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沙门
马明博
一提到“和尚”——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我问:“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答案竟然是“《西游记》里的唐僧”。
那个俊美的白面唐僧,身披袈裟,骑白龙马,西天取经,相信眼前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结果被种种变化的妖精捆绑起来;他的三个徒弟,嗔怒好斗的孙猴子、贪吃贪睡贪色的猪八戒、愚痴无措的沙和尚,更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搭不上界。
这三个徒弟,分别代表着佛法中所讲的根本三毒“贪、嗔、痴”。西天取经,成佛路上,唐僧每天都在和贪、嗔、痴打交道。
问:“你知道什么是贪、嗔、痴吗?”
答:“我又不是唐僧,贪、嗔、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笑着摇摇头,且进行第二问:“你愿意当和尚吗?”
被问到的都笑着摇头。
为什么不愿意?答案很多。以佛家观之,人不愿意当和尚,是因为放不下。每个人都有他的放不下。种种放不下,五花八门。
第三问:“如果有个机会,可以当一天一夜的和尚,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被问到的,大都眼睛发亮,“好啊,哪里有这么好的机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肯定新鲜、好玩!”
新鲜与好玩,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意义。因为新鲜与好玩,方才那些放不下的,决定在一天之内试着放下。
佛教在中国传承两千年,没有能够像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样,形成短期出家的习俗。社会上,人们对和尚的了解,大多是在俚语、笑谈、小说、影视中建立的。例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和尚分家,多事(寺)。和尚买梳子,无用。和尚敲木鱼,老一套。和尚念经,照本宣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些,以世俗间的价值衡量佛教,讥笑多于肯定。
2005年7月,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期间,增加了“短期出家”的活动。适逢机缘,我决定“放下那些总是放不下的”,与其他的71位营员一同剃度,做一天和尚。
当一天和尚,再舍戒还俗。此时发觉,门里门外,感受大不相同。
剃度
在方丈寮,找明勇法师剃度时,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想当一天和尚,怎么还舍不下这些头发?
参加短期出家的,可以找寺里的任何一位僧人来剃发,虽说哪一位法师都愿意为你剃,我决定找明勇师。一来相熟;二来他做事认真,我得借机与认真结个法缘吧。
明勇师站在椅子边上,剃刀在手,盛了半盆水的脸盆摆在椅子腿边。
我用水润湿了头发,涂上洗发露,一番搓揉,满头白沫。明勇师说:“可以啦。”我走过去,坐在椅子上。
忽然感觉头皮凉沁沁的。明勇师手法娴熟,刀刃在发根游走,噌噌有声,断发纷纷,落在脚下的脸盆里。
人生中的烦恼数不清,人头上的头发也数不清。此刻,就这样做了了断。
斩断三千烦恼丝,是出家必须首先要做到的。佛门讲,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不舍去六根六尘的烦恼,哪里能得到菩提智能的清凉?
胡思乱想着,明勇师轻缓的声音入耳,抬起头,左边偏一下。
我看见要一同出家的文友、诗人胜勇,站在椅子的右前不远处,满眼恭敬地望着。
七月骄阳,暑气相逼。剃发之前,汗藏发中,满头焦燥。剃发之后,新出汗水,马上被风吹走。风在头皮上走过,有丁点儿些微的痛,不太适应。
用手一摸,滑溜溜的,空空荡荡。
很快,胜勇也剃净了头发。洗净头上的浮沫、碎发,他抬头看我,见我正在摸头,他也伸手摸了摸。
两个人对视一笑,恍在梦中。
一直以为一头长发才叫潇洒,此刻剃去了头发,摸一摸头,感觉也很舒服。
在《佛遗教经》中,佛陀对弟子的教导:诸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剃发光头,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界限。
虽然不改旧时人,但旧时行履处,如今要有所改变了。这个改变,就是要在这一天一夜24小时中,与滚滚红尘、儿女情长划出一道决绝的界限。
佛门里的一举一动,是真正的行为艺术,都充满了象征。既然要做一日沙门,“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四十二章经》句),在这一日一夜之中,是要彻底放下的。
平日里,上班出门临行前,要照照镜子,把头发梳理得光彩整齐。今日剃发,这层牵挂便随即放下。
摸一摸头,顿觉已非平日。
径山禅师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虽未能看破红尘、彻底摆脱世俗、发愿投身空门,但能短期出家做沙弥,也是难得的缘分。
剃度已毕,我与胜勇清扫地面,把碎发放进垃圾箱,洗净脸盆,把椅子搬回原处。
明勇师说,光头并不是和尚,剃发也不代表出家。明天早晨上早课的时候,净慧老和尚要给你们授沙弥十戒。受了沙弥戒,你们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受戒之前,记住要去洗一下澡,除却尘劳不净身。
着衣
近日的溽热,被一场疾雨驱散。天将晴未晴,云朵飘移,给大地上的众生搭起了遮阳伞。柏林禅寺成为溽暑中的一片清凉世界。
天色向晚,暮色降临。重楼掩映,佛香四溢,风摇铃铎,静谧安详。
万佛楼前的广场上,数只盘旋低回的紫燕,飞速地向湿漉漉的青石板做着俯冲,迅即掠起。
我说:“燕子是不是以为这是一片水塘?”
