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第一”的摩诃迦葉尊者
慧伯
一、尊者簡介
摩诃迦葉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摩诃是“大”的意思。“迦葉”是他的姓,譯爲中文是“飲光”。爲什麼叫做“摩诃迦葉”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葉”的,稱呼他爲大迦葉,以揀別不是其它五位。他的名叫“畢缽羅”,譯爲中文就是“菩提樹”。跟目連尊者一樣,也是他的父母爲了求得一個兒子,向菩提樹神禱告,後來生下了迦葉尊者,爲了紀念他出世的來曆,就替他取名“畢缽羅”。他出生于摩竭陀國王舍城郊摩诃娑羅陀村,婆羅門種姓的家庭中,父名居拘廬陀竭波,是摩竭陀國著名富豪。八歲起,依婆羅門教規定,從師學習祭祀、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音樂歌舞、天文、氣象等知識。由于他聰明過人,所學知識,莫不精通。迦葉自幼即與常兒不同,喜離群獨居,厭惡情欲。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有這樣的記載:摩诃迦葉尊者的父親居拘廬陀竭波是摩羯陀國尼拘律城的首富,因爲老而無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禀告帝釋天主,天主即命一個即將命終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卻說:“我有宿願,于世尊處,專修淨行,恐生于彼,爲我障礙。”天主便安慰他說:“汝勿憂慮,我當助汝,于一切時,令無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雖然尊者後來與賢妙女結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觸”,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後,“遂舍所有産業,告知其妻,自行出家。”
這位尊者爲什麼姓“飲光”呢?據說,過去生中,他曾經做過冶金的技術師。當時,有一位貧苦的女孩子,時常到佛塔中禮佛,看見佛像金身掉了一塊金片,感覺有失莊嚴,就發願說:可惜我太窮了,沒有能力,要是我有錢,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塊金塊,我一定要爲佛像的金身,重新裝飾一下。俗語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個金錢。這種天掉下來的褔報,令她興奮極了,急忙到處打聽,哪裏有高明的冶金師,可以爲佛像裝金呢?
“聽說你是冶金師,拜托你把這塊金錢錘得薄薄的,我想用它來重新修補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師,正是前世的迦葉。當冶金師知道了她的用意後,非常感動,就說:“好,沒問題!這樣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錢,就由你出金錢,我出工夫,咱們合作,一起來莊嚴佛像吧!”就這樣,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錢弄得薄薄的,與女孩共同發心裝飾佛像。由于共同種植下這種功德的關系,他們倆九十一劫以來,都成爲伴侶,同心學佛,一起修道。迦葉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發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飲光”。
二、行頭陀門
迦葉尊者在佛的衆弟子中是“頭陀第一”。“頭陀”譯爲中文就是“抖擻”或“苦行”,是隨時隨地都振作精神,無怨無悔專修苦行的意思。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
天竺第一祖摩诃迦葉尊者傳》中記載了他出家修道以及與佛的殊緣:
“雖偶未嘗有男女意。終亦懇求出家。其父母從之。即爲沙門。入山以杜多行自修。會空中有告者。曰佛已出。世請往師。之尊者即趨于竹林精舍。致禮勤敬。如來乃分座命之坐。而大衆皆驚。謂其何以與此。如來知之。乃說其夙緣以斷群疑。尋爲之說法。而尊者即座成道。然其積修勝德。而智慧高遠。故如來嘗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叁昧無量功德以自莊嚴。而迦葉比丘亦複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囑其相傳。無令斷絕。複授金縷袈裟。命之轉付彌勒。”
《五燈會元
卷》第一《西天祖師一祖摩诃迦葉尊者》中也有如下記載:
“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除,袈裟著體,常于衆中稱歎第一。複言:“吾以清淨法眼,將付于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
有關頭陀苦行,佛教從衣、食、住叁方面,就是穿衣有兩種,食有五種,住有五種,共分十二種修行的方法。若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間;若沒有人行頭陀行了,佛法就該滅了。
我們先從衣方面來講,在穿著上首先要:(1)著糞掃衣:專門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來,洗幹淨後縫成衣服穿。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呢?令人沒有貪心。穿上這種衣服,旁人一看:“啊!這個老修行穿這麼破爛的衣服,這才真正是個修道的人,我們都應該照這樣學!”因爲這種的影響力,既止自己的貪心,又息人家的貪心,這豈不是很好?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一塊補丁、右一塊補丁的。所以出家人叫“衲子”。(2)除了五衣、七衣和九衣這叁件以外,不能再有其它的,也不能多穿。所謂“身邊無礙物,自無煩惱生。”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貪多。所謂“叁衣缽具”,在拜墊上的布,這叫“具”;比丘吃飯的碗,這叫“缽”。
