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人佛教文學概論

  文人佛教文學概論

  張阿蓮

  中國曆代有許多文人接受佛教思想,有的還成爲虔誠的佛教徒。雖然他們皈依佛教的目的和背景各不相同,但他們最終對佛教的推崇和宣揚卻是一致的。在日常吟詩作對中,他們常常通過詩文來抒情言志,借以表述自己的佛教信仰。

  文人佛教文學作品最早是在東晉時期出現的。從那時起一直到近代,凡是在文學上做出巨大貢獻,産生深遠影響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佛教影響。其中如謝靈運、沈約、杜甫、白居易、王維、柳宗元、蘇轼、龔自珍、康有爲、梁啓超等,都是代表一代思想和學術水平的傑出人物,他們都寫下了大量佛教文學作品。他們中有的還吸收了佛經文學和僧人文學的優點,創作了許多哲理深遂,意境優美的詩文,推動了佛教文學的發展。本文現對文人佛教文學作品的概況略作論述:

  一、文人的佛理詩

  在佛教文學史上出現了許多以詩歌闡釋佛理的詩人。其中最早的詩人是謝靈運

  (385-433),他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創作大量山水詩的詩人。他——生好佛,曾撰有《佛影銘序》,並參與修訂《涅槃經》,他的詩受佛理影響很深。謝靈運曾作有《無量壽佛頌》:

  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

  淨土一何妙,來者皆清英,,頹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這首詩敘述了阿彌陀佛前世爲法藏比丘時,發四十八大願,拯救苦海衆生。熱情頌揚了佛陀的悲智切願。

  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杜甫

  (712-770),不僅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傑出詩人,而且對佛教情有獨鍾。他一生寫了許多禅詩,表達自己人生的苦悶和向佛的決心。他的(谒真谛寺禅師》就是寫的他對佛教的信仰。詩雲:

  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

  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

  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蔔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稱“詩是吾家事”,並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卻把“詩歌”稱爲“妄事”,可以看出,由于來到佛寺,接近禅僧,他的思想産生明顯變化,這是他飽經滄桑之後的感悟。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實的,因爲他經曆了太多的磨難,心靈需要得到休息。

  柳宗元(773-819)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又是積極的政治活動家和進步思想家。他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好佛,後來他結交了龍興寺住持重巽——天臺宗的一位高僧,就做了其俗家弟子,所以在佛教曆史上把他列到天臺宗的傳法系統裏。當然,他在永州和柳州時還結交了另外的許多僧人。在長期的被貶黜的生活中,佛教信仰給他提供了堅定的精神支持,同時也豐富了他的生活和創作內容。

  柳宗元不僅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佛教文學作品創作中,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他曾創作有《禅堂》、

  {晨詣超師院讀禅經》等詩歌,詩歌中蘊涵有很深的佛教哲理。如其《禅堂》詩雲:

  發地結菁茆, 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萬籁俱緣生,官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迹。

  詩的意思是開墾土地,用茅草蓋成房子,裏面是一片空曠。山花落在寂靜的窗戶上,裏面有忘記一切是非分別的禅客。牽涉到萬有無所攝取,觀照一切皆空也不必刻意分析。大自然的一切聲音都是因緣所生,在喧嘩中有著深沈和寂靜。這時候的心境達到了萬法一如,就像鳥飛一樣沒有絲毫蹤迹。詩中一片至誠清淨的意趣,被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好佛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喜好山水,柳宗元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之一便是山水詩和山水記。而他的山水詩特點是描寫山水的作品中並不用佛語,而確得禅機。這也正是佛教義理深入到他的內心的結果。如《漁翁》詩: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嗳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這是描寫漁夫生活的一首詩,大意是漁夫住在山岩下,早晨用竹子來燒清清的湘江水,等到炊煙消失,太陽出來時,已不見人蹤,只聽到青山綠水間傳來的歌聲。再回頭看江水連著天邊,山岩上的白雲像是在互相追逐。

  在描寫自由自在的漁夫形象裏,體現出物我一如、無所挂礙的心境,這也正是禅的境界。所以後來禅師們常把後兩句詩作爲參悟的對象。

  宋代文學家蘇轼與僧人往來最爲密切,曆史上流傳有許多關于蘇轼與禅僧吟詩唱和的佳話。蘇轼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富含佛教人生哲理的詩詞,如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岖君知否

