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十二章经》
阿莲
《四十二章经》是佛陀对其弟子的言语行止做出规范的经典之作,经中指出出家人应如何立身行持及如何战胜修持过程中的障道因缘,最终走上菩提之路。但是做为一个现代的在家人,也不防抽空读一读《四十二章经》,它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面本文从一个现代在家人的立场来略解其要义:
一、明是非,知善恶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
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顷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这段文字从众生身、口、意三方面论述恶行的来源,有其中任何一条恶行的人,不但与道相违,而且连世间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如。因此佛陀在各种典籍中都反复强调为佛弟子要从身、语、意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慎勿触犯恶行。
而对于无意中染上恶行的佛弟子,佛陀谆谆教导他们要改恶向善,使恶业转重乏轻。佛说人如果有众多过恶,却不知道自我悔过,使这种恶念当下熄灭,那么他的罪业就会越积越多,就像陷入沼泽之中一样难以自拔。假使有人发现自己的过恶,且主动地改过行善。他的罪过也就自然会消失,好比发热的病人出了一身大汗,病情自然也就会消除了。
佛陀说有许多行善做好事的人,往往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阻碍,因为他们由于自己的品行不端而忌恨那些行善的人,总是会想方设法阻止他人行善。而佛陀就此劝示行善之人,不要对这些恶人怀有嗔心并怨恨他们,对于如何对治恶人,佛陀以自己举例说:有人听说我严守道行,并且对苦海众生行大仁慈,就十分恼火,他来到我面前骂我。我不与他对话,只是静默,直到他安静下来不再辱骂时,我才问他:如果你拿礼物去送人,而别人不收受,那么礼物还是你的吗
那人回答说:当然还是我的。我又问他:现在你辱骂我,而我也不接受,这些污言秽语是不是又回到你自己的身上了呢
要知道,做恶如同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一样,最终都是难以脱开自身的。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佛陀又做了比喻说:恶人害贤者,犹如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至己身。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平时也应当注重自己的修养,在同事、邻里之间尽量不说恶言、不传是非,要在静坐时常想想自己有没有什么过失并及时的改正,即使别人比我们能力强,也不要生起嫉妒和怨恨的念头,而是要以一种烦事“不计较”;凡事“不比较”的随和态度来宽待一切。
我们对治诽谤自己的人,也应当以佛陀的态度来对待。首先我们要明晰事态的是非对错,不可躁怒冲动,要以冷静的头脑来应对那些不利我们的事物,错的总归是错的,它不会变成对的,只要我们不受其影响,不因其改变自己的立场,它就左右不了我们的思想和言行。
就如同我们在公司里上班,有平时不满于我们的人在上司的面前说我们的坏话,这时,有可能无论我们怎样为自己辩解,都不能洗去恶言的伤损,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怕就是安之若素的继续自己的正确行止,然后耐心的等待事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要记住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忍辱精进”永远是最好的修持方法。因为纯正的心,是不怕别人的毁谤的,只要我们做得正,做得诚,就禁得起任何考验。
二、行布施,多获福
佛在《四十二章经》第十章“喜施获福”中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教的六波罗密把布施置于首位,布施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人最容易做得到的,且财施并不在于我们一定要施多少的金钱,它是依个人能力奉行的;法施则是让没有认知真理的人去体悟智慧的妙悦,其功德最大;而无畏施,则非常人所能及,那要求有一种为法献身舍生的精神,如佛陀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舍命救灾,常啼菩萨卖身肉送礼;转轮圣王以身命供养法宝;须提罗王以眼布施等等。
生活中每当我们说起布施,大家好像认为那只是佛教徒应当去做的事,其实不然,生活在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施行布施。比如我们走在街头看到孤苦穷困的人,施他以餐食钱物:我们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给残疾人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捐出自己的书本、衣物、钱款……;我们节约水、电、纸张、粮食……;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自己不作恶且帮助他人止恶……很多日常中的看似简单的小事,只要我们施以援手,或者顺手做了,使其得到帮助和爱护,那就是布施,是并非只有到寺院里投钱入功德箱才能得到福报。
说到法施,寺院里经常印送很多经文赠送结缘人,为的是让更多大众能够受到法雨的恩惠,让更多的受众能领悟到佛在世间的真义。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些钱来,捐助印刊,或者,向大众广为传播你手中的经论,使他们有机缘目睹、听闻佛法,增加善的根性,减少恶的倾向。
