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臨終往生慎要(了願)▪P2

  ..續本文上一頁必然結果。

  以上是略談叁種人臨終的時候, 自力他力具足, 自能感應道交因緣和合往生西方的道理。

  不知信願念佛的人,只要到了臨終,遇著善友開導,心生歡喜,信受發願念佛求生西方,眷屬們又都不悲哀哭泣加以妨礙,還能幫助念佛,這個人也就能夠往生西方。哪裏會有這樣容易的事呢

  要曉得,這種人平素不曾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因爲沒有遇到佛教善友的指導,不知佛法的緣故。到了臨終,經由善友的開導,心裏便生歡喜,這說明他在宿世是有善根的。至于普通一般的人在這病苦纏綿的時刻是不會接受的。又應知道,信受念佛,發求生西方的願心,這是因勝;善友開導和眷屬們的助念,這是緣強。有了這樣的因緣和合,那人命終,必定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這沒有什麼可疑的。

  助念人應注意的事項有:除對病人講開示外,其余一切話不准對病人接談,也不准一切人在病房裏閑談聊天,免得病人聽到了分心,忘失正念。如有親戚鄰居欲來探望病人的,助念的人須要問他是不是來幫助病人念佛的。若是的話,便須聽助念的人的指導,免得發生妨礙;否則就應吩咐眷屬領客人到別室裏去招待,以免病人相見,發生情念,妨礙正念。這是助念人的責任所在,不可因情面觀點而妨礙病人的正念。若是由于種種不如法而使病人不得往生,那就違反我佛度生的本懷,也不合于助念的宗旨了。

  念佛或六字或四字。以及音調的緊慢高低,必須先征求病人自己的意見。如病人不會開口講話,那麼念佛不可太緊,若緊,就聽不清楚;也不可太慢,若慢,就氣促不聯貫,並且容易昏沈;也不可太高,若高,助念的人難以持久;也不可太低,若低,聽不分明。總之念佛應不緊不慢,不高不低,句句分明,字字清爽,使病人句句入耳,字字經心,這樣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助念。切切不可隨己所好,緊的緊,慢的慢,高的高,低的低。若是這樣的念佛,雖是助念,那病人難得利益。應該知道助念是因爲病人臨終的時候元氣衰極, 自己念佛提不起,全靠他人把這句阿彌陀佛的洪名,念得分明清楚,使病人的心,念念歸入這句阿彌陀佛的洪名上宋,不使世俗一切事情,擾亂病人的心念,這樣,病人的正念不失,念念繼續,命終最後一念的心,隨著所念的佛往生西方。這是助念的人達到替代如來擔任度化衆生了脫生死的責任的真實目的。

  有時助念經過好多的時間,病人忽然精神比前旺盛,能說話或歎息,身體也能自己動轉,以及其他種種情況。這時助念的人須要注意,切不可認爲病人的病情有好的轉機。事實上這種境界的發現,正說明病人已不久于人世,很可能在二小時內就會斷氣。比如一盞油燈,油慢慢的點盡了,那燈光也慢慢的黑暗下來,到了油完全點幹了的時候,那燈光會忽然發亮,之後燈頃刻就滅了。凡病人將近欲斷氣的時候,多有這樣的現象。因此,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助念的人必須正確掌握好,免得前功盡棄。若遇病人的氣剛剛斷,或氣斷已過二、叁小時,助念的人才趕到,這時切切不可認爲助念不助念已無關緊要。要知道,這個時候正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最好先高聲向亡者開導一次,然後緊接著助念。因爲病人的氣斷後,無論親屬有沒有號哭,他的心一定是憂苦的、惱亂的,若是向他高聲開導,亡人的心即能知覺。由于聽到了開導和念佛聲,亡人的心即能知覺。亡人的心即有所(佛號聲相分明)歸依,當下惱亂轉爲正定;同時,也知發願求生西方(心知而喜聽佛號即是願生西方)。

  臨終開示。開導應該高聲,言語要簡短而明確,可以這樣對他說: “某某人,你過去所有的善事、惡事統統不可去回憶、想念,家中子孫財産統統應放下,一絲一毫不可挂戀。必須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們大家幫助你念佛,你的心專門聽大家念佛,念念靠定這句阿彌陀佛,你的心專門聽大家念佛,念念靠定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去! (最後的二句,須要重複說二遍)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無論什麼人,病苦和死亡二件事都是免不了的。你若是有些痛苦,你的心不可顧慮病苦,應專心注意念阿彌陀佛,念念作自己隨著念佛的聲音往生西方的觀想。那麼病苦當下就會減輕大半。我們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不論什麼事情要一概放下,心裏清清淨淨,就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曆曆明明。念念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任他或叁日、五日、七日往生都好,只有這個念佛求生西方的念頭,始終不移。你若能聽信我的話,那就保證你決定往生西方。如果你的壽命未盡,念佛能消除你的業障,病就能好得快;若是壽命應盡,你就決定會生西方。設使你只求病好,不願求生西方,那麼你的壽命若是應當終盡,西方是決不可能去了;如若還應當有壽命,那你的病一時也難得好轉;不但難好,還會增加病苦。應當知道,我們住在這個世界做人,有多麼的苦惱啊!若是生到西方去,是多麼的快樂啊!如有怕死的心,就說明你還想在這個世界做人,感受種種苦惱。這樣,你的心就和阿彌陀佛的本願心隔開了,西方就不會生,那就永久在這個生死苦海裏,沒有出離的時期了。應懇懇切切的一心念佛,求佛慈悲早來接引。因爲臨終的時候發現病苦,這是你自己多世以來的惡業所招,或多世以來被你所殺害的冤家齊來討債,使你心生煩惱,阻礙你不能念佛往生。你若是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你的心就不會被這種煩惱所轉,能夠更加至誠懇切的念佛,念念不放松,全心依靠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決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開導過後,隨即開始助念。在這時候助念須要高聲,專念四字佛號。如亡人平素有信願求生西方的心,定能得生西方的;如平素無信願求生的心的,那麼臨命終時,聽到佛號,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地藏經》說: “臨命終的人,聽到一佛名號,消滅五無間大地獄的重罪。”所以臨命終幫助他人念佛的功德是極大的。

