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读《四十二章经》(阿莲)▪P2

  ..续本文上一页皮的小事都要论个对错曲直,容不得人,最后人家也会躲得你远远的。所以古时候的君子,力求在别人的过错中寻找没有错的地方,那样人们之间才会没有怨恨。

  当然社会上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爱非议别人。一种是出于妒忌,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超过了自己,就妒火中烧,非要从别人身上挑出毛病来,加以夸张渲染。有的甚至无中生有,造出许多谣言来中伤他人,

  目的无非是造成对别人不利的社会舆论,从而使自己获得某种心理平衡。一种是和别人结怨,出于报复心理,播弄出一些流言蜚语来贬损别人的人格,降低别人的声誉。但是诽谤他人,搬弄是非,这个人本身的人格和德行就已经坏了,不能够让人信服,最后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因为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倒不如在他人犯有过失或者得罪我时,以一颗宽容体谅之心来对待,同时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当和过失之处,这样内心也就不会再那么计较和不平了,矛盾也就能够化解,你自己的心也因此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四、远声名,离财色

  《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一章之“名声丧本”中,佛说:人随顺着自己的情欲,一味地去追求名声,结果等到名声大振或者名声显赫之时,他自己也老了,离死也不远了。

  人生在世,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对好的名声孜孜以求,因为名声会带来很多好处:名人有所谓的“名人效应”,企业也有所谓的“品牌效应”,这在激烈的竞争中容易占据先机。但是过分地追求名誉和声望是不可取的,为了这种心理,人会整日追逐着虚名,或为之欢欣,或为之烦恼,往往还会掺杂弄虚作假和沽名钓誉在里面,那样人就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之中,一旦身败名裂,反而比不上普通人。

  佛陀要我们要看淡声名,不要过分执著,因为这是一种贪心的表现出,一个人只要有了贪心,就会失去生活的智慧。北魏时期,有两个叫李崇和王元融的高官。一次他们随从太后视察左藏库,太后下令赐随行人员布匹且让他们自己挑选。李、王二人惟恐拿得少了,拼命地往身边背,结果由于物品太重,他们一个闪坏了腰,一个摔断了腿。贪心使得他们成了千古笑谈。

  居家的人如果贪心,就会对什么都不满意,很难开心起来;做官的如果贪心,就会贪污受贿,那么他的政治前途就丧失了;做生意的如果贪心,那么就会盯着利益不放,看不清前行的方向,那必然会失败。

  对于财色,佛在二十二章财色招苦中也有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其意为财之于人犹如刀刃上有蜂蜜一样,虽然不够吃一餐,但是小孩子却喜欢它的甜美而舐,结果会有舌头被割破的危险。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中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作品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既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在金钱的控制下,老葛朗台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如羊,时而如虎;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离不开他的神圣职责: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作品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如老葛朗台为了表示对女儿欧也妮的疼爱,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都咬着牙送她一枚金币。又如他对家中一切开支都非常吝啬,每天都要仔细考虑后才拿出全家要吃的几块方糖、几块黄油、一条面包,11月中旬前不许在屋里烤火。屋内设备简陋,生活十分艰苦,陌生人绝不会想到这里的主人会是一个巨富。又如当他得到自己的侄子查理已经破产一无所有时,毫不犹豫地把他打发去了印度,尔后得知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六千法郎送给查理后,变得像野兽一样凶残,把欧也妮锁在房间里,罚她只吃冷水和面包。结果他妻子吓病了,公证人说如果葛朗台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以女儿的身份分走他的一半财产,葛朗台害怕了,才将女儿放了出来。后来葛朗台偶然看到女儿手中拿着查理送的首饰盒,居然要抢过来把上面的金子拿走。

  作品的最后描绘当老葛朗台老了不能走动时,还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把一袋袋金币藏好。贮藏室的钥匙他贴身放着,不时用手抚摸。临死前,他还要女儿把金子堆在桌上,

  自己贪婪地看着。神甫来作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了金子回光返照,拼命想抓住。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

  不过,虽然巴尔扎克刻画出的老葛朗台如此贪财吝啬,到死也不肯放手,但是他的女儿欧也妮却成为了整部作品中的唯一的亮点,她没有因为父亲种种爱财的行为而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尽管最后没有嫁给自己心爱的人,也生活得不很幸福,但她还是用150万法郎偿还了叔父的债务,让堂弟查理过着幸福、荣耀的生活。她还办了许多公益事业:一所养老院,几处教会小学,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以说这是一个光明的收尾,让人知道这世上还是有不爱财的人,也让人知道,不把财物据为已有而是做义举才会获得心灵的安慰。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积存更多的财富,可是晋代的石崇却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妒忌,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看看媒体报道,再看看历史典故,

  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个财字而起纷争,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个财字而犯罪,更有甚者丢了性命。民间有句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财对于人有多么重的危害。

  再说色,史上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夏朝君主桀因为宠爱美女妹喜,导致了夏朝的覆灭。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最终导致了亡国,春秋时,晋国五世大乱,都是由骊姬蛊惑挑拨造成的。吴国的灭亡,是由于西施,安史之乱,缘于杨贵妃……而现代社会中亦有很多高官显贵,为了养情人,包二奶,讨小老婆欢心,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把大好前途毁于石榴裙下……所以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不舍者必然受其害。

