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作者抓住眼前欢乐时光,尽情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认为这才是人生失意时的解脱之道。
赋作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佛家思想,以“无尽”之我战胜“须臾”之我,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作者这种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坦然面对,并且一直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开朗的精神是与佛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
苏轼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但他能以佛家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来对待。因此,在宦海浮沉中,他仍然能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文学创作上依然孜孜不倦,写下了大量反映佛理禅意的词赋之作。
三、文人的佛理文
中国凡擅长佛教诗词的文学大家多撰写有讲说佛理的文章,他们或写序文或写碑铭,或写抒情述志的文章,其中都阐发了很深的佛教哲理。现以谢灵运、白居易、王维、柳宗元等人的佛文为例分述如下。
谢灵运与慧远法师来往密切,并应慧远法师之请写了《佛影铭序》、 《辩中论》等文,在《辩中论》一文中,谢灵运支持当时竺道生的“一阐提有性”、
“顿悟成佛”等主张。在这些文中,表现出谢灵运不仅有高深的佛学素养,并能迎合新的思想潮流对佛教教理、教义加以理解和发挥。
说起唐代的文人,白居易(772-846)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是唐代写佛教诗文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在《画西方帧记》一文中更说: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老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这更表现了他追求西方净土的热忱。在诗人的晚年,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给了他极大的希冀和安慰。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名字和字合起来恰好是维摩诘,可见他对这位大菩萨虔诚的敬仰。王维也写有一些佛理文,例如《8邑禅师碑》是为南宗禅的祖师慧能禅师写的碑文,是研究慧能禅师生平思想的可靠材料之一,因为他和慧能弟子神会有交往,可能是受神会的委托写的;他又亲自向神会请益过,对南宗禅观应有较深入的体会。这篇碑文和后来柳宗元、刘禹锡所写的慧能第二、三碑是唐代文人所写南宗禅的重要文献,表明了王维和南宗禅的密切关系。
王维还曾为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作《西方变画赞》、
《赞佛文》等,在前一篇文中王维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美好的图景。并从禅宗的立场来讲净土,他的意思是说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无所谓东方、西方,净土也没有固定的处所,因为它是离开空有两边的。他得出结论说:人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无生的境界,而以有相的净土来作为因缘这是对禅宗净土观念的相当深刻的理解。他还写了《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表明了他对佛理的深刻体会。
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写有许多佛理文,他曾有针对性地提倡净土信仰,写有一批热烈宣扬净土的诗文。如他初到永州,住在龙兴寺,那里增修净土院,他施舍了四周的围廊,并在墙上画了净土大师慧远和智诜像,并把传为天台智者所作《净土十疑论》书写在墙壁上,他为此写了《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其中说:
“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日身毒,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日: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毒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一一其言无所欺也。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时;其后天台智者大师著《释净土十疑论》,弘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赖焉。盖其留异迹而去者甚众。”
柳宗元还写了一篇《东海若》的寓言文,大意是说海上有两个葫芦,都装满粪水,一个自以为和大海同体,安于污秽,另一个不愿与污秽同处,终于破出粪水而归于大海。作者用此比喻信佛的两种人。他抨击那种以为“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一切皆无,否定修持的态度,而主张向人们“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于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而同佛知见矣”。
这篇歌颂净土的文章,显然是批评当时佛门中的那种呵佛骂祖、毁经弃论的潮流的,同理也表现了他个人的信仰和态度。
柳宗元的净宗土宗信仰与他研习天台宗教典有关。其中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
“三谛圆融”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成为他积极、进步的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也从当时盛行的禅宗汲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写了不少宣扬禅宗的诗文,特别是其中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是继王维之后的又一篇六祖慧能的碑文。
同样,柳宗元在永州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是描写永州近郊风光的八篇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其中刻意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丽景色,通过它们被弃置的悲哀,它们被发现的幸运,寄托了深深的感慨,从而表现出自己“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心境,同样富于禅意。
总之,文人的佛教文学作品包含了佛教各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在阅读文人这些佛教诗文时,不仅能够学习到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义,而且还能从这些诗文中得到人生哲理的启示,从而使自己能够学修并重,有所作为。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文人佛教文学概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