  沐浴更衣的時間。亡人的身體全部冷透以後,再停·…晝夜才可以浴身換衣。如關節彎曲的地方已經硬了,可將毛巾用熱水打濕搭在關節上,過了幾分鍾就會轉軟的。眼睛若是沒有閉合,也可以用毛巾在熱水中打濕蓋在兩眼上,過了幾分鍾也會合攏來的。對于亡人穿衣的問題,最好是平常所穿的衣服給他穿去,殓衣不必過多過好。眷屬們愛護亡人不應在衣物方面,最好應使他往生西方得大安樂。唯有能使亡人往生西方,才真正可算是孝順、是親愛、是慈愛。若只求面子好看,只要求別人稱贊,竭力在門面上裝點,一定要厚殓、厚葬、大發喪事,全不顧亡人本身的真實利益,這是大大的錯誤。

  薦亡的最好辦法。亡人成殓以後,對于薦亡等事,須以念佛吃素爲主(切戒酒肉葷腥)。若是要功德大,費用省,最好請幾位戒行清淨的僧尼來幫助念佛。日數的多少,可視自己經濟情況來決定。在薦亡念佛法會中,最好家屬人等多多參加;因爲家屬與亡人血緣相通,關系密切,念佛比較他人會親切些。無論出家僧人或在家的俗人若有懇切至誠的心,念佛的功德就大。每日念佛所作的功德,應于靈前代亡人回向往生西方。念佛的功德對亡人來說,若是已生西方的,能增高蓮臺的品位;如未往生的,也能仗此念佛功德力量助其往生西方。

  世俗上的人大多數把誦經、拜忏、放焰口等事以爲有特殊功德,而把念佛作爲尋常,這是不懂佛理的人的誤解。 《觀經》上說: “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除八十億(八十萬萬)大劫生死的重罪。” 《觀經·下品上生》中還說: “聽到十二部經首題的名字,能消除一千劫極重惡業,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消除五百萬大劫生死的罪。”又說: “但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能除無數大劫生死的罪。”這是佛經中所宣說的,不是空言騙人的。這樣較量對比之下,可知念佛的功德是最大的了。當然誦經、拜忏、放焰口等種種法事,若以至誠的心去誦念禮拜,功德也是很大的。印光大師還說: “若是將念佛功德,回向給法界衆生同生西方,則功德就更加廣大得多了,對于亡人所得的利益,也更廣大得多了。”

  亡人逝去以後,眷屬人等在四十九日以內應該吃素念佛,淨守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刁;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生存者和亡故者,雙方都能得到莫大的利益了。

  臨終一關最爲要緊,世俗的人愚昧無知,于父母眷屬臨終的時候,只知痛哭號泣,洗身換衣,厚殓厚葬,圖個好看場面,不計贻害亡人。不念佛的且不說,就是有真心切願求往生的,臨終遇到這樣眷屬,也多被破壞正念。這一損失雖由家屬而起,但實在是因自己往昔劫中破壞了人家臨終正念所致。所以修淨業的,當成全亡人的正念,並預爲眷屬示其利害,使各知所重在亡人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

  古德說,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謂情中欲作,而察理不應,即須便止;情中不欲作,而察理相應,即須便作。但由是非理,不由愛惡情,即臨命終時業不能系,隨意自在,天上人間也。

  所以,凡人應該保持清醒頭腦和明覺心靈,不被情感所左右、所轉移,到了臨終的時候就能轉業。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情感上想作的事,而從理上來說是不應作的,就應立即停止:情感上不想作的事,而從理上來說是應該作的,就應立即去作。

  總之,應服從是非的真理,不隨順個人愛惡的情感。如果平時遇事能一一審察應作不應作,那末,到了臨命終時,就不會被善惡業力所牽引,可以隨意自在,要到天上就天上,要到人間就人間,也就是所謂得意生身了。

  所以臨終這一關固然重要,但在未跑到生命終點之前,必須作充分准備,懇切念佛,爲自己作一切功德,如能做到“惺悟不由情”,那末,在臨終時就更有把握了。

  現在引證《地藏經》中“利益存亡品”的要語作個結束:大辯長者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 “大士,是南閻浮提衆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爲修功德,乃至設齋,造衆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否

  ”地藏答言: “長者,未來現在諸衆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又曰: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指中陰身)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于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衆苦。”又曰: “若能更爲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衆善,能使是諸衆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念佛臨終往生慎要(了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