  五、从心来,从心灭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中,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意思是说你不要任由自己的意念来行事,如恣情纵意就会惹出祸害来的。

  人的思想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倘若不能够控制得住,而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只怕人不光会犯罪,还会有牢狱之灾。譬如你爱上一个人,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这人做很多的事,讨这人的欢心,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人也会同样的爱你,但事实上这人若不爱你呢

  于是在被拒绝被嘲弄被伤害之后必然会心起怨恨,生起报复的念头,继而就会做出仇恨的举动……这就是放任自己思想的最大坏处。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思想,不要强求与己一致,凡事宜三思。

  既然许多错误的意念来自心中,那么如何把它们消除掉呢

  佛又在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中举例子说:比如有人患有淫欲的毛病,但是自己制止不了,于是就想把自己的男根断除,想以此来自己熄灭欲望,但是佛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器官割掉还不如把你的妄想心割断。因为人的心就如同一个领导一样,领导停止了,那么跟着他做的工人都会停止。同样的道理,你的邪念不止住的话,光是断了器官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要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你的思想不清净,心里也就不会清净,行为就更不会清净。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心里的欲望消除了,思想的欲望也就会消除,那么就不会再有不好的行为出现了。怎样消除心里的欲望呢

  那就是让思想安静下来,让心意沉静下来,不去计较,不去贪婪,不去纠缠,不去享乐……慢慢地,你就会看清一切喧哗浮躁的表象,而进入一种清明真切的实相之中,烦恼和痛苦也就自然消失了。

  六、生命在呼吸之间

  佛问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佛言: “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饭食间。”佛言:

  “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 “呼吸间。”佛言:

  “善哉,子知道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佛告诉大众,生命是无常的,须时时刻刻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才能悟出人生的真谛。

  有一位比丘修行,心常为外境牵动,佛陀就告诉他修行的方法道:

  “比丘啊!你在修行的时候,心容易散乱,都是把“死”没有放在心头的缘故,如果你能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外境都不能诱惑你了。”

  佛陀的话,给一位国王听到,国王心想,只要记得一个“死”字,就会不被外境的声色所动,真有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因此他就想试试。正巧,国中有一个人诽谤比丘,那人说:

  “比丘也是人,身虽出家,难道心就不贪恋五欲之乐吗

  ”

  国王就把他叫到面前,说他侮辱圣者,要处以死刑。那人吓坏了,向国王请求免死。国王就说:

  “如果你要想不死,就必须在头上顶一盛满蜂蜜的钵,然后周游街市一圈,倘若一滴蜜都不洒出来,就赦免他,否则,死罪难饶。”

  国王事先在街市路旁,布置了许多音乐歌舞,那悦耳的琴声,那如云的美女,无不让人心动神往。可是那个获了罪的人,因为心中有个死字,一心不二,不敢把蜜洒一点到钵外去,因而战战兢兢,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头顶的钵上。

  当他回到国王面前的时候,国王问他道: “在街上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罪人回答说: “没有。”“那你有没有看到什么

  ”国王又问。 “没有。”国王说:

  “街上明明有音乐和舞伎,你怎么会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

  ”

  那罪人答: “大王,我因为顶了那满满一钵的蜜,若滴洒一点就要死,所以心中只惦记着死无心外面有什么了。”

  国王一听,若有所悟,心想:

  “佛陀说得不错,把“死”放在心,知道人生无常,一切声色都不能诱惑人了。比丘是人,因为心中知道世事虚幻,哪里还会贪恋五欲呢

  ”那人也深有所悟,伏在地上,说:“大王,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毁谤圣者了。

  ” ”

  看到这个故事的朋友,请你想一想,佛陀的话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心灵常常被世事困扰,在成功的时候欢笑,失败的时候痛苦;赚了十万还想着百万,住着两居室还计算着更宽敞的房子;得不着爱着的人忧伤,被不爱的人喜欢又烦恼;从孩子一出生就计划其将来上大学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情却因为面子而勉强接受;为一只宠物猫的丢失茶饭不思,被人责备就怨恨在心,殊不知,我们都会有“死”的时候,一旦死亡来临了,所有的一切就将烟消云散去。到那时,我们还争什么

  怨什么

  爱什么

  恨什么

  那些在活着时候看不透,紧揪住不放的利益和功名还都有什么意义呢

  

  故佛又在《四十二章经》中最后一章中说: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干世界如一诃子……”佛平等地观察一切诸法,故能看破一切世间浮名虚利,也就没有什么妄念执著在心,所以见如未见,得如未得,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

  倘若我们时常提醒自己身处无常之中,一切的物体都会有生有灭,能够放下一切烦恼,那么心中还会计较那些荣辱、得失和喜乐忧伤吗

  生活难道不会淡泊且从容许多吗

  

  作为一个现代人,生活非常的忙碌和充满激烈的竞争,人的思想上难免不会出现诟病,而医药虽然能够医治身体,却不能治心。还有很多人物质上虽然很富足,可是思想上却很匮乏,常常感到生活得很茫然和烦恼重重。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妨抽些时间读些佛书,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引导自己的思想,自然能够在生活中超脱自己。

  正如《菜根谭》所言: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尘,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木,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 “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解读《四十二章经》(阿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