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臨終往生慎要
了願
印光大師如是說:衆生心性,與佛同俦,由迷背故,輪回不休。如來慈悲,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因茲特開,淨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一念投誠,即登彼岸。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語世人,同生信願,執持佛號,始終莫變。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願輪,普度有情。
世間最悲哀痛苦的事莫過于死亡。對于死亡,沒有一人不知道,也沒有一人可能免。若是只知道死亡是悲哀痛苦,而不知去修學佛法出離叁界永免死亡,這豈不是空勞悲痛無所利益
但是僅僅求得法門,如不對機,修習而沒有成果,那還得仍在六道輪回,這也豈不是空勞悲痛無所利益
爲此,我佛釋迦世尊,在二千年前,于《大集經》中,就對我們說明: “末法時代,億億人單仗自己戒定慧的力修行,很少有一人能夠除盡煩惱惑業得證聖位道果的。只有依信願念佛法門,以及阿彌陀佛本誓願力求生西方,才可以度脫生死。”蓮宗第十叁祖蘇州靈岩印光大師也說: “九界衆生離了這個念佛法門很難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除了這個念佛法門不易普利群生。”當知佛祖徹底悲心,深切地憐憫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善根淺薄智慧陋劣,不識時機錯用法門有修無得,空費心力誤了一生,所以這樣來告誡我們。須知信願念佛的淨土法門是普遍地接受一般群衆的,不管僧俗、男女、老幼、聰明、愚笨,以及發心早遲,罪業輕重,種種的人,只要有著真信切願,能夠老實念佛,一心求生西方而終身不退的,到了臨終,必定都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平素不知道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臨終如遇著善友開導,使他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眷屬們又不悲哀啼哭,作種種妨礙,加以同道們如法幫助念佛,這個人也必定得生西方。要知道,往生西方的最重要一點,雖然在本人自己最後—·念作主,但是助念如法也非常重要。可是這種臨終助念的方法,在家俗人還沒有普遍了解,遇到有人臨終的時候,眷屬們往往不知怎樣幫助念佛送他的神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永享快樂,而反以悲號哀泣哭喊,推其神識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裏去長受苦楚。
蒲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爲要耳。佛雲: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天臺雲:“四種叁昧,同名念佛。念佛叁昧,叁昧中王。”雲棲雲: “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叁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爲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切忌今日張叁,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爲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 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信願念佛臨終必然往生。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經中有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闩、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並且贊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勸諸衆生發願往生。經中說:“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等,南方有日月燈佛等,西方有無量壽佛等,北方有焰肩佛等,下方有師子佛等,上方世界有梵音佛等,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可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大事因緣,六方諸佛同聲贊歎。凡有生信、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就必定能夠往生,實事實理,是我們應該切實相信的。
念佛的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能具足的話,那麼十人就有十人往生,百人就有百人往生,千萬人就有千萬人往生。
什麼是因緣呢
修行人平素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到了臨終的時候,也一如既往,真信、切願、念佛,那個心念是自力,是往生的“因”。如果平素不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到了臨終的時候,遇著善友開導,使他生信、發願、求生,這個信、願、求生的心,也是自力,是往生的“因”,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及其萬德洪名,能使衆生往生極樂,這是他力,是往生的“緣”。臨終遇著善友助念,也是他力,是往生的“緣”。這些“因”和“緣”能湊合在一起,就是因緣具足了。
修行人臨終的時候,因緣都具備了,就能往生西方。所念的佛(他力), 是“緣”,能念的心(自力),是“因”。正在這真信、切願、念佛的時候,是用能念的心念所念的佛。所念的佛因能念的心而顯現,能念的心因所念的佛而清淨。這個時候,便是自力和他力感應道交,因緣和合,所以就能往生西方。
那麼,怎麼樣算是因緣不具足,不能往生西方呢
修行人在平常的日子裏,信願念佛功夫沒有純熟,到了臨終的時間,雖有信願求生西方的心(有因),但是爲著病苦,種種煩惱所逼,念佛的心提不起來。既沒有善友開導安慰幫助念佛,又遇無知的家屬,加以悲哀哭泣,造成種種的妨礙(無緣)。于是修行人的最後一念心,即隨著煩惱而去,不知將落在哪一道了。這是由于有因無緣,就不能往生西方了。
又有一種修行的人,臨終的時候助緣很好,有善友們幫助念佛,而且家屬們也沒有哭泣等種種的妨礙(有緣)。但是行人自己心生顛倒,貪戀世間的情欲,以及愛著子孫、財産,不發念佛求生西方的願心(無因),到了臨終最後——念心,必然隨著這情愛欲念而去,投于善惡道中。這是有緣無因的關系,不能往生西方。
還有一種修行的人,他的念佛專是爲求保佑家門吉祥,壽命延長。這種人到了臨終的時候,那就只有怕死的一念了。若說他們在病還不很嚴重時雖也念佛,但只是志求病體快好,不發求生西方的願心的(無因)。到了病重了,在病苦逼迫的時候,那就不能念佛,只能叫天叫地,呼爹呼娘了。如若家屬們不信佛法,或雖信佛法,不明白佛經義理的,那麼非但不能開導和助念,並且還要大哭大叫給與種種妨礙(無緣),那病人心裏的煩惱和痛苦就說不盡了。像這種人,命終最後一念心,必定隨著煩惱惡毒的念頭而去,墮落到叁惡道裏。這是無因無緣的關系,不能往生西方。
以上是略談叁種不能生西者的情況:一、有自力的因,無他力的緣:二、有他力的緣,無自力的因;叁、自力的因既不足,他力的緣也沒有。在這叁種條件同時湊合下,就談不上因緣和合。自他二力就不能感應道交,自然不可能往生西方了。
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因緣才算十足具備,能夠往生西方呢
有一種大根機的人平時就真信、切願、念佛,信願既極真切,念佛功夫又極純熟,臨終的時候不待旁人助念,他自會跟平素一樣的信願念佛,沒有絲毫的動相、靜相、起相、止相、苦相、樂相、順相、逆相,心心念念,專注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如來果海實相正定)之中, 《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他是決定往生的了。因爲念心是自力能感的因,佛境是他力所感的緣。他能以一心(因)專注彌陀境(緣), 當然是因緣具足一拍即合了。
又有一種尋常的修行人,日常之中,能真信切願念佛,但功夫還沒有純熟,到了臨終的時候,信願求生西方的心,較平素還要迫切,無論什麼病苦,不管種種煩惱,都不能動搖他的求願往生西方的心。只是念佛有時很難提起。在這關鍵時刻如果家屬們都有佛學知識,了解臨終一刻的重要性,能強忍悲哀不哭不鬧,不加障礙:並有善友們以佛法開導,和幫助念佛。這時病人的心就念念依止“阿彌陀佛”的洪名。到了命終最後念佛的那一念心(自力能感的因),隨著所念的佛(他力所感的緣)往生西方。這是因緣具足所得的善果。
又有一種人全不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怎麼一回事,但到了臨終時候,遇到善友開導,爲說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勝境,使病人心生歡喜,又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衆生的本願功德,使病人心生正信。那病人聽了以後,決定至誠念佛,求願往生西方。眷屬們得到善友的指導,也都能抑製悲哀哭泣,這樣,他在生命將終的時候,能像兒子憶念慈母般的,念念念(自力能感的因)佛
(他力所感的緣),命終就會蒙佛慈力,接引往生西方。這也是因緣具足所得的…
《念佛臨終往生慎要(了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