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妄想皆歇,寂靜之中獲得清淨的法樂。但因心有所住,仍不離實有之執,故無法超越對待之相,故應進趣第叁層的無住之修了。
3.每次座中修習時,白毫光明明了現前,自覺清淨輕安。此時應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感覺也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能觀之心本空,所觀之境亦無,既不住于心,也不住于境,如鏡中像、水中月,如夢如幻。如此在細心中作意思維,就能遣除實有之執,心念便不落在幻妄的知見中,不再隨境遷流,也不被感覺牽著走,而是正在明了觀想之時,心中了無一法當情,無住生心,于是即入于真實的妙觀之門。除妄是一種善巧方便,不可以善巧方便爲真實,故在破執之後,還應進入第四層的中道真境。
4.雖在上法中了知心境是空,但不妨在空中方便起于妙假之觀,所以不取斷滅偏滯之空在真實,心中仍然明了現前即空的白毫妙相,而不留一絲分別執取,如此久久修習,心念愈空,境相也愈妙。在層層體入之際,忽然在因緣時節成熟之時,空假雙亡,心境頓絕,靈妙的實相真境、法界的中道之性完全顯現,此刻即進入了不可思議的叁昧正定境界。進叁昧後,便得真實受用,而有第五層的不思議境界出現。
5.修持者初證叁昧後,仍須修觀用功,以期保護不退,並不可隨便示人,依然進修不怠。如果久久不退,當于正定之中,阿彌陀佛勝應身的八萬四千相好莊嚴,自然一一開顯,親見阿彌陀佛勝應之身現前,並見十方無量諸佛勝應之身現前,見十方無量諸佛現前授記,成就微妙功德。因安住叁昧故,雖見諸佛現前,仍無住著,不生情想。而自心靈妙之用,了達如空花幻影,去住自由,無礙自在。
以上五個層次的次第修習方法,各人的進程可能不一致,但其中最關鍵的是切不可執著境界,否則即有入偏的危險。因此,還須明白一心叁觀之理,以符正觀法要。其關鍵要訣是:“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要知其詳,可參見興教懷則大師的《淨土境觀要門》。
忏悔與禮忏
梵語忏摩,梵文ksama,音譯忏摩。略稱爲忏。其義爲悔過,請人寬恕,佛教以之消除罪業,清除心垢。就是指乞請他人忍恕自己的罪過。《南海寄歸傳》載:“忏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雲忏摩,意是請恕,願勿扆責。”其義即:我們向人忏摩,即是請他忍受和寬恕我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請其原諒于我。因此《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謂:“梵雲忏摩,此翻悔往。”
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爲梵華並舉之詞。忏摩指乞請他人忍恕自己之罪過;悔爲追悔、悔過之意,即追悔過去之罪,在佛、菩薩、師長、大衆面前告白道歉,以達到滅罪之目的。義淨法師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卷十五注說:“言忏摩者,此方正譯當乞容恕,容忍致謝義也。若觸誤前人,欲乞歡喜者,皆雲忏摩,無問大小,鹹同此說。若悔罪者,本雲阿缽底提舍那,阿缽底是罪,提舍那是說應言說罪。雲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東語,不當請恕,複非說罪,誠無由致。”慧苑《音義》卷下載:“忏悔謂忏摩,此雲請恕,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在佛法中,忏悔爲消除罪業、清除心垢的重要方法。《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以忏悔業障爲菩薩十大行願之一。《心地觀經》載:“發露忏悔,罪即消除”戒律中有忏悔法,以後還形成各種忏悔儀式、忏悔修法。忏悔大分爲事忏、理忏二法。事忏者,于衆僧或佛像前發露罪過,自責自咎,保證永不再犯。理忏者,觀罪性本空,與實相相應。如《觀普賢行法經》載:“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事忏又分兩種:一作法忏,于佛或衆僧前坦白罪過,以滅犯戒之罪;二取相忏,于定心中忏悔觀修,以見到佛摩頂等瑞相爲滅罪之驗,以滅煩惱之性罪。理忏一名無生忏。
又《往生禮贊》中,列舉廣、要、略之忏悔法:1.要忏悔,即唱頌:“南無忏悔十方佛,願滅一切諸罪根。今將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樂因。恒願一切臨終時,勝緣勝境悉現前。願睹彌陀大悲主,觀世勢至十方尊。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以行忏悔。2.略忏悔,修行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悔。3.廣忏悔,廣于佛、法、僧叁寶及同修大衆之前,忏悔過去或現在之罪業,並列有廣忏悔之文。然一般皆唱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40所載:“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扆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之偈文,實則已爲略忏悔。同書又將忏悔之相分爲叁品:1.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爲上品忏悔;2.從毛孔出熱汗,從眼出血者,稱爲中品忏悔;3.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爲下品忏悔。複次,若忏悔之心一起,刹那不取造孽罪之念者是爲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爲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爲下品。以上稱爲念時日叁忏悔。
