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日沙門(馬明博)▪P2

  ..續本文上一頁脫生老病死,斷除煩惱,續佛慧命,度衆生出叁界,轉冤親債主爲菩提眷屬。

  平日裏,大家的眼神、舉止、思維、言語,都太放逸了。雖然大家只是出家一日一夜,這一日一夜之間,大家也要努力地學會收攝身心,一切往解脫道上會。

  聽法師講解威儀時,我挺直腰板,雙手在胸前結印,感覺腿麻、臂痛、頸痛,種種不適。

  正想稍稍放松一下時,聽到明基師說:“大家現在是不是感覺到種種不適了?那是因爲平常的生活太放逸,站不是站,坐不是坐,身體向著不正常的方向發展了。現在正是觀照身體的機會、把身體調整至本來狀態的機會。”

  如當頭棒喝!

  我選擇堅持,打消了放松一下的念頭。

  晚鍾響起,威儀學習結束。

  回沙彌寮歇息的路上,我平日總不自覺塌下的腰現在自然地挺直了。勝勇輕聲地告訴我:“穿上這身衣服,感覺真的不一樣了。”

  昏黃的燈光下,圓頂方袍僧相現,勝勇一派莊嚴。

  受戒

  次日淩晨,天光曦微,醒板響了。大家起身洗漱畢,著衣前往萬佛樓,在拜臺上,排班站好。

  地面上濕漉漉的,零亂著一些綠色的葉子。據說,昨夜風急雨驟。我由于勞乏,沈沈睡去,竟渾然不覺。

  這一天,是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修行成道之日。柏林禅寺,古稱觀音院,唐僧在西天取經前曾在此刻苦研習《成實論》。如今,觀音院中觀音日,唐僧舊地添新僧。我等72位短期出家的沙彌們要正式得度,並受沙彌十戒。許多老居士見了,雙手合什,滿臉微笑,以示祝福。

  早課前,淨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等法師爲我們正式剃度。我因站在前排,得機緣由淨慧老和尚剃度。老和尚念“願斷一切惡”,我念“願斷一切惡”;老和尚念“願修一切善”,我念“願修一切善”,老和尚念“願度一切衆生”,我念“願度一切衆生”。

  此時此刻,法王座下又添孫。

  出家爲僧,願告別一切熏染惡習,覺知斷除一切惡念;出家爲僧,願觀照自己的身心,細心修持,助一切善念得成就;出家爲僧,不是爲求安樂而來的,要盡心盡力,爲衆生做馬牛,幫助衆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扪心自問,這麼大的願望,我能夠實現嗎?

  心裏沒有底。

  難道就因爲願望看起來無法實現,我就退縮嗎?

  不!此生有盡願無盡。我要努力一點點地去做。

  擡眼望見大殿裏的佛像,在叁大願的基礎上,我暗暗發了一個小願。既然此時有緣正式得度出家,成爲一名真正的沙彌,在接下來的一日一夜內,我要護諸威儀,做一個真正的僧人。

  得度後,新戒沙彌們移至普光明殿,從淨慧老和尚授沙彌十戒。

  進殿之前,有法師站在門畔,提醒大家照顧腳下,要知道進出佛殿時,先邁靠近門框的那條腿。

  進殿之後,禮佛叁拜,隨淨慧老和尚誦《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閉上眼睛,觀想在以前的生活中我的行爲、語言、思維中所造的惡業,那些我曾傷害過的、報複過的、抱怨過的、嗔恨過的人;那些我故意傷害的、無意傷害的人;……那些由我的貪欲、嗔恨、愚癡而生的所有一切;此時此地,我誠心忏悔,請求諒解。

  一念真忏悔,滅罪十河沙。清淨身語意,無上菩提本。

  淨慧老和尚開示說,戒律是佛法傳承的保證,在《佛遺教經》中,佛陀指出“佛滅度後,以戒爲師”。佛製戒律,規定了能夠做什麼,爲出家人提供了行爲指南;也規定不能夠做什麼,爲出家人提供了一種保護。所以,佛陀講要護戒如護目。戒律是保護持戒者的精進铠、柔順衣、護身寶。受戒之後,新戒沙彌得清淨戒體,是成佛資糧。

  淨慧老和尚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能持!”座下72人齊聲回答。

  ……

  這個場面,以前在電影《少林寺》裏見過。電影中,有一個鏡頭記憶猶新。武僧覺遠在回答“能持”的那一刻,牧羊女白無瑕站在遠處,正淚眼婆娑地望著他……當時,銀幕下的觀衆齊聲惋惜,“這麼好的一對被拆散了”。

  他們不知道,覺遠放下的是自己的私情,承擔起的,是度衆生的重任。以佛眼觀之,諸行無常。情愛也是無常的。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沈溺于愛欲,離合聚散,逐浪浮沈,無力自撥。

  淨慧老和尚領誦《四弘願偈》:“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個僧人(學佛者)一生的目標,就是這四弘願。發願行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承諾。一個人若舍棄了他的願望,就是背叛了自己。

  淨慧老和尚說,受戒之後,在接下來的一日一夜中,你們要以沙彌十戒做爲標准來要求自己。只有守住沙彌十戒,才是真正的沙彌。

  受戒已,恭送淨慧老和尚離開普光明殿後,我等也走出殿門。

  受戒是一個形式,光有沙彌的身份不行,如果不按戒律要求的去做,積習難消,便會心生放逸,迷而不覺,最終迷失方向。靠別人提醒,終歸是外緣。覺悟是自我的事,須有一顆覺悟的心,行住坐臥中,觀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行住坐臥,時時處處,持戒自嚴,一切往道上會,就是生活禅。

