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日沙门(马明博)▪P2

  ..续本文上一页脱生老病死,断除烦恼,续佛慧命,度众生出三界,转冤亲债主为菩提眷属。

  平日里,大家的眼神、举止、思维、言语,都太放逸了。虽然大家只是出家一日一夜,这一日一夜之间,大家也要努力地学会收摄身心,一切往解脱道上会。

  听法师讲解威仪时,我挺直腰板,双手在胸前结印,感觉腿麻、臂痛、颈痛,种种不适。

  正想稍稍放松一下时,听到明基师说:“大家现在是不是感觉到种种不适了?那是因为平常的生活太放逸,站不是站,坐不是坐,身体向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了。现在正是观照身体的机会、把身体调整至本来状态的机会。”

  如当头棒喝!

  我选择坚持,打消了放松一下的念头。

  晚钟响起,威仪学习结束。

  回沙弥寮歇息的路上,我平日总不自觉塌下的腰现在自然地挺直了。胜勇轻声地告诉我:“穿上这身衣服,感觉真的不一样了。”

  昏黄的灯光下,圆顶方袍僧相现,胜勇一派庄严。

  受戒

  次日凌晨,天光曦微,醒板响了。大家起身洗漱毕,着衣前往万佛楼,在拜台上,排班站好。

  地面上湿漉漉的,零乱着一些绿色的叶子。据说,昨夜风急雨骤。我由于劳乏,沉沉睡去,竟浑然不觉。

  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修行成道之日。柏林禅寺,古称观音院,唐僧在西天取经前曾在此刻苦研习《成实论》。如今,观音院中观音日,唐僧旧地添新僧。我等72位短期出家的沙弥们要正式得度,并受沙弥十戒。许多老居士见了,双手合什,满脸微笑,以示祝福。

  早课前,净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等法师为我们正式剃度。我因站在前排,得机缘由净慧老和尚剃度。老和尚念“愿断一切恶”,我念“愿断一切恶”;老和尚念“愿修一切善”,我念“愿修一切善”,老和尚念“愿度一切众生”,我念“愿度一切众生”。

  此时此刻,法王座下又添孙。

  出家为僧,愿告别一切熏染恶习,觉知断除一切恶念;出家为僧,愿观照自己的身心,细心修持,助一切善念得成就;出家为僧,不是为求安乐而来的,要尽心尽力,为众生做马牛,帮助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扪心自问,这么大的愿望,我能够实现吗?

  心里没有底。

  难道就因为愿望看起来无法实现,我就退缩吗?

  不!此生有尽愿无尽。我要努力一点点地去做。

  抬眼望见大殿里的佛像,在三大愿的基础上,我暗暗发了一个小愿。既然此时有缘正式得度出家,成为一名真正的沙弥,在接下来的一日一夜内,我要护诸威仪,做一个真正的僧人。

  得度后,新戒沙弥们移至普光明殿,从净慧老和尚授沙弥十戒。

  进殿之前,有法师站在门畔,提醒大家照顾脚下,要知道进出佛殿时,先迈靠近门框的那条腿。

  进殿之后,礼佛三拜,随净慧老和尚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闭上眼睛,观想在以前的生活中我的行为、语言、思维中所造的恶业,那些我曾伤害过的、报复过的、抱怨过的、嗔恨过的人;那些我故意伤害的、无意伤害的人;……那些由我的贪欲、嗔恨、愚痴而生的所有一切;此时此地,我诚心忏悔,请求谅解。

  一念真忏悔,灭罪十河沙。清净身语意,无上菩提本。

  净慧老和尚开示说,戒律是佛法传承的保证,在《佛遗教经》中,佛陀指出“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制戒律,规定了能够做什么,为出家人提供了行为指南;也规定不能够做什么,为出家人提供了一种保护。所以,佛陀讲要护戒如护目。戒律是保护持戒者的精进铠、柔顺衣、护身宝。受戒之后,新戒沙弥得清净戒体,是成佛资粮。

  净慧老和尚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能持!”座下72人齐声回答。

  ……

  这个场面,以前在电影《少林寺》里见过。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记忆犹新。武僧觉远在回答“能持”的那一刻,牧羊女白无瑕站在远处,正泪眼婆娑地望着他……当时,银幕下的观众齐声惋惜,“这么好的一对被拆散了”。

  他们不知道,觉远放下的是自己的私情,承担起的,是度众生的重任。以佛眼观之,诸行无常。情爱也是无常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沉溺于爱欲,离合聚散,逐浪浮沉,无力自拨。

  净慧老和尚领诵《四弘愿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个僧人(学佛者)一生的目标,就是这四弘愿。发愿行愿,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一个人若舍弃了他的愿望,就是背叛了自己。

  净慧老和尚说,受戒之后,在接下来的一日一夜中,你们要以沙弥十戒做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守住沙弥十戒,才是真正的沙弥。

