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瞎练的人,所以佛陀对他也特别优遇,《萨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记载:
“佛从无始以来未曾呵责,以其德行深厚,无有过咎;又欲令于佛灭后,维持大法,纵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责,欲令后世众生,深心尊重故。”
以这段文字看来,可知迦叶尊者,虽无过咎,但也不无小缺之处。他的个性──习气,使他很独断,很固执,凡是他所喜欢的事,即使佛陀也劝他也不转(比如苦行)。
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去拜望佛陀。释迦佛特别让半座给他坐。试想想,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来了,特地让半座给弟子坐,佛陀对迦叶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时还劝他道:“尊者,你年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服,不要过于疲劳。”虽然佛陀是这样慈悲地劝勉他,可是他并没有听佛的劝导,仍旧辛勤不辍地修持苦行。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他常说道:“我既然发心修头陀行,就不能因年纪大而不遵守。我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是为了让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佛陀赞叹他说:“有头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说:假使我的弟子能够经常修持这种头陀行,佛法就能够长久住在世间了。佛陀对迦叶的话深有感触,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像大迦叶尊者那样行头陀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释迦佛是如何重视头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叶尊者。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避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由于迦叶在修持上过得硬,深受佛陀的器重。如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一次信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映,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著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及运输等。信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汇报。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这里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贡献自己的,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能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信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搞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人民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外,在佛教内部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佛常常赞叹他:“头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每遇到无有惭愧的比丘们,佛陀也常示以迦叶尊者的生活行为作榜样。如以末法时代的比丘而言,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正是今日的比丘们所缺少的,倘若做到严整、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即使不标榜苦行,僧团的生活也不会奢侈的。
正由于迦叶尊者如此的行持,佛灭度后,空中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赞叹迦叶尊者:“大仙当知,天众增减,阿修罗灭,世尊正法,必当久住,此大声闻,道邻于佛。”此语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
三、佛为授记
《华严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得把意清净得像虚空那样。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讲实报庄严土的色、声、香、味、触,迦叶尊者本来在那儿入禅定,他一听着,观想起实报庄严土那种美妙的境界,便法喜充满,就欢喜得跳起舞来!
如来于法华会上,为摩诃迦叶等授记,见《妙法莲华经》卷三“授记品第六”: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徧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所有一切大众,迦叶于未来世,在未成佛之前,他恭敬供养三百万亿的诸佛世尊,尊重赞叹,广为宣说诸佛无量的大法。在他最后这一身报尽、成佛,佛的名号是“光明如来”。因为他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又传持大法普照一切,故号“光明”。
国名是“光德”,因为国中的人民,都有光,也都有德行。劫名是“大庄严”。什么大庄严?是大菩萨庄严这个劫;大菩萨很多,没有数量的千亿那么多。这些菩萨的心,也都调柔,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都修持佛所说的大乘经典。这一切的声闻等,也没有数量。
他的国土非常清净,是以瑠璃为地;因为他因地修清净的苦行,清净的头陀行,所以得到这个果报。又有种种宝树在道的旁边,用金子作的绳来界道。谁看见这种境界,谁就欢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国土也常常放香。在虚空里头,常常有天女散华。这个国,土地非常平正,没有高山、小山、丘坑。为什么?因为摩诃迦叶在因地时,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国土也就平整,没有小山、大坑,也没有瓦砾荆棘,没有秽恶,没有不净的情形。
他的国土,没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没有烦恼。因为尊者与因地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
国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禅定,有定力;所以即使有魔事,也变成没有魔事了。一般的魔子、魔孙,他们都护持佛法,就都不破坏佛法。为什么?因为迦叶祖师修种种的头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军都战胜了,虽有魔王波旬这等魔和魔民,也都归服了,变成护法。你看!为什么修道要行头陀行?行头陀行,就把魔王都变成不是魔王了,变成护法。所以修道,若真正修行,最初来“魔”你的人,将来都是你真正的护法。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会变成护法。
四、拈花微笑
我们经常听过,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对人天大众宣讲佛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陀一上座,没有开腔,只是拿了这朵梵王献给他的金钵罗华(紫色的金莲花),默默地示给大家看,当时在座有百万听众,看到佛陀没有出声,只拿着花对着大众,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释尊今天在打什么哑谜,只有迦叶尊者会意了,向着佛陀微微地笑。释迦牟尼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传心印。释迦佛指明有一个不生不灭、无形无状的真心。当时他把这佛心印付嘱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受了这心印以后,就可以把佛法永远地流传下去。佛陀把心印传下来后,大迦叶成为西天(印度)禅宗的初祖。而后传给阿难(二祖),这样一代一代的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把禅宗传到中国来,成为东土(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禅师。
从“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叶尊者是释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叶尊者对佛教还有一件很大的贡献。那就是领导众弟子结集经藏。
五、结集三藏
佛法能够常住世间,三藏经典是最根本的。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他所讲的佛法,就是由大迦叶召集五百位大阿罗汉,由阿难照文宣讲,复述一遍,经过僧众加以印证,结集而成三藏经典。佛经能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有佛经读诵,有佛经可以研究,完全是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的功劳!
