡修白毫觀,是爲淨土行人早證叁昧,成就淨業。
修白毫觀前,須布置一間淨室,西面安立一尊,面朝東方的阿彌陀佛莊嚴聖像,並供《觀無量壽佛經》1卷,其他香燈供果,可隨喜方便供養。初發心時,一日安排1-2次修觀,其余時間應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專禮阿彌陀佛。初期也可加修《大悲咒》、《阿彌陀佛心咒》或《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等。
在正修觀想之前,修觀者應心中存想叁寶,以求慈悲加持,禮佛之後,恭敬地跪在佛前,心中應懇切地發如下大願:“我與法界一切衆生以及諸佛、菩薩的性體本來不二,但我與衆生在迷,諸佛已悟,我今修白毫觀法,願普爲法界衆生,求生安養淨土。”發願後再禮佛叁拜,然後繞佛數匝,心中默持佛號,待氣息已平,緩緩地坐于座上,調和身、息、心,使身心均感安詳和順,即可進入正觀的修習。正觀分5個層次,由于境細,難用文字詳述,所以其中微細境相及其過程,全憑修持者自己去體會,如能獲善知識親爲指導,則進步更爲穩妥,其效更速。現略述修法如下:
1.調和結束後,手結法界定印,心中先持阿彌陀佛名號片刻,心念已經收攝後,即放下名號,以與視覺直線平行的虛空中,觀想一尊阿彌陀佛丈六金身立于蓮花之上。初觀時以淨室所供的佛像作觀境,即觀所供佛像立于空中,到了觀想分明時,此像漸漸化大,愈顯莊嚴,成丈六立體型的真金色、具叁十二相之佛,並各相好一一清楚,明了現前。此時再無身心世界,一切皆已放下,唯此所觀之佛相莊嚴,常住于虛空之中。這一層觀想,不論經過多少次的修習,一直到佛相明了現前時,方可轉入第二層的白毫觀法中去。
2.佛叁十二相既已觀成,即可進修白毫妙觀了。入座之後,先觀丈六金身完全顯現時,把心念集中于佛的兩眉之間,觀想有一珂雪一般潔白的微妙毫相,長約一丈五尺,周圍五寸,白毫的外表有八個棱面,一一棱面均發出光明。白毫的內部是虛通透明,而此白毫又是以眉間爲中心,向右方成旋轉之型,其微妙的光明照耀著阿彌陀佛的金色聖容,一一面相清楚分明,瑩淨明徹。對上述的白毫之相,有了總體的理解之後,即可在觀想時慢慢出現其相,並遂漸清楚分明,此時應把心念住在白毫之相中,不使偏離,並把阿彌陀佛金身虛化,似有非有,而心念的重心就堅固地住在白毫之中,不使移轉。如此久久修習,心念漸得明…
《通向極樂之路 行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