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人佛教文學概論▪P2

  ..續本文上一頁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作者抓住眼前歡樂時光,盡情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認爲這才是人生失意時的解脫之道。

  賦作表現了作者曠達超脫的佛家思想,以“無盡”之我戰勝“須臾”之我,從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作者這種身處逆境不甘沈淪,坦然面對,並且一直保持積極向上和樂觀開朗的精神是與佛家思想的影響分不開的。

  蘇轼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屢遭挫折,但他能以佛家超然物外的灑脫態度來對待。因此,在宦海浮沈中,他仍然能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在文學創作上依然孜孜不倦,寫下了大量反映佛理禅意的詞賦之作。

  叁、文人的佛理文

  中國凡擅長佛教詩詞的文學大家多撰寫有講說佛理的文章,他們或寫序文或寫碑銘,或寫抒情述志的文章,其中都闡發了很深的佛教哲理。現以謝靈運、白居易、王維、柳宗元等人的佛文爲例分述如下。

  謝靈運與慧遠法師來往密切,並應慧遠法師之請寫了《佛影銘序》、 《辯中論》等文,在《辯中論》一文中,謝靈運支持當時竺道生的“一闡提有性”、

  “頓悟成佛”等主張。在這些文中,表現出謝靈運不僅有高深的佛學素養,並能迎合新的思想潮流對佛教教理、教義加以理解和發揮。

  說起唐代的文人,白居易(772-846)是其中重要的一員。他是唐代寫佛教詩文比較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他在《畫西方幀記》一文中更說:

  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衆苦。願如老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這更表現了他追求西方淨土的熱忱。在詩人的晚年,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給了他極大的希冀和安慰。

  王維(701—761),字摩诘,他的名字和字合起來恰好是維摩诘,可見他對這位大菩薩虔誠的敬仰。王維也寫有一些佛理文,例如《8邑禅師碑》是爲南宗禅的祖師慧能禅師寫的碑文,是研究慧能禅師生平思想的可靠材料之一,因爲他和慧能弟子神會有交往,可能是受神會的委托寫的;他又親自向神會請益過,對南宗禅觀應有較深入的體會。這篇碑文和後來柳宗元、劉禹錫所寫的慧能第二、叁碑是唐代文人所寫南宗禅的重要文獻,表明了王維和南宗禅的密切關系。

  王維還曾爲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作《西方變畫贊》、

  《贊佛文》等,在前一篇文中王維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圖景。並從禅宗的立場來講淨土,他的意思是說佛的法身遍一切處,無所謂東方、西方,淨土也沒有固定的處所,因爲它是離開空有兩邊的。他得出結論說:人最終的目的是達到無生的境界,而以有相的淨土來作爲因緣這是對禅宗淨土觀念的相當深刻的理解。他還寫了《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表明了他對佛理的深刻體會。

  中唐時期的柳宗元寫有許多佛理文,他曾有針對性地提倡淨土信仰,寫有一批熱烈宣揚淨土的詩文。如他初到永州,住在龍興寺,那裏增修淨土院,他施舍了四周的圍廊,並在牆上畫了淨土大師慧遠和智诜像,並把傳爲天臺智者所作《淨土十疑論》書寫在牆壁上,他爲此寫了《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其中說:

  “中州之西數萬裏,有國日身毒,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日: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叁毒八難,衆寶以爲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惱,群聖以爲友。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後出叁界之外,其于佛道無退轉者一一其言無所欺也。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叁昧詠》,大勸于時;其後天臺智者大師著《釋淨土十疑論》,弘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鹹賴焉。蓋其留異迹而去者甚衆。”

  柳宗元還寫了一篇《東海若》的寓言文,大意是說海上有兩個葫蘆,都裝滿糞水,一個自以爲和大海同體,安于汙穢,另一個不願與汙穢同處,終于破出糞水而歸于大海。作者用此比喻信佛的兩種人。他抨擊那種以爲“無善無惡、無因無果、無修無證、無佛無衆生”,一切皆無,否定修持的態度,而主張向人們“陳西方之事,使修念佛叁昧、一空有之說,于是聖人憐之,接而致之極樂之境,而得以去群惡,集萬行,居聖者之地,而同佛知見矣”。

  這篇歌頌淨土的文章,顯然是批評當時佛門中的那種呵佛罵祖、毀經棄論的潮流的,同理也表現了他個人的信仰和態度。

  柳宗元的淨宗土宗信仰與他研習天臺宗教典有關。其中天臺宗的“一心叁觀”、“一念叁千”、

  “叁谛圓融”思想對他的影響很大,成爲他積極、進步的理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也從當時盛行的禅宗汲取了許多有益的東西,寫了不少宣揚禅宗的詩文,特別是其中的《曹溪第六祖賜谥大鑒禅師碑》,是繼王維之後的又一篇六祖慧能的碑文。

  同樣,柳宗元在永州寫了著名的《永州八記》,這是描寫永州近郊風光的八篇山水遊記。柳宗元在其中刻意描繪了自然山水的美麗景色,通過它們被棄置的悲哀,它們被發現的幸運,寄托了深深的感慨,從而表現出自己“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的心境,同樣富于禅意。

  總之,文人的佛教文學作品包含了佛教各個方面的內容。讀者在閱讀文人這些佛教詩文時,不僅能夠學習到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義,而且還能從這些詩文中得到人生哲理的啓示,從而使自己能夠學修並重,有所作爲。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文人佛教文學概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