  受戒已,恭送净慧老和尚离开普光明殿后,我等也走出殿门。

  受戒是一个形式,光有沙弥的身份不行,如果不按戒律要求的去做,积习难消,便会心生放逸,迷而不觉,最终迷失方向。靠别人提醒,终归是外缘。觉悟是自我的事,须有一颗觉悟的心,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行住坐卧,时时处处,持戒自严,一切往道上会,就是生活禅。

  托钵

  俗人吃饭用的是碗,僧人吃饭用的是钵。

  钵与碗有所不同,底大,腹圆,钵口内收。

  钵既是生活器具,又是道器。在物质简单的古代,三衣一钵是僧人仅有的财产,此财产既资身又养道。

  说起僧人与钵,明海法师开示道:“因为是自己拥有的身外之物,这就使得僧人心有所寄,有所凭,而所凭之物负载着道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它会以其特定的意义系统反过来熏陶、训练那本来无规定性(空性)的心,由此构成心物互相增上、心物不二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我们看到佛陀教育艺术的善巧与精微,生命的提升并非单纯立足于“心”或“物”,一旦找到并归依了生命的“光源”,则心物同时被照亮,此岸的物与人遂发出彼岸的光芒。”

  “物被我们创造,它从人类身上分娩,呀呀学语之后,独步而行。继而转身或奴役我们,引我们陷入苦海;或开示提醒我们,引我们走向觉悟、成熟。”

  俗人吃饭要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僧人吃饭要沿街托钵,向众生乞食。

  托钵乞食,是佛陀制定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为什么要不劳而获?

  佛陀曾开示托钵乞食的三层意思:一、少欲知足,专心修行,不贪珍味,美恶均等;二、为破我慢,解脱烦恼,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三、去除贪心,慈悲平等,令众生广种福田,大作利益。

  托钵乞食,既利于僧人专心办道,又利于众生广种福田。

  昔读《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佛陀着衣持钵的生活场景,深深印入脑海。

  早斋后,72位新戒沙弥分成三组,在净慧老和尚、明基法师、大痴法师的带领下,走出寺门,沿街托钵。

  我在新戒沙弥第一组,跟随净慧老和尚沿街托钵。

  以下是我的“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一时,净慧老和尚在赵州柏林禅寺,与出家众一百八十人俱。尔时,老和尚食时,着衣持钵,入赵州县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双手托钵,就担当了一种外在的责任。僧人护持钵,如母亲怀抱婴儿,一种责任自然生起,正念与正知自然升起,行止自然会从容专注。

  钵在手中,成为训练身心的老师。

  净慧老和尚步伐坚定沉稳,他双手托钵,缓缓走出山门。一时间,柏林寺门前交通几乎瘫痪。 今天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赵县的和外地的众多善男信女来寺院进香,看到老和尚率领众沙弥托钵乞食,他们蜂拥上前,争相施舍钱财斋饭供养僧众。

  “诚心布施,一元和十元,功德是一样的。”老和尚以平静慈悲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前来的人、每一张脸庞,并在沿途经过的每一家店铺门前驻足,用吉祥的言语为众人祈福。

  走出山门时,我手里所托的钵,空空荡荡。

  一张张陌生的脸庞,一只只往钵里塞供养物的手,不一会儿,钵里就充盈了,馒头、面包、饮料、苹果、香蕉、钱币、防暑药等供养物高高地堆起。身边护法的营员把钵里众生的供养物收到香袋里。

  盛夏之中,一场疾雨,冲去溽暑,顿生清凉。然而,大地之上,布满泥泞。遇到泥泞处,护惜身上衣,提起衣袂,举足落足,轻举轻放,泥泞变得与人无碍。如果落脚重,泥泞会溅到衣服上,也会溅到身旁的人。

  我们继续缓步前行。每迈出一步,即念一声阿弥陀佛。此时,阿弥陀佛就在我的行进中,就在我的呼吸中,就在我的生命里。

  我的右前方,有一个老居士跪在雨后湿漉漉的土地上。她的身畔,放着一个装满了赵县特产油酥烧饼的箱子。每过一位僧人,她即取一包烧饼,双手举过头顶,广修供养。

  本来爱流泪的我,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我弯下腰,让她把这包烧饼放到钵里。我抽噎着说:“阿弥陀佛,祝你吉祥如意。”

  此时此刻,我的心和我手里的钵一样,充盈着。

  我体会到了法喜。我的心是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盛满了法喜。法喜不只生发在我的心里,还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脸上,在我的手上,在我的呼吸间,在我的举足落足中,在我的唇齿间,在我的话语里。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过堂

  会吃饭吗?

  会。

  如果会吃饭,你就能成佛。

  啊?

  众生本来是佛,只是迷而不觉。

  ?!

  还愣着干什么,快进斋堂过堂去。记住,过堂时,要保持静默。

  寺院里吃饭叫做“过堂”。

  吃饭时,要恭敬、肃穆。佛门称之为“恭肃斋法”。

  过堂,是…

《一日沙门(马明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