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讀《四十二章經》(阿蓮)

  解讀《四十二章經》

  阿蓮

  《四十二章經》是佛陀對其弟子的言語行止做出規範的經典之作,經中指出出家人應如何立身行持及如何戰勝修持過程中的障道因緣,最終走上菩提之路。但是做爲一個現代的在家人,也不防抽空讀一讀《四十二章經》,它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下面本文從一個現代在家人的立場來略解其要義:

  一、明是非,知善惡

  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

  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頃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這段文字從衆生身、口、意叁方面論述惡行的來源,有其中任何一條惡行的人,不但與道相違,而且連世間一個普通的人都不如。因此佛陀在各種典籍中都反複強調爲佛弟子要從身、語、意叁方面嚴格約束自己,慎勿觸犯惡行。

  而對于無意中染上惡行的佛弟子,佛陀諄諄教導他們要改惡向善,使惡業轉重乏輕。佛說人如果有衆多過惡,卻不知道自我悔過,使這種惡念當下熄滅,那麼他的罪業就會越積越多,就像陷入沼澤之中一樣難以自拔。假使有人發現自己的過惡,且主動地改過行善。他的罪過也就自然會消失,好比發熱的病人出了一身大汗,病情自然也就會消除了。

  佛陀說有許多行善做好事的人,往往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阻礙,因爲他們由于自己的品行不端而忌恨那些行善的人,總是會想方設法阻止他人行善。而佛陀就此勸示行善之人,不要對這些惡人懷有嗔心並怨恨他們,對于如何對治惡人,佛陀以自己舉例說:有人聽說我嚴守道行,並且對苦海衆生行大仁慈,就十分惱火,他來到我面前罵我。我不與他對話,只是靜默,直到他安靜下來不再辱罵時,我才問他:如果你拿禮物去送人,而別人不收受,那麼禮物還是你的嗎

  那人回答說:當然還是我的。我又問他:現在你辱罵我,而我也不接受,這些汙言穢語是不是又回到你自己的身上了呢

  要知道,做惡如同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一樣,最終都是難以脫開自身的。爲了更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佛陀又做了比喻說:惡人害賢者,猶如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至己身。

  作爲一個現代人,我們平時也應當注重自己的修養,在同事、鄰裏之間盡量不說惡言、不傳是非,要在靜坐時常想想自己有沒有什麼過失並及時的改正,即使別人比我們能力強,也不要生起嫉妒和怨恨的念頭,而是要以一種煩事“不計較”;凡事“不比較”的隨和態度來寬待一切。

  我們對治誹謗自己的人,也應當以佛陀的態度來對待。首先我們要明晰事態的是非對錯,不可躁怒沖動,要以冷靜的頭腦來應對那些不利我們的事物,錯的總歸是錯的,它不會變成對的,只要我們不受其影響,不因其改變自己的立場,它就左右不了我們的思想和言行。

  就如同我們在公司裏上班,有平時不滿于我們的人在上司的面前說我們的壞話,這時,有可能無論我們怎樣爲自己辯解,都不能洗去惡言的傷損,那麼我們能做的只怕就是安之若素的繼續自己的正確行止,然後耐心的等待事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要記住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忍辱精進”永遠是最好的修持方法。因爲純正的心,是不怕別人的毀謗的,只要我們做得正,做得誠,就禁得起任何考驗。

  二、行布施,多獲福

  佛在《四十二章經》第十章“喜施獲福”中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教的六波羅密把布施置于首位,布施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是人最容易做得到的,且財施並不在于我們一定要施多少的金錢,它是依個人能力奉行的;法施則是讓沒有認知真理的人去體悟智慧的妙悅,其功德最大;而無畏施,則非常人所能及,那要求有一種爲法獻身舍生的精神,如佛陀舍身喂虎、割肉喂鷹、舍命救災,常啼菩薩賣身肉送禮;轉輪聖王以身命供養法寶;須提羅王以眼布施等等。

  生活中每當我們說起布施,大家好像認爲那只是佛教徒應當去做的事,其實不然,生活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施行布施。比如我們走在街頭看到孤苦窮困的人,施他以餐食錢物:我們給希望小學的孩子們、給殘疾人基金會、國際紅十字會……捐出自己的書本、衣物、錢款……;我們節約水、電、紙張、糧食……;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設施,

  自己不作惡且幫助他人止惡……很多日常中的看似簡單的小事,只要我們施以援手,或者順手做了,使其得到幫助和愛護,那就是布施,是並非只有到寺院裏投錢入功德箱才能得到福報。

  說到法施,寺院裏經常印送很多經文贈送結緣人,爲的是讓更多大衆能夠受到法雨的恩惠,讓更多的受衆能領悟到佛在世間的真義。所以我們可以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些錢來,捐助印刊,或者,向大衆廣爲傳播你手中的經論,使他們有機緣目睹、聽聞佛法,增加善的根性,減少惡的傾向。