人并非一世都会顺风得意,天灾人祸的事情往往都是始料难及的,尽管你今日是个百万富翁或达官要人,但是股市的变化可以让你惨遭破产,官场的风云会让你两手空空。今天高高在上,明日就可能一无所有,所以就要在自己有能力布施的时候,积极的施行布施,因为那福德可能在明日或将来落到你和你的后人身上,可以解你一时的燃眉之急,可以助你的后人免除失学之苦或在困苦中得到捐助……世事总是无常的,我们如果能得意,就必定会有失意,不妨以未雨绸缪的心态,以佛心来恩德众生,众生中必然已经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后人。
而当沙门问佛: “这样的福报会有尽头吗
”佛说:
“布施的福报有如一只火炬被成千上百的人分别取了火种,并用这火种去做饭和除去黑暗,而火炬还是像原来那样明亮,不曾因此而减少或者消失了光明。”所以最后佛下结论说:
“福报,也如同这火炬一样。”一个人做善事,行布施,就如同把福报的种子种到地里去了,那么经过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和风的吹抚,怎么会没有满仓的收获呢
三、活不易,做人难
佛在第十二章中列举了人生中的二十难来劝大众知生存不易而修学佛法应知难而行。下面我就略举其中几难稍做论述。 ·
这二十难中的第一难是贫穷布施难,有钱的人,做布施是很容易的,因为有。而若是没有却来行布施,这才叫难,叫不容易,因为没有而做有的事,而唯有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布施,用真诚的心来布施。这样的例子如:一个贫穷的女子,一心向佛,以乞讨得来的两文钱供一灯于佛前,而佛感其真心,使其灯昼夜不灭,并获得大福报得以成为王后。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现实中人人都会以两文钱得到这样的福报去做王后,而是说你有没有施行善事的真心诚意,即使只是在人窘态中给予一个体谅的微笑,或者只是伸手扶一下过马路的盲人,或者只是从微薄的收入中取出一点捐助希望工程,或者只是把手中的食物施予一个饥饿的人……只要以这份真心诚意去做了,帮助虽然是微乎其微的,但却是你尽你所能来帮助人了,这就是最大的努力。
第七难是见好不求难,这个恐怕是我们世人都会经历到的一种难处。见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与已有利的好处不动心的怕是没有人能够做到,佛说这一难的本意在于让人戒除贪心,一个人吃不过一张嘴,睡不过一张床,然而贪心却是无限的大,能够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还会犹嫌不足。所以只要拥有了自己该得的那份就要怀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不要再挖空心思,机关算尽地再去贪求多余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样做其实有可能会失去已有的幸福。
第九难是有势不临难,有势,就是手中握有权势的时候。临,就是把这种权势欺压到别人身上去。有势不临,就是不仗势欺人。仗势欺人的人,说到底自己也是一介平民,却到处宣称自己与众不同,偏要借助于权力作威作福,欺压他人。这种人其实是最没有出息和最不懂做人的人,他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的一点利益,也不懂得将来会受到什么样的恶报,他们的下场是很可悲的。西汉时,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为击破匈奴立下大功,他的弟弟霍光因此也受到朝延封赐,官至大司马并接受武帝遗诏辅佐太子,霍氏家族显赫一时。然而霍光贪恋权势,为人跋扈专横,又放纵家人仗势为恶,最后招致朝廷上下的不满,尤其是对皇族权力构成了威协,最后终于被满门抄斩。所以《劝忍百箴》中有一段话说:迅风驾舟,千里不息;纵帆不收,载胥及溺。其意是说顺着强势之风行舟,日行千里,岂不快意!但是倘若一味如此,忘记适时掌握船的方向,也难逃覆舟淹灭的命运。
第十难是触事无心难:触事,就是遇到什么事情。无心,就是不放在心上,心不被扰动。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生活中遇到好事或者坏事,都要能够一切随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时刻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让自己没有烦恼。三国时代有两个名士,他们是管宁和华歆,两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一同在菜园里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跟锄掉瓦块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里,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见有人乘着华丽的车辆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搁下书本出去观望。于是管宁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这就是“割席断交”的典故。在这里,管宁做到了真正的触事无心,而华歆却不能够做到。这是因为管宁的内心没有杂念,不为外物所动,因此才有了淡泊、超脱的心境。
第十五难是不说是非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与人相处不要总是求全责备。经常以“难得糊涂”来自勉,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如果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
《解读《四十二章经》(阿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