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慧如)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

  慧如

  淨土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淨土法門在中國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印光大師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被認爲是絕無僅有的一代高僧,可謂“叁百年來,一人而已。”這樣的贊譽是難得的,而更爲難得的是,在1940年圓寂之後,印光大師被佛教界一致公認爲是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見于此,今就談談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

  一、尊印光大師爲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的原由

  其它宗派的祖師都是從上一輩傳下來的,都是在世的時候當祖師的,而淨土宗則不然,它的祖師都是在祖師圓寂之後才産生的。因而,嚴格說來,淨土宗是沒有傳承的。雖然祖師與祖師之間沒有直接的傳承關系,但他們卻是一脈相承的。充其量,只是信仰的相同而已,所謂都是以淨土爲宗。

  印光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爲淨土宗的祖師,是完全建立在他的淨土主張和淨土修養上的,而這些又集中體現在他的著作中。

  二、印光大師的著作

  大師的著作有: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 《《p光法師文鈔續編》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等。這其中收錄了印光大師的一千多件約一百二十萬字的作品,其體裁涉及論文、書信、開示、序跋、頌贊、楹聯等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師的這麼多作品雖然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無一不體現一個主題,那就是:淨土!寫信也好,講話也罷,時時刻刻,印光大師都在放射著淨土的光芒。可見大師一貫的淨土主張和深厚的淨土造詣。

  叁、印光大師弘揚淨宗的時代背景

  印光大師出生于清末民初,生逢亂世,生活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衆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急切渴求宗教的信仰。此時,中國佛教也隨之走向了衰微,特別是由于禅宗的沒落,淨土宗因此而成了主流法門。印光大師承襲的,就是這一最普遍化的佛教思想。然而,在當時,淨土法門缺乏真正深刻作持的大師,在社會上趕經忏營生,反成了佛教的主要活動,招來知識分子的嚴重歧視。于是,印光大師的發心出家,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改革此不良風尚,而賦以淨土法門的新機。

  印光大師之所以宏揚淨土法門,就是有見于清末戰亂,生靈塗炭,其它法門無法直接利濟群生,所以堅信唯有淨土法門才能適應于時代的需求。而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透過其《文鈔》的感人力量,遂使千千萬萬的信徒,在佛法中獲得慰藉。他也因而成了中國近代佛教史上,信衆最多,影響最深遠的一位淨宗高僧。

  四、印光大師宏揚淨宗的因緣

  依據《印光大師言行錄》,將大師之所以得遇淨土法門,乃至他後來畢生以淨土法門爲自行化他之根本的緣由,歸納爲如下四個時期:

  1、終南披剃

  印光大師(1861—1941),諱聖量,別號“常慚愧僧”、又號“繼廬行者”,陝西合陽人。幼年跟隨兄長讀儒學,後因多年的目疾,痛感人世無常,于光緒七年(1881)就去陝西終南山禮道純法師出家。在這期間,大師在學習早晚功課之時,因讀《怡山發願文》、 《小淨土文》,深知修習禅宗與淨土宗的難易程度,此時便萌發專修淨土的決志,時年21歲。

  2、蓮花曬經

  就在這年的夏天,大師奉師命前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去參學,途中停留于湖北竹溪蓮花寺常住。大師因幫忙曬經書的緣故,偶然因讀一本殘缺不全的《龍舒淨土文》,深知淨土一法“圓赅萬法,普攝群機”,實爲末法衆生即生了生脫死的要道,這對他日後宏揚淨土法門奠定了決定性的影響,遂畢生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 “一句彌陀,家喻戶曉”的淨土法門得以中興,實肇端于此。

  3、雙溪受戒

  光緒8年(1818),大師到陝西興安雙溪寺受戒,因擅長書法,戒期中書寫事務都由大師承擔。大師出生6個月就患眼病,幾乎失明。後雖痊愈,但視力已受損,稍發紅,就什麼也看不見。受戒期間由于寫字多,眼病轉重,由此眼病,卻悟身爲苦本,爲了不耽誤工作,閑時專念佛號,夜裏大衆睡後,起坐念佛,求佛力加被,寫字時也是心不離佛號,雖竭力書寫,尚能勉強支持。戒期圓滿,書寫任務完成, 目赤也痊愈了。由此因緣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便堅定了大師後來的自行化他,以淨土爲依歸的信念。

  4、紅螺參學

  大師受戒後,一直在終南潛居念佛,間讀契經,深入法海,生平工詩,出家後,不複作,專心淨土,久而彌笃。潛修一段時間,愈發覺淨土法門的根機契合。又聞知北京紅螺山的資福寺爲徹悟禅師弘闡淨土法門的道場,因仰慕其高風懿行,遂于光緒十二年(1886)十月十四日,大師時年廿六歲,前往紅螺山,入堂念佛,沐浴徹祖遺澤,故淨業大進。