從飲食方面講:(1)常乞食。自己不立煙炊、不做飯,常去托缽乞食。在暹羅、緬甸、錫蘭這些南傳佛教的國家,齋主把菜飯都預備在一個碗上,放到一邊;哪個出家人來到這兒乞食,齋主就跪到地上,把這一碗齋飯頂到頭上,倒到出家人缽裏,然後叩叁個頭。每一個家庭,都是這樣子供養出嫁僧的。爲什麼每天必要乞食呢?是“爲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如果街上沒有和尚來乞食化飯,一般的人都會發愁;若有和尚來化飯,都歡喜了,因爲這個福田給送到家來了。(2)次第行食:不能專向有錢人或專向貧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次第,一家挨著一家,不揀擇,驅除你的分別心。所謂“不能揀擇,平等乞食”,是要求出家人一個門口挨著一個門口、一天化七個門口;這七個門口如果都沒有人給供養,那這個出家人這一天就不吃飯了。(3)日中一食:真正守頭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過了午就不能再吃了。早晨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這個時間來吃飯,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爲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實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間不吃。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日中一食,是依照佛製來修行的。製度就是規則,就是規矩。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候;佛只有中午來應供;等過午未時,這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晚間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出家人爲什麼晚間不吃東西呢?就因爲晚間一吃東西,這筷子、碗一響,鬼就想來同你搶東西吃。可是人吃的東西一到鬼的口裏就變成火;一變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間不吃東西,就是這個原因。(4)節製量:食量要節製,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這樣可以減少貪心的煩惱;(5)過中不飲漿:過了中午不僅不能吃飯,就連粥漿、牛乳等流質之類的東西,都不可飲食。
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靜處:所謂住阿蘭若。寂靜的環境,使人心情甯靜,容易用功辦道。所以修頭陀苦行的,必須離開熱鬧的城市,住到山洞、水邊等,環境比較清靜的地方。(2)樹下宿:頭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氣涼爽,而且可以遮風蔽雨的大樹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爲廬、四海爲家,到處都可以住。這個樹下,既可以避雨,又很涼爽,所以在樹下住;可是每一棵樹底下住,不能超過叁天,只可以住兩宿。爲什麼不可以超過叁天呢?因爲真正修道的、清淨的比丘,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有人認識他,而來供養他;所以在每一個地方,住兩宿就走了。這是因爲不求任何人的好供養,所以在樹下住。(3)露地坐:坐在沒有遮蓋的曠野露地上,與清風明月爲侶,跟自然接觸,會産生一種清涼自在的感覺,藉此可以獲得光明的啓示。所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異味,略得少人知”,這月亮到了天中間、風在水面上來的時候,這種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妙處的。在露天來住,真是以天地作房,這種生活非常自然和諧,能念人回歸本真。釋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覺的。(4)冢間坐:常常到義山、墳墓旁邊靜坐修行。每天面對白骨,能體會無常的真理,深切感覺到人生幾十年,在呼吸間很快就過去了,自己能有一種警惕心。因此不能荒廢時間,要趕快精進、用功修行。所以在墳墓上坐著修道,能覺悟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自己就不會懈怠,不會懶惰,不會忘了修行,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心、種種的瞋心、種種的癡心,就不會有所執著了。(5)但坐不臥: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著,不躺下來睡的,就是平常所講的“不倒單”。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晝夜六時,時時都得精進用功,不能荒廢。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後夜都不肯休息,要經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這種不倒單的工夫。
大迦葉之所以被尊稱爲“頭陀第一”,連釋迦牟尼佛都對他非常尊重,就是因爲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離不開這十二種道行,隨時注意,從未間斷,精進不已的修持著。有的人行頭陀行,單行一種或者數種,摩诃迦葉雖然年老,可是對這十二種頭陀行,都能如法修行,而且還都修行得非常圓滿,所以他是“頭陀第一”。
當時在印度,宗教主張苦行者很盛,以他一個出身于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過苦行的生活,對一般群衆的號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當時的印度,即使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地區,苦行者的號召力,總是相當大的,因爲他能過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會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漸至恭敬。何況迦葉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與大智慧的人呢!
由于迦葉尊者的號召力大,信衆多而且護法之心也很懇切,所以佛陀對他極爲器重。他個性倔強,佛陀也慈悲地原諒他,因爲迦葉尊者雖還帶有少許外道(苦行)的氣質,但他對于佛法的實踐,是精進行持的,不但對于當時的信衆,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即使對于未來的佛教,也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力;最要緊的是他雖然主張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義的,他不是一個盲…
《“頭陀第一”的摩诃迦葉尊者 (慧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