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P6

  ..续本文上一页了,妄想皆歇,寂静之中获得清净的法乐。但因心有所住,仍不离实有之执,故无法超越对待之相,故应进趣第三层的无住之修了。

  3.每次座中修习时,白毫光明明了现前,自觉清净轻安。此时应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感觉也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能观之心本空,所观之境亦无,既不住于心,也不住于境,如镜中像、水中月,如梦如幻。如此在细心中作意思维,就能遣除实有之执,心念便不落在幻妄的知见中,不再随境迁流,也不被感觉牵着走,而是正在明了观想之时,心中了无一法当情,无住生心,于是即入于真实的妙观之门。除妄是一种善巧方便,不可以善巧方便为真实,故在破执之后,还应进入第四层的中道真境。

  4.虽在上法中了知心境是空,但不妨在空中方便起于妙假之观,所以不取断灭偏滞之空在真实,心中仍然明了现前即空的白毫妙相,而不留一丝分别执取,如此久久修习,心念愈空,境相也愈妙。在层层体入之际,忽然在因缘时节成熟之时,空假双亡,心境顿绝,灵妙的实相真境、法界的中道之性完全显现,此刻即进入了不可思议的三昧正定境界。进三昧后,便得真实受用,而有第五层的不思议境界出现。

  5.修持者初证三昧后,仍须修观用功,以期保护不退,并不可随便示人,依然进修不怠。如果久久不退,当于正定之中,阿弥陀佛胜应身的八万四千相好庄严,自然一一开显,亲见阿弥陀佛胜应之身现前,并见十方无量诸佛胜应之身现前,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成就微妙功德。因安住三昧故,虽见诸佛现前,仍无住着,不生情想。而自心灵妙之用,了达如空花幻影,去住自由,无碍自在。

  以上五个层次的次第修习方法,各人的进程可能不一致,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切不可执着境界,否则即有入偏的危险。因此,还须明白一心三观之理,以符正观法要。其关键要诀是:“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要知其详,可参见兴教怀则大师的《净土境观要门》。

  忏悔与礼忏

  梵语忏摩,梵文ksama,音译忏摩。略称为忏。其义为悔过,请人宽恕,佛教以之消除罪业,清除心垢。就是指乞请他人忍恕自己的罪过。《南海寄归传》载:“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口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扆责。”其义即:我们向人忏摩,即是请他忍受和宽恕我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请其原谅于我。因此《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谓:“梵云忏摩,此翻悔往。”

  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为梵华并举之词。忏摩指乞请他人忍恕自己之罪过;悔为追悔、悔过之意,即追悔过去之罪,在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以达到灭罪之目的。义净法师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那耶》卷十五注说:“言忏摩者,此方正译当乞容恕,容忍致谢义也。若触误前人,欲乞欢喜者,皆云忏摩,无问大小,咸同此说。若悔罪者,本云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言说罪。云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东语,不当请恕,复非说罪,诚无由致。”慧苑《音义》卷下载:“忏悔谓忏摩,此云请恕,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在佛法中,忏悔为消除罪业、清除心垢的重要方法。《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以忏悔业障为菩萨十大行愿之一。《心地观经》载:“发露忏悔,罪即消除”戒律中有忏悔法,以后还形成各种忏悔仪式、忏悔修法。忏悔大分为事忏、理忏二法。事忏者,于众僧或佛像前发露罪过,自责自咎,保证永不再犯。理忏者,观罪性本空,与实相相应。如《观普贤行法经》载:“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事忏又分两种:一作法忏,于佛或众僧前坦白罪过,以灭犯戒之罪;二取相忏,于定心中忏悔观修,以见到佛摩顶等瑞相为灭罪之验,以灭烦恼之性罪。理忏一名无生忏。

  又《往生礼赞》中,列举广、要、略之忏悔法:1.要忏悔,即唱颂:“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根。今将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乐因。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愿睹弥陀大悲主,观世势至十方尊。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以行忏悔。2.略忏悔,修行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五悔。3.广忏悔,广于佛、法、僧三宝及同修大众之前,忏悔过去或现在之罪业,并列有广忏悔之文。然一般皆唱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40所载:“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扆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之偈文,实则已为略忏悔。同书又将忏悔之相分为三品:1.从身体之毛孔与眼出血者,称为上品忏悔;2.从毛孔出热汗,从眼出血者,称为中品忏悔;3.全身微热而眼出泪者,称为下品忏悔。复次,若忏悔之心一起,刹那不取造孽罪之念者是为上品;隔时不取念者为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则为下品。以上称为念时日三忏悔。

  另在《般舟赞》中,以唱诵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忏悔。又斋戒行礼以修忏悔,期望得到诸佛菩萨降福加持者,称为忏礼。