  在資福寺,大師除隨衆念佛外,曆任雲水堂、香燈、寮元等職事。任藏主遂得閱讀大藏,因此深入經藏,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

  住紅螺山四年(1886—1890),在其中間朝禮五臺山一次。四年當中,特別是于徹悟大師的遺教,所得非常大,故持誦《徹祖語錄》,至老而不停辍。甚至增修《淨土十要》的時候,將《徹祖語錄》附錄于後。因徹祖以禅宗大德廢參禅宗而力主念佛,也曾把半生開示禅人宗乘語錄盡付一炬。大師作爲,迥別常情,又徹悟語錄發揮淨土奧義,精切透辟。這種非同常人的棄禅歸淨典範,便成了印光大師終身仿效服膺的准則。

  總之,印光大師出家後的如上四個時期的心路曆程,明顯地反映出他對淨土法門的萌發、深信、體驗和精進的過程。特別是紅螺山的參學時期對大師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對徹悟祖師的淨土思想有直接的繼承和發揚,所謂“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具足信願,持佛名號”的十六字綱宗。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師後來在《與謝融脫居士書》中說,對于淨土法門,在家學《彌陀經》時已生信心,實未受他人的開導。並且還強調說,當時修禅的人多破淨土,但我卻自量己力,不隨他人轉,即便是佛祖現身說法破淨土,亦難以改變自己對淨土法門的深信。

  五、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理論

  1、對淨土法門的定位——特別法門

  特點:契理契機(所謂的契理,是指所說法門必須契合究竟的了義的。所謂的契機,是指所說法門必須契合時下所被衆生的根機。)

  契理方面是指:

  其一:淨土法門是佛陀爲九界凡聖速成佛道而開設的一個特別法門;

  其二:淨土法門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然又不得以一般的通途教義去衡量它;

  其叁:淨土法門因是一切法門的根本和歸宿,故禅、教、律、密各宗之人多皆兼修淨土。

  其四:淨土法門是究竟暢佛本懷的法門,不但淨土叁經廣談淨土法門,其他諸大乘經典也兼說淨土。

  契機方面是指:

  其一:這一特殊法門,與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門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願力攝受往生西方的。

  其二:這一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已證等覺的菩薩,下至具足惑業的凡夫。

  其叁:無論鈍根衆生,還是一乘上士,均不須曆劫的熏修,只要具足信願,持佛名號,就能于現生即可往生西方;

  其四:這一特殊法門,念佛行人一旦往生,永不退轉,即生成辦佛果,下手易且成功高,用力少且得效速。

  其五:這一特殊法門,即便是將墮地獄的五逆十惡之人,只要得蒙善知識的開示,徹底深信淨土法門,發懇切的求生誓願,勇猛念佛,十念乃至一念亦能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正因爲淨土法門是佛陀一代所說法門中最適合末法衆生的根性,最爲契理契機,所以大師“破一大時節因緣”密護諸宗,力弘淨土。

  2、印光大師的淨土往生生因觀點

  往生前導:信願(信西方極樂、西方彌陀的真實不虛,確信淨土法門是現生了生脫死的不可思議的惟一法門;發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誓願)

  往生正行:念佛(口念耳聽的持名念佛)

  往生助行:誦經、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等。

  往生關鍵:信願與念佛的統一,正行與助行的兼並。

  人生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賦予了大乘佛教的入世行化精神,但又不同于外道的純救濟。

  大師認爲,淨土法門作爲諸佛度生的權巧方便,應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它必須是兼仗佛力的;

  第二,它必須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爲歸宿;

  第叁,它必須以厭離生死和娑婆世界爲往生的前提:

  第四,它必須以信、願、行叁法的統一爲往生的動力;

  第五,它不要求明心見性,也不要求斷惑證真,只須真信、切願地專心持佛名號。

  這就是說,不論是什麼根機,不論是什麼人,也不論學佛有多久,只要能“真心厭離娑婆世界之苦,正信阿彌陀佛的偉大願力,正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並誠心誠意地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將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哪怕你僅僅念了一聲佛號,也照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大師認爲淨土法門以了生脫死爲根本,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而絕不可有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他說: “凡誦經、持咒、禮拜、仟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3、印光大師的“兼仗佛力”思想

  在“自力”與“佛力”問題上,大師一貫強調彌陀的本願力不可思議,雖然主張“佛力”,但又不廢“自力”,因爲大師所謂的“佛力”是相當于“自力”而言的。大師認爲,之所以念佛衆生能夠往生西方是因爲彌陀本願力不可思議、衆生自性力不可思議、法門功德力不可思議,是由此叁力相合成就的結果。

  4、印光大師的“帶業往生”思想 .

  大師認爲淨土法門的殊勝在于“帶業往生”,曾大力提倡,但大師又強調說: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叁,必須具真信願。戒…

《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慧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