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說禅坐
大慧
一、禅師的詩歌
第一首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爲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當我們走到寺院的門口,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大腹便便,背著一個布袋子的和尚,我們都稱他爲彌勒佛。實際上,彌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個心寬體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這首詩的作者。依照我國傳統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時常背著袋子在社會各階層行慈化世。有一天,當他跟農夫在一起工作時,心有所感,因此做了這一首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描寫農夫插秧的時候,一根接著一根往下插。“低頭便見水中天”:低下頭來看到倒映在水田裏的天空。“心地清淨方爲道”: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是邊插邊後退的,正因爲他能夠退後,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時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進。
這首詩告訴我們:從近處可以看到遠處,退步也可以當作進步。常人有一種傾向:看高不看低,求遠不求近。譬如:某人學問比我淵博,就尊重他;某人錢財比我富足,就巴結他。如果此人條件比我差,就不予理會,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的道理。禅師們觀看這個世界與常人就有顯著的不同,譬如詩中說:“低頭便見水中天”,就是要我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師曾經譬喻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于宇宙之間,那麼只有低下頭來!”我們看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我們要想認識真理,就要謙沖自牧,把頭低下來。
一般人總以爲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而這首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風光的。古人說:“以退爲進”,又說:“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叁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貴。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沖,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謂“回頭是岸”,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大家將來踏出校門從事事業,也要有勇于回頭的氣魄,不能一味蠻幹下去,把穩正確的方向,才不枉費十年寒窗的苦讀。
第二首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某比丘尼
這首詩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處訪道,後來開悟所作的。我們求道好比尋找春天一樣,從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見春天的蹤影,走遍了千山萬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裏裏呢?心灰意懶之下,回到家裏,看到庭院中早開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來春天早就悄悄地綻開在寒梅枝上了。
這首詩說明了我們追尋人生真理,探求智能,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內去尋找。這首詩更提示了“心內世界”與“心外世界”的差別。常人總以爲心外的世界很寬很大,而不知道心內的世界更寬更大。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我們的心量有多寬敞,有多廣大。
最近世界正在爲石油缺乏、能源危機而恐慌。事實上,真正的能源在我們內心,我們內心的寶藏比世界上盛産石油的國家的能源還要豐富,但是我們將這一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油田荒棄不用,並且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把自己這一座靈山中的寶藏提煉出來,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不要舍棄靈山,徒然去攀登別的山嶺。
這首詩,事實上就是剛才所說的“趙州八十猶行腳”一詩的意思。如果我們對禅的境界有點體悟的話,去除了對事相的質礙,只要是東風吹拂的地方,不管紅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著春天的訊息嗎?所以說:“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如果我們能夠契入佛法妙谛,層巒疊翠,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精神法身,聲湍鳴澗,都是諸佛菩薩的說法妙音。這就是蘇東坡所謂的“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不去領會,縱然芒鞋踏遍嶺頭的雲朵,也不過是“一瓶一缽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來”,茫然無得而已。道無所不在,處處可以體會,甚至吃飯、睡覺、走路、行進之間都有道的存在。
能如此體會,春天就離你不遠了!
第叁首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劉宋.善慧大士
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矛盾的調和。“空手把鋤頭”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麼又說是把著鋤頭呢?既然是步行,怎麼又是騎著水牛呢?人從橋上走過,分明看到橋下的水在流著,怎麼說是橋流水不流呢?其實,這是禅師們從較高的境界來看世界。這首詩是叫我們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動亂中來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廓然寂靜,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這就是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到底有什麼寓意?“空手把鋤頭”,是說從“空”裏去體認一切,這個空是涵蓋一切的虛空,這個“空”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也就是老子“叁十輻共一軸”的空,教室不空,我們怎麼能在這裏講話?鼻孔不空,我們如何呼吸空氣?心裏不空,如果充滿煩惱,真理如何進入?所以空對我們很重要。雙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界,又豈是空手才能把鋤頭呢?“步行騎水牛”,是說我們求道爲學,好比騎在牛背上,只要有耐心,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著,一定能到達目的地,成聖成賢,都不是難事。萬裏路途,只要從腳下一步開始,這一步一步的前行,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達,但是這個步行,不光是身體上的腳在步行,騎水牛是象征著心性的活用。“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是說我們不要截然把事情分爲兩段,只要心裏如如不動,草木瓦石,無非都是如來清淨法身,流水哪裏裏會動?橋頭哪裏裏是靜止的呢?只要悟了道,就能在這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了差別心,才能見到諸法的平等實性。其實,橋流也好,水流也好,都是心起了波動的緣故。
二、虛雲老和尚開示用功辦道的入門方法
(一)辦道的先決條件——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爲,不要說辦道不成功,叁途少他不了。佛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爪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談到因果,我說兩件故事來證明。
一、琉璃王誅釋種的故事。釋迦佛前,迦毗羅閱城裏有一個捕魚村,村裏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裏的魚類盡給村人取吃。最後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叁下來玩耍。後來釋迦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釋種女,生下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時在釋種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爲戲坐佛的座位,被人罵他,把他抛下來,懷恨在心。及至他做國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裏居民盡數殺戮。當時佛頭痛了叁天,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用缽攝藏釋迦親族五百人在空中,滿以爲把他們救出,那知放下來時,已盡變爲血水。諸大弟子請問佛,佛便將過去村民吃魚類那段公案說出。那時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裏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閱城居民,就是當日吃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爲敲了魚頭叁下,所以現在要遭頭痛叁天之報,定業難逃。所以釋族五百人,雖被目犍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後來琉璃王生墮地獄,冤冤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後,各人都已散去,獨有一位老人沒有跑,百丈問他做什麼。他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精。前生本是這裏的堂頭,因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便因此墮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百丈說:“你來問我。”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岩,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我們宜時加警惕,慎勿造因。
(二)嚴持戒律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叁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迹。從前,在
Y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爲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衆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謹慎于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裏嫦蛾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
《讀詩說禅坐(大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