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頭陀第一”的摩诃迦葉尊者 (慧伯)▪P2

  ..續本文上一頁修瞎練的人,所以佛陀對他也特別優遇,《薩婆多昆尼毗婆娑》卷四記載:

  “佛從無始以來未曾呵責,以其德行深厚,無有過咎;又欲令于佛滅後,維持大法,縱使若有小缺,不以致責,欲令後世衆生,深心尊重故。”

  以這段文字看來,可知迦葉尊者,雖無過咎,但也不無小缺之處。他的個性──習氣,使他很獨斷,很固執,凡是他所喜歡的事,即使佛陀也勸他也不轉(比如苦行)。

  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爲衆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發垢面,蹒跚走來,去拜望佛陀。釋迦佛特別讓半座給他坐。試想想,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來了,特地讓半座給弟子坐,佛陀對迦葉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時還勸他道:“尊者,你年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衣服,不要過于疲勞。”雖然佛陀是這樣慈悲地勸勉他,可是他並沒有聽佛的勸導,仍舊辛勤不辍地修持苦行。迦葉拒絕說:我以頭陀行爲樂事,不爲衣愁、不爲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他常說道:“我既然發心修頭陀行,就不能因年紀大而不遵守。我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是爲了讓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佛陀贊歎他說:“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說:假使我的弟子能夠經常修持這種頭陀行,佛法就能夠長久住在世間了。佛陀對迦葉的話深有感觸,意味深長地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于天魔外道,而是毀于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團鞏固,一定要像大迦葉尊者那樣行頭陀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釋迦佛是如何重視頭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葉尊者。

  修頭陀行的迦葉,乞食的時候,總是遠避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由于迦葉在修持上過得硬,深受佛陀的器重。如佛到舍衛國時,即將王舍城化區交給迦葉負責。一次信衆對曠野城的僧團有些反映,佛陀令迦葉前去視察。迦葉著衣持缽到曠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門關起來。過去這裏佛教很興盛,現在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去找過去認識的信徒了解情況。信徒說:自從佛陀走後,這裏的比丘爲了個人的安樂,建築許多僧房,挨門挨戶叫信衆捐助木料、磚瓦、繩索,及運輸等。信衆實在負擔不了,因此見了比丘就關門。迦葉聽到這一情況,心中萬分悲痛,立即趕到王舍城向佛彙報。佛立即到曠野城。召集這裏所有比丘說:我們出家應將貢獻自己的,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弘法才能有人聽。現在有些人爲了個人的安樂,建築僧房,加重人民的負擔,使人民對比丘産生厭惡的情緒,這很不好。今後除有計劃地爲僧團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爲自己造僧房而向信衆募捐。集體共修的精舍也不能搞得過多,多了除增加人民負擔,遭到人民的反對外,在佛教內部將導致門戶林立,各自爲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處理好這一事件後。離開曠野城,留大迦葉在這裏高樹法幢。

  佛常常贊歎他:“頭陀、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每遇到無有慚愧的比丘們,佛陀也常示以迦葉尊者的生活行爲作榜樣。如以末法時代的比丘而言,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正是今日的比丘們所缺少的,倘若做到嚴整、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即使不標榜苦行,僧團的生活也不會奢侈的。

  正由于迦葉尊者如此的行持,佛滅度後,空中諸天,也有如此的相告贊歎迦葉尊者:“大仙當知,天衆增減,阿修羅滅,世尊正法,必當久住,此大聲聞,道鄰于佛。”此語見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九。

  叁、佛爲授記

  《華嚴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得把意清淨得像虛空那樣。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講實報莊嚴土的色、聲、香、味、觸,迦葉尊者本來在那兒入禅定,他一聽著,觀想起實報莊嚴土那種美妙的境界,便法喜充滿,就歡喜得跳起舞來!

  如來于法華會上,爲摩诃迦葉等授記,見《妙法蓮華經》卷叁“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衆。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觐叁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于最後身。得成爲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爲地。寶樹行列。黃金爲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徧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衆。亦複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其土清淨。琉璃爲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衆名華。種種奇妙。以爲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衆。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諸聲聞衆。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一切大衆,迦葉于未來世,在未成佛之前,他恭敬供養叁百萬億的諸佛世尊,尊重贊歎,廣爲宣說諸佛無量的大法。在他最後這一身報盡、成佛,佛的名號是“光明如來”。因爲他因中身常圓滿紫金光聚,又傳持大法普照一切,故號“光明”。