另在《般舟贊》中,以唱誦阿彌陀佛之名號爲忏悔。又齋戒行禮以修忏悔,期望得到諸佛菩薩降福加持者,稱爲忏禮。
禮拜與忏悔合稱“禮忏”,亦稱“拜忏”。禮忏即是禮拜叁寶,忏悔所造之罪。是依諸經之說而忏悔罪過的儀則,此儀則稱忏儀,依忏儀而修之,稱爲禮忏或修忏。我國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晉代,漸盛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來,采用大乘經典中忏悔與禮贊內容而成之忏法,以種種形式流行,從而産生許多禮贊文及忏悔文。據《廣弘明集》卷28悔罪篇記載,就有梁簡文帝之《涅槃忏啓》、《六根忏文》、《悔高慢文》,沈約的《忏悔文》,梁武帝的《慈悲道場忏》即俗稱《梁皇寶忏》等多種。至隋唐之間,智者大師認爲禮忏乃修習止觀的重要行法之後,大師撰《法華叁昧忏儀》、《請觀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等,以後各宗也都有依據本宗修行特點的忏儀出現。淨土宗有善導大師的《淨土法事贊》、法照撰《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宋代爲忏法的全盛時代,當時天臺巨匠而又與淨土宗深有關系的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等大師又著有多種忏儀,知禮大師有《金光明最勝忏儀》、《大悲忏儀》、《修忏要旨》。遵式大師有《淨土忏儀》及《金光明忏法補助儀》等,知禮大師嘗修《法華忏法》、《光明忏法》、《彌陀忏法》、《請觀音忏法》、《大悲忏法》等各數十遍不等。金代王子成彙集淨土因緣,編成《禮念彌陀道場忏法》,略稱《彌陀忏法》,後廣行于世。本忏乃專修淨土,求生極樂法門爲主,兼有忏罪之功。修持忏法,可使叁業清淨,都攝六根。身禮佛容,身業清淨;口稱佛號,口業清淨;意念佛德,意業清淨。叁業清淨,便是都攝六根,故修淨業者,亦多兼修禮忏,業障忏除,一心系念淨土,則極樂可生。忏悔滅罪時所唱誦之文稱忏悔文。有長短多種。較長者有《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華嚴經》中的:“我昔所造惡業,皆由無始貪扆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言簡意赅,最負盛名,亦最爲常用。
適合淨宗學人修持的忏儀主要有如下幾種:1.《淨土忏》,又稱《往生淨土忏願儀》,爲慈雲忏主所撰,辄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贊淨土經》等諸大乘經典而立的忏法;2.《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是爲慈雲忏主專爲在家居士修淨土而作,分決疑門和行願門。《淨土忏》乃爲專修淨土、求生極樂的法門,忏文中已將《阿彌陀經》及《往生咒》列入。故幽溪大師暮年,曾奉行此爲日課,臨終趺坐,以指書空作《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化,法門之妙于此可驗;3.《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成時大師依經輯錄,爲淨業行人可隨文入觀,是真受持,隨觀歸誠,是真信受之要法;4.《大悲忏》爲宋代法智大師所撰,清見月律師刪文重纂。曆來修此忏者多獲感應,因虔誠修持《大悲忏》,誦《大悲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並可于命終後隨願往生十方佛土。其修行淨土法門者,因觀音菩薩亦在西方,其願往西方、親觐叁聖當亦更易,故有助于修彌陀淨土法門者的往生西方;5.《禮八十八佛洪名寶忏》,清鼓山道霈法師補纂,此忏具有滅罪消愆之德用。至誠禮誦,縱即“五無間罪、阿鼻地獄”亦得除滅。吾人多生多劫所造惡業,實難籌算,誠禮此忏可除,罪滅則往生更易。
忏法指禮忏之儀製,又稱忏儀。依准此類儀則而修之,稱爲修忏。忏悔,原是將自己生活上所犯之過失,于一特定日在僧團衆僧前告白,表忏悔之意。後漸含人類精神整體之六根忏悔,與身、口、意之叁業忏悔兩類。我國的忏法起源于晉代,漸盛于南北朝。梁天監時,武帝請僧摭采諸經妙語,集爲十卷悔文,前爲六根叁業,皈依斷疑,忏悔解冤;後及六道四恩,禮佛報德,回向發願。其中正以露纏結罪,滌過去之惡因,複憑發菩提心,植當來之種智。此即爲《梁皇寶忏》。此後,即采用大乘經典中忏悔和禮贊內容而成忏法。至智者大師時,更使忏法具備了獨特的形式,將其所說四種叁昧中的半行半坐叁昧,體現于《法華叁昧忏儀》之中,使成既是修行的方法,同時也是忏悔的儀式。其內容即含有較完整的嚴淨道場、淨身、叁業供養、奉請叁寶、贊歎叁寶、禮佛、忏悔、行道旋繞、誦法華法、思惟一實境界等十法。
隋、唐之間,佛教各宗派多依本宗所主之經典,撰成種種忏悔行法。本宗則有善導大師《淨土法事贊》,法照大師《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廣爲流行。宋代是忏法全盛的時代,法智大師作《金光明最勝忏儀》、《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及《修忏要旨》等,大師一生曾修《法華忏》叁七日爲一期的共5遍,《金光明忏》十日爲一期的共20遍,《彌陀忏法》七日爲一期的共50遍,《請觀音忏》七七日爲一期的共8遍,《大悲忏》叁七日爲一期的共10遍,此外又結十僧長期修《法華忏》和《大悲忏》各3年。慈雲遵式大師撰《請觀音消伏毒害叁昧儀》、《大彌陀忏儀》、《小彌陀忏儀》、《熾盛光忏儀》各一卷,領衆修念佛叁昧、修忏不斷,人稱慈雲忏主。…
《通向極樂之路 行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