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佛教文学概论
张阿莲
中国历代有许多文人接受佛教思想,有的还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虽然他们皈依佛教的目的和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最终对佛教的推崇和宣扬却是一致的。在日常吟诗作对中,他们常常通过诗文来抒情言志,借以表述自己的佛教信仰。
文人佛教文学作品最早是在东晋时期出现的。从那时起一直到近代,凡是在文学上做出巨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佛教影响。其中如谢灵运、沈约、杜甫、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轼、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代表一代思想和学术水平的杰出人物,他们都写下了大量佛教文学作品。他们中有的还吸收了佛经文学和僧人文学的优点,创作了许多哲理深遂,意境优美的诗文,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发展。本文现对文人佛教文学作品的概况略作论述:
一、文人的佛理诗
在佛教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以诗歌阐释佛理的诗人。其中最早的诗人是谢灵运
(385-433),他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大量山水诗的诗人。他——生好佛,曾撰有《佛影铭序》,并参与修订《涅槃经》,他的诗受佛理影响很深。谢灵运曾作有《无量寿佛颂》: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这首诗叙述了阿弥陀佛前世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大愿,拯救苦海众生。热情颂扬了佛陀的悲智切愿。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
(712-770),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诗人,而且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了许多禅诗,表达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向佛的决心。他的(谒真谛寺禅师》就是写的他对佛教的信仰。诗云: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称“诗是吾家事”,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把“诗歌”称为“妄事”,可以看出,由于来到佛寺,接近禅僧,他的思想产生明显变化,这是他饱经沧桑之后的感悟。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灵需要得到休息。
柳宗元(773-819)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又是积极的政治活动家和进步思想家。他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好佛,后来他结交了龙兴寺住持重巽——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就做了其俗家弟子,所以在佛教历史上把他列到天台宗的传法系统里。当然,他在永州和柳州时还结交了另外的许多僧人。在长期的被贬黜的生活中,佛教信仰给他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持,同时也丰富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内容。
柳宗元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佛教文学作品创作中,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曾创作有《禅堂》、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等诗歌,诗歌中蕴涵有很深的佛教哲理。如其《禅堂》诗云:
发地结菁茆, 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官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诗的意思是开垦土地,用茅草盖成房子,里面是一片空旷。山花落在寂静的窗户上,里面有忘记一切是非分别的禅客。牵涉到万有无所摄取,观照一切皆空也不必刻意分析。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是因缘所生,在喧哗中有着深沉和寂静。这时候的心境达到了万法一如,就像鸟飞一样没有丝毫踪迹。诗中一片至诚清净的意趣,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好佛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喜好山水,柳宗元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之一便是山水诗和山水记。而他的山水诗特点是描写山水的作品中并不用佛语,而确得禅机。这也正是佛教义理深入到他的内心的结果。如《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嗳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是描写渔夫生活的一首诗,大意是渔夫住在山岩下,早晨用竹子来烧清清的湘江水,等到炊烟消失,太阳出来时,已不见人踪,只听到青山绿水间传来的歌声。再回头看江水连着天边,山岩上的白云像是在互相追逐。
在描写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里,体现出物我一如、无所挂碍的心境,这也正是禅的境界。所以后来禅师们常把后两句诗作为参悟的对象。
宋代文学家苏轼与僧人往来最为密切,历史上流传有许多关于苏轼与禅僧吟诗唱和的佳话。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富含佛教人生哲理的诗词,如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知否
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奉和子由(苏辙)的诗歌而作。嘉裕元年苏轼和子由一起赴京应试经过渑池一寺院,与老僧奉闲和尚言谈甚欢,苏辙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题于旧墙壁上。几年后,苏轼故地重游,老僧已死,墙上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象鸿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样,雪干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宋代严羽(1197-1241)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曾写有文学理论专著《沧浪诗话》。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他把对诗的领悟比作禅师参禅,真实而贴切地道出了禅与诗的密切关系。此外,他还写有一首(访益上人兰若》: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这首诗写诗人独去寻寺访僧,那泛着寒光的沙滩,随着脚步而形成的雪径,茫茫的松林,重叠的群峰,构成一幅清峭的画面。山僧喜客至,故有指点林阁之事,诗人喜寺院幽静,故有吟诗相酬之事。末写云外钟声,袅袅不绝,与这幅画面既相和谐,又使得个中情事有余不尽。
在诗歌中蕴涵佛理的文人诗歌不可胜数,仅从以上所列举的几位文人的佛理诗歌中,我们就会感觉到佛理诗歌对读者的教化作用。作为一种弘法方式,文人佛理诗歌以其形象性和通俗性受到了历代读者的欢迎。
二、文人佛理词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朝代有每个最为流行的文学体裁,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作品的样式。在历史上以词赋论说佛理的文人代有其人。这里仅以宋代的文人词为例加以解说。
宋代是词作最为繁荣的时代。宋代文人中有许多是佛教信徒,他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会有意无意中在其词作中融入佛教思想,借以丰富词作内涵,宣传佛教思想。现以宋代最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的词和赋作为例来说明文人词、赋中的佛教思想。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其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宋代诗风、文风方面独具特色的作家。苏轼的思想有儒家的成分,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佛家的影响。佛家思想在其词作中有多方面的表现:既有人生无常的感叹,也有精进向上的劝诫;既有身处逆境时的心态平和,又有超越得失时的从容不迫。
苏轼在《定风波》词中以自然景物喻人生哲理,把人生的不幸际遇看得至为透彻,他也因此能够以佛教与世无争的平和心境对待人生的失意,表现出学佛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游沙湖途中遇雨之事,这里的“风雨”已不只是大自然的现象,而是隐喻了仕途的险恶和人生的坎坷,在上片词中,诗人以“谁怕”一问表现了无所畏惧,宠辱不惊,不为忧患所动的节操。这段词形象地勾勒出一位被贬后依然旷达洒脱的“坡仙”形象。
词的下片是诗人雨后的感想,并从中引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反思。在“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的情况下,诗人忽然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佳境。这暗示着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本当为之高兴,但这在诗人看来仍然拘泥于外物。真正的主旨体现在最末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和晚晴都已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不必为风雨而苦恼,也不必因晚晴而喜悦,只要自己保持平和的心境,超然物外,自然逍遥自得,外界的荣辱对自己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诗人的这种佛家“无差别境界”使他能在受到政治迫害时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因而也更坚定了自己笑对人生的信念。
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处于情绪低谷,处境艰难,心情郁闷。于是他常常在佛教中寻求解脱之道。
《前赤壁赋》正是这一心境下的产物。作者借泛游赤壁,即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探究人生哲理。
文章一开始便描写了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和自己的游兴,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茫茫江景中,游人兴意盎然,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世外来客。在这良辰美景中,作者饮酒作歌,客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把作者的心境逐渐引入哀伤。在对历史事件的凭吊中,生发出对人生意义的质疑:即使是“一世之雄”的曹操,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更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呢
面对长江滔滔流水,作者突然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他也想象纵浪大化,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但又“知不可乎骤得”,只“托遗响于悲风”了,至此,作者的悲观失落达到了极点。
作者并未就此消沉下去,他仍就眼前景物立论,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文人佛教文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