  托缽

  俗人吃飯用的是碗,僧人吃飯用的是缽。

  缽與碗有所不同,底大,腹圓,缽口內收。

  缽既是生活器具,又是道器。在物質簡單的古代,叁衣一缽是僧人僅有的財産,此財産既資身又養道。

  說起僧人與缽,明海法師開示道:“因爲是自己擁有的身外之物,這就使得僧人心有所寄,有所憑,而所憑之物負載著道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它會以其特定的意義系統反過來熏陶、訓練那本來無規定性(空性)的心,由此構成心物互相增上、心物不二的生活世界。在這裏我們看到佛陀教育藝術的善巧與精微,生命的提升並非單純立足于“心”或“物”,一旦找到並歸依了生命的“光源”,則心物同時被照亮,此岸的物與人遂發出彼岸的光芒。”

  “物被我們創造,它從人類身上分娩,呀呀學語之後,獨步而行。繼而轉身或奴役我們,引我們陷入苦海;或開示提醒我們,引我們走向覺悟、成熟。”

  俗人吃飯要靠自己的力氣去掙,僧人吃飯要沿街托缽,向衆生乞食。

  托缽乞食,是佛陀製定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爲什麼要不勞而獲?

  佛陀曾開示托缽乞食的叁層意思:一、少欲知足,專心修行,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爲破我慢,解脫煩惱,于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叁、去除貪心,慈悲平等,令衆生廣種福田,大作利益。

  托缽乞食,既利于僧人專心辦道,又利于衆生廣種福田。

  昔讀《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佛陀著衣持缽的生活場景,深深印入腦海。

  早齋後,72位新戒沙彌分成叁組,在淨慧老和尚、明基法師、大癡法師的帶領下,走出寺門,沿街托缽。

  我在新戒沙彌第一組,跟隨淨慧老和尚沿街托缽。

  以下是我的“如是我聞”:如是我聞,一時,淨慧老和尚在趙州柏林禅寺,與出家衆一百八十人俱。爾時,老和尚食時,著衣持缽,入趙州縣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雙手托缽,就擔當了一種外在的責任。僧人護持缽,如母親懷抱嬰兒,一種責任自然生起,正念與正知自然升起,行止自然會從容專注。

  缽在手中,成爲訓練身心的老師。

  淨慧老和尚步伐堅定沈穩,他雙手托缽,緩緩走出山門。一時間,柏林寺門前交通幾乎癱瘓。 今天是觀音菩薩成道日,趙縣的和外地的衆多善男信女來寺院進香,看到老和尚率領衆沙彌托缽乞食,他們蜂擁上前,爭相施舍錢財齋飯供養僧衆。

  “誠心布施,一元和十元,功德是一樣的。”老和尚以平靜慈悲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前來的人、每一張臉龐,並在沿途經過的每一家店鋪門前駐足,用吉祥的言語爲衆人祈福。

  走出山門時,我手裏所托的缽,空空蕩蕩。

  一張張陌生的臉龐,一只只往缽裏塞供養物的手,不一會兒,缽裏就充盈了,饅頭、面包、飲料、蘋果、香蕉、錢幣、防暑藥等供養物高高地堆起。身邊護法的營員把缽裏衆生的供養物收到香袋裏。

  盛夏之中,一場疾雨,沖去溽暑,頓生清涼。然而,大地之上,布滿泥濘。遇到泥濘處,護惜身上衣,提起衣袂,舉足落足,輕舉輕放,泥濘變得與人無礙。如果落腳重,泥濘會濺到衣服上,也會濺到身旁的人。

  我們繼續緩步前行。每邁出一步,即念一聲阿彌陀佛。此時,阿彌陀佛就在我的行進中,就在我的呼吸中,就在我的生命裏。

  我的右前方,有一個老居士跪在雨後濕漉漉的土地上。她的身畔,放著一個裝滿了趙縣特産油酥燒餅的箱子。每過一位僧人,她即取一包燒餅,雙手舉過頭頂,廣修供養。

  本來愛流淚的我,再也抑製不住淚水。我彎下腰,讓她把這包燒餅放到缽裏。我抽噎著說:“阿彌陀佛,祝你吉祥如意。”

  此時此刻,我的心和我手裏的缽一樣,充盈著。

  我體會到了法喜。我的心是一個小小的盒子,裏面盛滿了法喜。法喜不只生發在我的心裏,還在我的眼睛裏,在我的臉上,在我的手上,在我的呼吸間,在我的舉足落足中,在我的唇齒間,在我的話語裏。

  若見空缽,當願衆生,究竟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願衆生,具足盛滿,一切善法。

  過堂

  會吃飯嗎?

  會。

  如果會吃飯,你就能成佛。

  啊?

  衆生本來是佛,只是迷而不覺。

  ?!

  還愣著幹什麼,快進齋堂過堂去。記住,過堂時,要保持靜默。

  寺院裏吃飯叫做“過堂”。

  吃飯時,要恭敬、肅穆。佛門稱之爲“恭肅齋法”。

  過堂,是…

《一日沙門(馬明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