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皮的小事都要論個對錯曲直,容不得人,最後人家也會躲得你遠遠的。所以古時候的君子,力求在別人的過錯中尋找沒有錯的地方,那樣人們之間才會沒有怨恨。
當然社會上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愛非議別人。一種是出于妒忌,看到別人取得了成就,超過了自己,就妒火中燒,非要從別人身上挑出毛病來,加以誇張渲染。有的甚至無中生有,造出許多謠言來中傷他人,
目的無非是造成對別人不利的社會輿論,從而使自己獲得某種心理平衡。一種是和別人結怨,出于報複心理,播弄出一些流言蜚語來貶損別人的人格,降低別人的聲譽。但是誹謗他人,搬弄是非,這個人本身的人格和德行就已經壞了,不能夠讓人信服,最後也不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因爲總有一天,真相會大白于天下。倒不如在他人犯有過失或者得罪我時,以一顆寬容體諒之心來對待,同時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不當和過失之處,這樣內心也就不會再那麼計較和不平了,矛盾也就能夠化解,你自己的心也因此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四、遠聲名,離財色
《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一章之“名聲喪本”中,佛說:人隨順著自己的情欲,一味地去追求名聲,結果等到名聲大振或者名聲顯赫之時,他自己也老了,離死也不遠了。
人生在世,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會對好的名聲孜孜以求,因爲名聲會帶來很多好處:名人有所謂的“名人效應”,企業也有所謂的“品牌效應”,這在激烈的競爭中容易占據先機。但是過分地追求名譽和聲望是不可取的,爲了這種心理,人會整日追逐著虛名,或爲之歡欣,或爲之煩惱,往往還會摻雜弄虛作假和沽名釣譽在裏面,那樣人就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之中,一旦身敗名裂,反而比不上普通人。
佛陀要我們要看淡聲名,不要過分執著,因爲這是一種貪心的表現出,一個人只要有了貪心,就會失去生活的智慧。北魏時期,有兩個叫李崇和王元融的高官。一次他們隨從太後視察左藏庫,太後下令賜隨行人員布匹且讓他們自己挑選。李、王二人惟恐拿得少了,拼命地往身邊背,結果由于物品太重,他們一個閃壞了腰,一個摔斷了腿。貪心使得他們成了千古笑談。
居家的人如果貪心,就會對什麼都不滿意,很難開心起來;做官的如果貪心,就會貪汙受賄,那麼他的政治前途就喪失了;做生意的如果貪心,那麼就會盯著利益不放,看不清前行的方向,那必然會失敗。
對于財色,佛在二十二章財色招苦中也有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其意爲財之于人猶如刀刃上有蜂蜜一樣,雖然不夠吃一餐,但是小孩子卻喜歡它的甜美而舐,結果會有舌頭被割破的危險。
《歐也妮·葛朗臺》是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系列中最負盛名的一部作品。作品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既貪婪又吝啬的老葛朗臺的形象。在金錢的控製下,老葛朗臺時而憂,時而喜;時而如羊,時而如虎;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離不開他的神聖職責:占有金子,保住金子。
作品中有幾處細節描寫,如老葛朗臺爲了表示對女兒歐也妮的疼愛,每年在她生日的時候都咬著牙送她一枚金幣。又如他對家中一切開支都非常吝啬,每天都要仔細考慮後才拿出全家要吃的幾塊方糖、幾塊黃油、一條面包,11月中旬前不許在屋裏烤火。屋內設備簡陋,生活十分艱苦,陌生人絕不會想到這裏的主人會是一個巨富。又如當他得到自己的侄子查理已經破産一無所有時,毫不猶豫地把他打發去了印度,爾後得知歐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錢六千法郎送給查理後,變得像野獸一樣凶殘,把歐也妮鎖在房間裏,罰她只吃冷水和面包。結果他妻子嚇病了,公證人說如果葛朗臺妻子死了,歐也妮可以以女兒的身份分走他的一半財産,葛朗臺害怕了,才將女兒放了出來。後來葛朗臺偶然看到女兒手中拿著查理送的首飾盒,居然要搶過來把上面的金子拿走。