佛灭度后,当时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度后僧团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集工作,在佛灭度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中关于佛涅槃及尊者“当务结集”之事有如下记载:
“及如来般大涅槃。而尊者方在耆阇崛山。是时地震光明照曜。即以天眼知之乃谓众曰。佛涅槃矣嗟乎。正法眼灭世间空虚。与其徒即趋于拘尸那城。既至乎双树之间。而如来既化已内于金棺。尊者大恸。遂感如来足出于棺以慰其哀慕。寻致栴檀白毡。以资其阇维。既而尊者谓。金刚舍利宜与人天为其福田。吾等比丘当务结集以惠来世为其大明。即以神通自升须弥之顶。而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遂击金钟。其偈因钟声而普闻。故五百应真(或云一千)皆会于毕钵罗岩。唯阿难以漏未尽。不得即预。宿户外终夕思之。及晓乃得正证。遂以之叩户相告。尊者曰。若然汝可以神通自户钥中入。阿难如其言而至。是时佥议。三藏者宜何为先。尊者曰。乃宜先修多罗。因谓诸圣曰。此阿难比丘。总持第一。而常侍如来。其所闻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宜命以集修多罗藏。次命优波离以集毗尼藏。复命阿难集阿毗昙达磨藏(他部或云命迦旃延)已而尊者即入愿智三昧。观其所集。果无谬者。”
六、定候弥勒
佛经说,迦叶尊者还没有圆寂,还住在世间。这怎么说呢?当释迦佛涅槃时,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嘱给大迦叶。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于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保管著这件袈裟。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亲自把释迦佛的衣钵传下去,并协助弥勒佛教化众生。
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阇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著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人物。
鸡足山为迦叶尊者入定之山有两种考证:一种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其位置相当于今菩提伽耶(梵Buddha
-Gaya)之东北三十二公里之处。音译屈屈吒播陀,又作尊足山、狼迹山。《昆奈耶杂事》四十曰:“旧云鸡足,由尊者在中,后人唤为尊足。又岭有佛迹,然鸡足尊足,梵音相滥也。”另外一种就是位于云南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的鸡足山,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曾携金缕袈裟于此入定,以待弥勒出世。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中关于尊者“结集既毕”、传法阿难、“于鸡足山”“入灭尽定”“以待弥勒”之事有如下记载:
“然尊者处世方四十五年。终以结集既毕。而说法度人亦无量矣。念自衰老。宜入定于鸡足山以待弥勒。故命阿难曰。昔如来将般涅槃。预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将隐矣。此复付汝。汝善传持。无使断绝。乃说偈曰。
法法本来法 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难于是作礼奉命。复念。如来舍利皆在诸天。欲往辞之。遽陵虚遍至塔庙。礼已而还。复以夙约必别于阿阇世王。及至其门会王方寝。因谓阍者曰摩诃迦叶将入定于鸡足山。故来相别。王起奏之。遂以此周孝王之世。窅然入其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佛僧伽梨。必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至于弥勒出世。终不致坏。乃语山曰若阿阇世王与阿难偕来。汝当为开去已复合。于是寂然乃入灭尽定。是时大地为之动。而阿阇世王亦梦。其殿梁忽折。及觉而司门者果以尊者之语奏。王闻泣下。为之叹息。即诣竹林精舍。拜阿难命之同往逮至鸡足。而其山果辟。尊者定体而俨在其间。王且哀且礼。命香薪欲为焚之。阿难谓王曰。未可燔也。此大迦叶方以禅定持身。而俟弥勒下生。授佛僧伽梨乃般涅槃。王闻此而敬之益勤。及王与阿难引去。而其山合如故。”
从这些事,再次证明佛是怎样器重迦叶尊者,为念正法久住,尊者又担负了多大的重担!我们了解到摩诃迦叶个人修持的头陀苦行,为法忘躯的愿心悲苦,以及对佛教的卓越贡献,是永远值得我们礼敬与效学的!
主要参考文献: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传法正宗记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
明黎眉等编《教外别传》。
《景德传灯录卷一·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第一·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 (慧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