胜勇说:“这是因为空气湿度大,气压低,许多小飞虫在地面上飞。”
略一沉吟,他问:“这里是佛门胜地,燕子在这里吃小虫子,也是杀生,不应该啊。佛菩萨为什么不出来管一管?”
我无语。
佛陀不是世间唯一的决定论者,也不是造世者,更不是万能的神。佛菩萨来到世间,启发众生求解脱,并做出示范,但最终众生还要自度。每一个众生,人也好,燕子也好,虫子也好……在生死轮回的因果相续中,不能靠外在的力量来改变自己,而要让自性的光明照亮眼前、脚下的路。
在思忖间,普贤阁的门打开了,其他短期出家的营员陆续往普贤阁走来,我们也起身过去。
遵照短期出家的规定,每一个自愿做一天和尚的人,都要把随身携带的衣物、手机、钱物等悉数交由寺院封存。之后,依据各自的身高、脚的大小,领取僧褂、僧裤、绑腿、僧鞋、黄海青、袈裟、香袋、钵盂、斗笠等。
一位英国营员,因为脚太大,没有合适的僧鞋,满脸遗憾地放弃了短期出家的机会。
法师为每一个人取了法名,在接下来的一天一夜里,大家舍去俗家姓氏,相互称呼法名。
在临时的沙弥寮,更换上僧裤、僧褂、穿上海青后,大家又携带上香袋、钵盂与袈裟,到普贤阁集合,学习出家为僧要必须具备的威仪。
法师们教示我们,僧褂、僧裤是常服,海青、袈裟是法服。为尊重法故,法服的叠放是有讲究的,更不能穿着法服进厕所。穿着海青与披搭袈裟有着截然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香袋,也不能随意拎在手上。打绑腿前,裤角要如何折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佛门威仪,尽在细节。
穿着海青等,依法折叠,我无师自通。
见胜勇正为难,便示范他应该如何做。
他感觉奇怪,问:“你以前穿过吗?”
“没有。”
又问:“怎么这么快就学会了?”
如果不是出家人,像袈裟等法服是不能穿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学就知。随口吟出:“今日既知心是佛,安知前世我非僧?”
众生皆有佛性。世间人,哪一个与佛无缘呢?尘世的爱欲执着,把我们的心蒙蔽得太深。或许这个偶然的机缘,又把某些沉睡的记忆唤醒了。
胜勇点点头,又问:“按佛家的因果来讲,我们今天短期出家,是因是果?”
“既因又果。远世种因,今日有果。今日种因,未来有果。”
胜勇说:“佛陀太伟大了。但是我还是有许多疑问。”
疑为信门。
威仪
法师们在我们着衣后,教示排班了。悦众师手执引磬,引领我们礼佛三拜。之后,从湖北黄梅四祖寺赶过来的明基法师讲解出家为僧的种种威仪。
佛门威仪,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僧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住坐卧。
明基法师底气十足,声震屋瓦。他讲话时,不用扩音器。
佛陀时代,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进止有方,威仪端正,生欢喜心。得知马胜比丘的威仪是师从佛陀所学,舍利弗迅即赶到佛陀座前,请求师从佛陀。
由此可见,具足威仪,对于佛教,对于僧人的重要性。威仪规范了僧人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言谈举止,帮助僧人调摄身心。具足威仪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是无声地宣讲佛法,行无言的教化。
比如,行。走路时,应目视前方七尺,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低头仰视。穿着海青行进时,应该双手结印当胸。穿着长衫行进时,应该双手下垂,自然摆动。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走出寮房,须穿戴整齐,不可把僧鞋当拖鞋穿。进出大殿,要先迈靠近殿门的那只脚。
比如,住。站立时,抬头挺胸,姿势端正,双脚前八后二,不可倚墙靠壁,不可双手叉腰。与大德同在时,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处、对面,或与大德并排而站。
比如,坐。坐下时,要平肩、收腭、双眼平视、手放双膝。与大德同坐,应坐半座,不可坐满,不可翘腿,并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与其平坐,应该礼貌遵行,不可违意。
比如,卧。睡眠时,要右胁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明基法师说:“教示威仪,是要大家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干什么的。”
出家为僧,非求安适,非求温饱,非求名利,只为了…
《一日沙门(马明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