  人並非一世都會順風得意,天災人禍的事情往往都是始料難及的,盡管你今日是個百萬富翁或達官要人,但是股市的變化可以讓你慘遭破産,官場的風雲會讓你兩手空空。今天高高在上,明日就可能一無所有,所以就要在自己有能力布施的時候,積極的施行布施,因爲那福德可能在明日或將來落到你和你的後人身上,可以解你一時的燃眉之急,可以助你的後人免除失學之苦或在困苦中得到捐助……世事總是無常的,我們如果能得意,就必定會有失意,不妨以未雨綢缪的心態,以佛心來恩德衆生,衆生中必然已經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後人。

  而當沙門問佛: “這樣的福報會有盡頭嗎

  ”佛說:

  “布施的福報有如一只火炬被成千上百的人分別取了火種,並用這火種去做飯和除去黑暗,而火炬還是像原來那樣明亮,不曾因此而減少或者消失了光明。”所以最後佛下結論說:

  “福報,也如同這火炬一樣。”一個人做善事,行布施,就如同把福報的種子種到地裏去了,那麼經過雨水的滋潤,陽光的照耀,和風的吹撫,怎麼會沒有滿倉的收獲呢

  

  叁、活不易,做人難

  佛在第十二章中列舉了人生中的二十難來勸大衆知生存不易而修學佛法應知難而行。下面我就略舉其中幾難稍做論述。 ·

  這二十難中的第一難是貧窮布施難,有錢的人,做布施是很容易的,因爲有。而若是沒有卻來行布施,這才叫難,叫不容易,因爲沒有而做有的事,而唯有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布施,用真誠的心來布施。這樣的例子如:一個貧窮的女子,一心向佛,以乞討得來的兩文錢供一燈于佛前,而佛感其真心,使其燈晝夜不滅,並獲得大福報得以成爲王後。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現實中人人都會以兩文錢得到這樣的福報去做王後,而是說你有沒有施行善事的真心誠意,即使只是在人窘態中給予一個體諒的微笑,或者只是伸手扶一下過馬路的盲人,或者只是從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點捐助希望工程,或者只是把手中的食物施予一個饑餓的人……只要以這份真心誠意去做了,幫助雖然是微乎其微的,但卻是你盡你所能來幫助人了,這就是最大的努力。

  第七難是見好不求難,這個恐怕是我們世人都會經曆到的一種難處。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或者與已有利的好處不動心的怕是沒有人能夠做到,佛說這一難的本意在于讓人戒除貪心,一個人吃不過一張嘴,睡不過一張床,然而貪心卻是無限的大,能夠把整個世界都裝進去還會猶嫌不足。所以只要擁有了自己該得的那份就要懷有一顆知足感恩的心,不要再挖空心思,機關算盡地再去貪求多余的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那樣做其實有可能會失去已有的幸福。

  第九難是有勢不臨難,有勢,就是手中握有權勢的時候。臨,就是把這種權勢欺壓到別人身上去。有勢不臨,就是不仗勢欺人。仗勢欺人的人,說到底自己也是一介平民,卻到處宣稱自己與衆不同,偏要借助于權力作威作福,欺壓他人。這種人其實是最沒有出息和最不懂做人的人,他們往往只看重眼前的一點利益,也不懂得將來會受到什麼樣的惡報,他們的下場是很可悲的。西漢時,霍去病被漢武帝封爲骠騎將軍,爲擊破匈奴立下大功,他的弟弟霍光因此也受到朝延封賜,官至大司馬並接受武帝遺诏輔佐太子,霍氏家族顯赫一時。然而霍光貪戀權勢,爲人跋扈專橫,又放縱家人仗勢爲惡,最後招致朝廷上下的不滿,尤其是對皇族權力構成了威協,最後終于被滿門抄斬。所以《勸忍百箴》中有一段話說:迅風駕舟,千裏不息;縱帆不收,載胥及溺。其意是說順著強勢之風行舟,日行千裏,豈不快意!但是倘若一味如此,忘記適時掌握船的方向,也難逃覆舟淹滅的命運。

  第十難是觸事無心難:觸事,就是遇到什麼事情。無心,就是不放在心上,心不被擾動。也就是說,無論你在生活中遇到好事或者壞事,都要能夠一切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時刻保持一顆淡泊甯靜的心,讓自己沒有煩惱。叁國時代有兩個名士,他們是管甯和華歆,兩人是好朋友。有一次,兩人一同在菜園裏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甯照舊揮動鋤頭,跟鋤掉瓦塊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裏,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曾同坐一張席子讀書,見有人乘著華麗的車輛從門前經過,管甯照舊讀書,華歆卻擱下書本出去觀望。于是管甯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

  “你不是我的朋友!”這就是“割席斷交”的典故。在這裏,管甯做到了真正的觸事無心,而華歆卻不能夠做到。這是因爲管甯的內心沒有雜念,不爲外物所動,因此才有了淡泊、超脫的心境。

  第十五難是不說是非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與人相處不要總是求全責備。經常以“難得糊塗”來自勉,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如果眼裏不揉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

《解讀《四十二章經》(阿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