作品的最後描繪當老葛朗臺老了不能走動時,還坐在輪椅上指揮女兒把一袋袋金幣藏好。貯藏室的鑰匙他貼身放著,不時用手撫摸。臨死前,他還要女兒把金子堆在桌上,
自己貪婪地看著。神甫來作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親吻,葛朗臺見了金子回光返照,拼命想抓住。這一下的努力最終使他送了命。
不過,雖然巴爾紮克刻畫出的老葛朗臺如此貪財吝啬,到死也不肯放手,但是他的女兒歐也妮卻成爲了整部作品中的唯一的亮點,她沒有因爲父親種種愛財的行爲而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觀,盡管最後沒有嫁給自己心愛的人,也生活得不很幸福,但她還是用150萬法郎償還了叔父的債務,讓堂弟查理過著幸福、榮耀的生活。她還辦了許多公益事業:一所養老院,幾處教會小學,一所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可以說這是一個光明的收尾,讓人知道這世上還是有不愛財的人,也讓人知道,不把財物據爲已有而是做義舉才會獲得心靈的安慰。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更多的財富,可是晉代的石崇卻因爲財富太多,遭人妒忌,以致于招來殺身之禍。看看媒體報道,再看看曆史典故,
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因爲一個財字而起紛爭,也不知有多少人因爲一個財字而犯罪,更有甚者丟了性命。民間有句俗語“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可見財對于人有多麼重的危害。
再說色,史上最爲有名的莫過于夏朝君主桀因爲寵愛美女妹喜,導致了夏朝的覆滅。周幽王因爲寵愛褒姒,最終導致了亡國,春秋時,晉國五世大亂,都是由骊姬蠱惑挑撥造成的。吳國的滅亡,是由于西施,安史之亂,緣于楊貴妃……而現代社會中亦有很多高官顯貴,爲了養情人,包二奶,討小老婆歡心,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把大好前途毀于石榴裙下……所以說色字頭上一把刀,不舍者必然受其害。
五、從心來,從心滅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中,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意思是說你不要任由自己的意念來行事,如恣情縱意就會惹出禍害來的。
人的思想有時候是很可怕的,倘若不能夠控製得住,而是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只怕人不光會犯罪,還會有牢獄之災。譬如你愛上一個人,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爲這人做很多的事,討這人的歡心,並理所當然地認爲這人也會同樣的愛你,但事實上這人若不愛你呢
于是在被拒絕被嘲弄被傷害之後必然會心起怨恨,生起報複的念頭,繼而就會做出仇恨的舉動……這就是放任自己思想的最大壞處。所以我們一定要慎重對待自己的思想,不要強求與己一致,凡事宜叁思。
既然許多錯誤的意念來自心中,那麼如何把它們消除掉呢
佛又在第叁十一章“心寂欲除”中舉例子說:比如有人患有淫欲的毛病,但是自己製止不了,于是就想把自己的男根斷除,想以此來自己熄滅欲望,但是佛對他說:你把自己的器官割掉還不如把你的妄想心割斷。因爲人的心就如同一個領導一樣,領導停止了,那麼跟著他做的工人都會停止。同樣的道理,你的邪念不止住的話,光是斷了器官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要知道一個人的行爲往往是思想的延續和發展,你的思想不清淨,心裏也就不會清淨,行爲就更不會清淨。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要調伏自己的內心,心裏的欲望消除了,思想的欲望也就會消除,那麼就不會再有不好的行爲出現了。怎樣消除心裏的欲望呢
那就是讓思想安靜下來,讓心意沈靜下來,不去計較,不去貪婪,不去糾纏,不去享樂……慢慢地,你就會看清一切喧嘩浮躁的表象,而進入一種清明真切的實相之中,煩惱和痛苦也就自然消失了。
六、生命在呼吸之間
佛問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佛言: “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飯食間。”佛言:
“子未知道。”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 “呼吸間。”佛言:
“善哉,子知道矣!”這段話的意思是佛告訴大衆,生命是無常的,須時時刻刻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才能悟出人生的真谛。
有一位比丘修行,心常爲外境牽動,佛陀就告訴他修行的方法道:
“比丘啊!你在修行的時候,心容易散亂,都是把“死”沒有放在心頭的緣故,如果你能知道人生無常,一切聲色外境都不能誘惑你了。”
佛陀的話,給一位國王聽到,國王心想,只要記得一個“死”字,就會不被外境的聲色所動,真有這麼簡單的道理嗎
因此他就想試試。正巧,國中有一個人誹謗比丘,那人說:
“比丘也是人,身雖出家,難道心就不貪戀五欲之樂嗎
”
國王就把他叫到面前,說他侮辱聖者,要處以死刑。那人嚇壞了,向國王請求免死。國王就說:
“如果你要想不死,就必須在頭上頂一盛滿蜂蜜的缽,然後周遊街市一圈,倘若一滴蜜都不灑出來,就赦免他,否則,死罪難饒。”
國王事先在街市路旁,布置了許多音樂歌舞,那悅耳的琴聲,那如雲的美女,無不讓人心動神往。可是那個獲了罪的人,因爲心中有個死字,一心不二,不敢把蜜灑一點到缽外去,因而戰戰兢兢,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頭頂的缽上。
當他回到國王面前的時候,國王問他道: “在街上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
”罪人回答說: “沒有。”“那你有沒有看到什麼
”國王又問。 “沒有。”國王說:
“街上明明有音樂和舞伎,你怎麼會沒有聽到也沒有看到
”
那罪人答: “大王,我因爲頂了那滿滿一缽的蜜,若滴灑一點就要死,所以心中只惦記著死無心外面有什麼了。”
國王一聽,若有所悟,心想:
“佛陀說得不錯,把“死”放在心,知道人生無常,一切聲色都不能誘惑人了。比丘是人,因爲心中知道世事虛幻,哪裏還會貪戀五欲呢
”那人也深有所悟,伏在地上,說:“大王,我知道錯了,以後再也不毀謗聖者了。
” ”
看到這個故事的朋友,請你想一想,佛陀的話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心靈常常被世事困擾,在成功的時候歡笑,失敗的時候痛苦;賺了十萬還想著百萬,住著兩居室還計算著更寬敞的房子;得不著愛著的人憂傷,被不愛的人喜歡又煩惱;從孩子一出生就計劃其將來上大學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情卻因爲面子而勉強接受;爲一只寵物貓的丟失茶飯不思,被人責備就怨恨在心,殊不知,我們都會有“死”的時候,一旦死亡來臨了,所有的一切就將煙消雲散去。到那時,我們還爭什麼
怨什麼
愛什麼
恨什麼
那些在活著時候看不透,緊揪住不放的利益和功名還都有什麼意義呢
故佛又在《四十二章經》中最後一章中說:
“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纨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幹世界如一诃子……”佛平等地觀察一切諸法,故能看破一切世間浮名虛利,也就沒有什麼妄念執著在心,所以見如未見,得如未得,一切都沒有什麼不同。
倘若我們時常提醒自己身處無常之中,一切的物體都會有生有滅,能夠放下一切煩惱,那麼心中還會計較那些榮辱、得失和喜樂憂傷嗎
生活難道不會淡泊且從容許多嗎
作爲一個現代人,生活非常的忙碌和充滿激烈的競爭,人的思想上難免不會出現诟病,而醫藥雖然能夠醫治身體,卻不能治心。還有很多人物質上雖然很富足,可是思想上卻很匮乏,常常感到生活得很茫然和煩惱重重。所以我建議大家不妨抽些時間讀些佛書,以此來淨化自己的心靈,引導自己的思想,自然能夠在生活中超脫自己。
正如《菜根譚》所言: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塵,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木,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雲: “能休,塵境爲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解讀《四十二章經》(阿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