  礼拜与忏悔合称“礼忏”,亦称“拜忏”。礼忏即是礼拜三宝,忏悔所造之罪。是依诸经之说而忏悔罪过的仪则,此仪则称忏仪,依忏仪而修之,称为礼忏或修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来,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内容而成之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及忏悔文。据《广弘明集》卷28悔罪篇记载,就有梁简文帝之《涅槃忏启》、《六根忏文》、《悔高慢文》,沈约的《忏悔文》,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即俗称《梁皇宝忏》等多种。至隋唐之间,智者大师认为礼忏乃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之后,大师撰《法华三昧忏仪》、《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等,以后各宗也都有依据本宗修行特点的忏仪出现。净土宗有善导大师的《净土法事赞》、法照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宋代为忏法的全盛时代,当时天台巨匠而又与净土宗深有关系的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等大师又着有多种忏仪,知礼大师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遵式大师有《净土忏仪》及《金光明忏法补助仪》等,知礼大师尝修《法华忏法》、《光明忏法》、《弥陀忏法》、《请观音忏法》、《大悲忏法》等各数十遍不等。金代王子成汇集净土因缘,编成《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略称《弥陀忏法》,后广行于世。本忏乃专修净土,求生极乐法门为主,兼有忏罪之功。修持忏法,可使三业清净,都摄六根。身礼佛容,身业清净;口称佛号,口业清净;意念佛德,意业清净。三业清净,便是都摄六根,故修净业者,亦多兼修礼忏,业障忏除,一心系念净土,则极乐可生。忏悔灭罪时所唱诵之文称忏悔文。有长短多种。较长者有《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华严经》中的:“我昔所造恶业,皆由无始贪扆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言简意赅,最负盛名,亦最为常用。

  适合净宗学人修持的忏仪主要有如下几种:1.《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为慈云忏主所撰,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的忏法;2.《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是为慈云忏主专为在家居士修净土而作,分决疑门和行愿门。《净土忏》乃为专修净土、求生极乐的法门,忏文中已将《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列入。故幽溪大师暮年,曾奉行此为日课,临终趺坐,以指书空作《妙法莲华经》五字而化,法门之妙于此可验;3.《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成时大师依经辑录,为净业行人可随文入观,是真受持,随观归诚,是真信受之要法;4.《大悲忏》为宋代法智大师所撰,清见月律师删文重纂。历来修此忏者多获感应,因虔诚修持《大悲忏》,诵《大悲咒》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并可于命终后随愿往生十方佛土。其修行净土法门者,因观音菩萨亦在西方,其愿往西方、亲觐三圣当亦更易,故有助于修弥陀净土法门者的往生西方;5.《礼八十八佛洪名宝忏》,清鼓山道霈法师补纂,此忏具有灭罪消愆之德用。至诚礼诵,纵即“五无间罪、阿鼻地狱”亦得除灭。吾人多生多劫所造恶业,实难筹算,诚礼此忏可除,罪灭则往生更易。

  忏法指礼忏之仪制,又称忏仪。依准此类仪则而修之,称为修忏。忏悔,原是将自己生活上所犯之过失,于一特定日在僧团众僧前告白,表忏悔之意。后渐含人类精神整体之六根忏悔,与身、口、意之三业忏悔两类。我国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梁天监时,武帝请僧摭采诸经妙语,集为十卷悔文,前为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后及六道四恩,礼佛报德,回向发愿。其中正以露缠结罪,涤过去之恶因,复凭发菩提心,植当来之种智。此即为《梁皇宝忏》。此后,即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和礼赞内容而成忏法。至智者大师时,更使忏法具备了独特的形式,将其所说四种三昧中的半行半坐三昧,体现于《法华三昧忏仪》之中,使成既是修行的方法,同时也是忏悔的仪式。其内容即含有较完整的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叹三宝、礼佛、忏悔、行道旋绕、诵法华法、思惟一实境界等十法。

  隋、唐之间,佛教各宗派多依本宗所主之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本宗则有善导大师《净土法事赞》,法照大师《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广为流行。宋代是忏法全盛的时代,法智大师作《金光明最胜忏仪》、《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及《修忏要旨》等,大师一生曾修《法华忏》三七日为一期的共5遍,《金光明忏》十日为一期的共20遍,《弥陀忏法》七日为一期的共50遍,《请观音忏》七七日为一期的共8遍,《大悲忏》三七日为一期的共10遍,此外又结十僧长期修《法华忏》和《大悲忏》各3年。慈云遵式大师撰《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炽盛光忏仪》各一卷,领众修念佛三昧、修忏不断,人称慈云忏主。…

《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