  路人長困蹇驢嘶。

  這首詩是蘇轼奉和子由(蘇轍)的詩歌而作。嘉裕元年蘇轼和子由一起赴京應試經過渑池一寺院,與老僧奉閑和尚言談甚歡,蘇轍作了一首《懷渑池寄子瞻兄》題于舊牆壁上。幾年後,蘇轼故地重遊,老僧已死,牆上詩句已不見蹤影,詩人由此感歎人生聚散無常,就象鴻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樣,雪幹之後便什麼也沒有了。

  宋代嚴羽(1197-1241)的詩歌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他曾寫有文學理論專著《滄浪詩話》。在《滄浪詩話·詩辨中》,他把對詩的領悟比作禅師參禅,真實而貼切地道出了禅與詩的密切關系。此外,他還寫有一首(訪益上人蘭若》: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

  一徑入松雪,數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

  吟罷拂衣去,鍾聲雲外殘。

  這首詩寫詩人獨去尋寺訪僧,那泛著寒光的沙灘,隨著腳步而形成的雪徑,茫茫的松林,重疊的群峰,構成一幅清峭的畫面。山僧喜客至,故有指點林閣之事,詩人喜寺院幽靜,故有吟詩相酬之事。末寫雲外鍾聲,袅袅不絕,與這幅畫面既相和諧,又使得個中情事有余不盡。

  在詩歌中蘊涵佛理的文人詩歌不可勝數,僅從以上所列舉的幾位文人的佛理詩歌中,我們就會感覺到佛理詩歌對讀者的教化作用。作爲一種弘法方式,文人佛理詩歌以其形象性和通俗性受到了曆代讀者的歡迎。

  二、文人佛理詞賦

  在中國文學史上,每個朝代有每個最爲流行的文學體裁,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都代表了一代文學作品的樣式。在曆史上以詞賦論說佛理的文人代有其人。這裏僅以宋代的文人詞爲例加以解說。

  宋代是詞作最爲繁榮的時代。宋代文人中有許多是佛教信徒,他們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會有意無意中在其詞作中融入佛教思想,借以豐富詞作內涵,宣傳佛教思想。現以宋代最著名的大文學家蘇轼的詞和賦作爲例來說明文人詞、賦中的佛教思想。

  蘇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文學創作的多面手,其詩、詞、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宋代詩風、文風方面獨具特色的作家。蘇轼的思想有儒家的成分,但占主導地位的是佛家的影響。佛家思想在其詞作中有多方面的表現:既有人生無常的感歎,也有精進向上的勸誡;既有身處逆境時的心態平和,又有超越得失時的從容不迫。

  蘇轼在《定風波》詞中以自然景物喻人生哲理,把人生的不幸際遇看得至爲透徹,他也因此能夠以佛教與世無爭的平和心境對待人生的失意,表現出學佛者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和坦蕩胸懷。詞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的是詩人遊沙湖途中遇雨之事,這裏的“風雨”已不只是大自然的現象,而是隱喻了仕途的險惡和人生的坎坷,在上片詞中,詩人以“誰怕”一問表現了無所畏懼,寵辱不驚,不爲憂患所動的節操。這段詞形象地勾勒出一位被貶後依然曠達灑脫的“坡仙”形象。

  詞的下片是詩人雨後的感想,並從中引出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和反思。在“料峭春風吹灑醒,微冷”的情況下,詩人忽然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的佳境。這暗示著從困境中走了出來,本當爲之高興,但這在詩人看來仍然拘泥于外物。真正的主旨體現在最末一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風雨和晚晴都已過去,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不必爲風雨而苦惱,也不必因晚晴而喜悅,只要自己保持平和的心境,超然物外,自然逍遙自得,外界的榮辱對自己來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詩人的這種佛家“無差別境界”使他能在受到政治迫害時仍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因而也更堅定了自己笑對人生的信念。

  蘇轼在貶官黃州時,處于情緒低谷,處境艱難,心情郁悶。于是他常常在佛教中尋求解脫之道。

  《前赤壁賦》正是這一心境下的産物。作者借泛遊赤壁,即景生情,抒發人生感慨,探究人生哲理。

  文章一開始便描寫了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和自己的遊興,在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茫茫江景中,遊人興意盎然,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世外來客。在這良辰美景中,作者飲酒作歌,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箫聲把作者的心境逐漸引入哀傷。在對曆史事件的憑吊中,生發出對人生意義的質疑:即使是“一世之雄”的曹操,如今也早已灰飛煙滅,更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呢

  面對長江滔滔流水,作者突然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他也想象縱浪大化,擺脫自然規律的束縛,但又“知不可乎驟得”,只“托遺響于悲風”了,至此,作者的悲觀失落達到了極點。

  作者並未就此消沈下去,他仍就眼前景物立論,闡明人生宇宙變與不變的道理。“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

《文人佛教文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