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

  一、尊者简介

  摩诃迦叶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是他的姓,译为中文是“饮光”。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它五位。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为了求得一个儿子,向菩提树神祷告,后来生下了迦叶尊者,为了纪念他出世的来历,就替他取名“毕钵罗”。他出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摩诃娑罗陀村,婆罗门种姓的家庭中,父名居拘庐陀竭波,是摩竭陀国著名富豪。八岁起,依婆罗门教规定,从师学习祭祀、书画、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音乐歌舞、天文、气象等知识。由于他聪明过人,所学知识,莫不精通。迦叶自幼即与常儿不同,喜离群独居,厌恶情欲。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有这样的记载:摩诃迦叶尊者的父亲居拘庐陀竭波是摩羯陀国尼拘律城的首富,因为老而无子,所以求神送子,神即禀告帝释天主,天主即命一个即将命终的天子去受生。天子却说:“我有宿愿,于世尊处,专修净行,恐生于彼,为我障碍。”天主便安慰他说:“汝勿忧虑,我当助汝,于一切时,令无放逸。”正因得到天主之助,所以虽然尊者后来与贤妙女结婚十二年,仍能“不互相触”,一等到他的父母亡故之后,“遂舍所有产业,告知其妻,自行出家。”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据说,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的技术师。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哪里有高明的冶金师,可以为佛像装金呢?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合作,一起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伴侣,同心学佛,一起修道。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二、行头陀门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无怨无悔专修苦行的意思。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

  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中记载了他出家修道以及与佛的殊缘:

  “虽偶未尝有男女意。终亦恳求出家。其父母从之。即为沙门。入山以杜多行自修。会空中有告者。曰佛已出。世请往师。之尊者即趋于竹林精舍。致礼勤敬。如来乃分座命之坐。而大众皆惊。谓其何以与此。如来知之。乃说其夙缘以断群疑。寻为之说法。而尊者即座成道。然其积修胜德。而智慧高远。故如来尝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三昧无量功德以自庄严。而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嘱其相传。无令断绝。复授金缕袈裟。命之转付弥勒。”

  《五灯会元

  卷》第一《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中也有如下记载:

  “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著体,常于众中称叹第一。复言:“吾以清净法眼,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

  有关头陀苦行,佛教从衣、食、住三方面,就是穿衣有两种,食有五种,住有五种,共分十二种修行的方法。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了。

  我们先从衣方面来讲,在穿着上首先要:(1)着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令人没有贪心。穿上这种衣服,旁人一看:“啊!这个老修行穿这么破烂的衣服,这才真正是个修道的人,我们都应该照这样学!”因为这种的影响力,既止自己的贪心,又息人家的贪心,这岂不是很好?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一块补丁、右一块补丁的。所以出家人叫“衲子”。(2)除了五衣、七衣和九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它的,也不能多穿。所谓“身边无碍物,自无烦恼生。”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所谓“三衣钵具”,在拜垫上的布,这叫“具”;比丘吃饭的碗,这叫“钵”。

  从饮食方面讲:(1)常乞食。自己不立烟炊、不做饭,常去托钵乞食。在暹罗、缅甸、锡兰这些南传佛教的国家,斋主把菜饭都预备在一个碗上,放到一边;哪个出家人来到这儿乞食,斋主就跪到地上,把这一碗斋饭顶到头上,倒到出家人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每一个家庭,都是这样子供养出嫁僧的。为什么每天必要乞食呢?是“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如果街上没有和尚来乞食化饭,一般的人都会发愁;若有和尚来化饭,都欢喜了,因为这个福田给送到家来了。(2)次第行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次第,一家挨着一家,不拣择,驱除你的分别心。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是要求出家人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给供养,那这个出家人这一天就不吃饭了。(3)日中一食:真正守头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能再吃了。早晨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时间来吃饭,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日中一食,是依照佛制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来应供;等过午未时,这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就是鬼吃东西的时候。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晚间一吃东西,这筷子、碗一响,鬼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这个原因。(4)节制量:食量要节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这样可以减少贪心的烦恼;(5)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

  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寂静的环境,使人心情宁静,容易用功办道。所以修头陀苦行的,必须离开热闹的城市,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2)树下宿: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呢?因为真正修道的、清净的比丘,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3)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旷野露地上,与清风明月为侣,跟自然接触,会产生一种清凉自在的感觉,藉此可以获得光明的启示。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月亮到了天中间、风在水面上来的时候,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妙处的。在露天来住,真是以天地作房,这种生活非常自然和谐,能念人回归本真。释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觉的。(4)冢间坐:常常到义山、坟墓旁边静坐修行。每天面对白骨,能体会无常的真理,深切感觉到人生几十年,在呼吸间很快就过去了,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因此不能荒废时间,要赶快精进、用功修行。所以在坟墓上坐着修道,能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心、种种的瞋心、种种的痴心,就不会有所执着了。(5)但坐不卧: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着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

  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着。有的人行头陀行,单行一种或者数种,摩诃迦叶虽然年老,可是对这十二种头陀行,都能如法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当时在印度,宗教主张苦行者很盛,以他一个出身于富豪之家的子弟,而能过苦行的生活,对一般群众的号召力,也就不言可知了。不唯当时的印度,即使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地区,苦行者的号召力,总是相当大的,因为他能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会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渐至恭敬。何况迦叶尊者又是一位具有大威德与大智慧的人呢!

  由于迦叶尊者的号召力大,信众多而且护法之心也很恳切,所以佛陀对他极为器重。他个性倔强,佛陀也慈悲地原谅他,因为迦叶尊者虽还带有少许外道(苦行)的气质,但他对于佛法的实践,是精进行持的,不但对于当时的信众,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即使对于未来的佛教,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最要紧的是他虽然主张苦行,但他是有大智慧的,他是深明佛陀教义的,他不是一个盲…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