  國名是“光德”,因爲國中的人民,都有光,也都有德行。劫名是“大莊嚴”。什麼大莊嚴?是大菩薩莊嚴這個劫;大菩薩很多,沒有數量的千億那麼多。這些菩薩的心,也都調柔,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都修持佛所說的大乘經典。這一切的聲聞等,也沒有數量。

  他的國土非常清淨,是以瑠璃爲地;因爲他因地修清淨的苦行,清淨的頭陀行,所以得到這個果報。又有種種寶樹在道的旁邊,用金子作的繩來界道。誰看見這種境界,誰就歡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國土也常常放香。在虛空裏頭,常常有天女散華。這個國,土地非常平正,沒有高山、小山、丘坑。爲什麼?因爲摩诃迦葉在因地時,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國土也就平整,沒有小山、大坑,也沒有瓦礫荊棘,沒有穢惡,沒有不淨的情形。

  他的國土,沒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沒有煩惱。因爲尊者與因地深心護持正法,故感國淨無魔事也。

  國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禅定,有定力;所以即使有魔事,也變成沒有魔事了。一般的魔子、魔孫,他們都護持佛法,就都不破壞佛法。爲什麼?因爲迦葉祖師修種種的頭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軍都戰勝了,雖有魔王波旬這等魔和魔民,也都歸服了,變成護法。你看!爲什麼修道要行頭陀行?行頭陀行,就把魔王都變成不是魔王了,變成護法。所以修道,若真正修行,最初來“魔”你的人,將來都是你真正的護法。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會變成護法。

  四、拈花微笑

  我們經常聽過,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鹫山,爲了要令一切衆生得大利益,請佛對人天大衆宣講佛法,並把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佛陀一上座,沒有開腔,只是拿了這朵梵王獻給他的金缽羅華(紫色的金蓮花),默默地示給大家看,當時在座有百萬聽衆,看到佛陀沒有出聲,只拿著花對著大衆,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釋尊今天在打什麼啞謎,只有迦葉尊者會意了,向著佛陀微微地笑。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诃迦葉!”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傳心印。釋迦佛指明有一個不生不滅、無形無狀的真心。當時他把這佛心印付囑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受了這心印以後,就可以把佛法永遠地流傳下去。佛陀把心印傳下來後,大迦葉成爲西天(印度)禅宗的初祖。而後傳給阿難(二祖),這樣一代一代的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把禅宗傳到中國來,成爲東土(中國)禅宗初祖,一直傳到六祖慧能禅師。

  從“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葉尊者是釋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葉尊者對佛教還有一件很大的貢獻。那就是領導衆弟子結集經藏。

  五、結集叁藏

  佛法能夠常住世間,叁藏經典是最根本的。釋迦世尊涅槃以後,他所講的佛法,就是由大迦葉召集五百位大阿羅漢,由阿難照文宣講,複述一遍,經過僧衆加以印證,結集而成叁藏經典。佛經能流傳到現在,今天我們有佛經讀誦,有佛經可以研究,完全是迦葉尊者當年領導結集的功勞!

  佛滅度後,當時由阿阇世王爲外護,在畢波羅山側的七葉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爲佛滅度後僧團第一次的安居處。在安居期間,從事叁藏聖典結集工作,在佛滅度後,迦葉能主動挑起統理大衆的重擔,結集聖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貢獻。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葉尊者傳》中關于佛涅槃及尊者“當務結集”之事有如下記載:

  “及如來般大涅槃。而尊者方在耆阇崛山。是時地震光明照曜。即以天眼知之乃謂衆曰。佛涅槃矣嗟乎。正法眼滅世間空虛。與其徒即趨于拘屍那城。既至乎雙樹之間。而如來既化已內于金棺。尊者大恸。遂感如來足出于棺以慰其哀慕。尋致栴檀白氈。以資其阇維。既而尊者謂。金剛舍利宜與人天爲其福田。吾等比丘當務結集以惠來世爲其大明。即以神通自升須彌之頂。而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當赴結集。遂擊金鍾。其偈因鍾聲而普聞。故五百應真(或雲一千)皆會于畢缽羅岩。唯阿難以漏未盡。不得即預。宿戶外終夕思之。及曉乃得正證。遂以之叩戶相告。尊者曰。若然汝可以神通自戶鑰中入。阿難如其言而至。是時佥議。叁藏者宜何爲先。尊者曰。乃宜先修多羅。因謂諸聖曰。此阿難比丘。總持第一。而常侍如來。其所聞法如水傳器。無有遺余。宜命以集修多羅藏。次命優波離以集毗尼藏。複命阿難集阿毗昙達磨藏(他部或雲命迦旃延)已而尊者即入願智叁昧。觀其所集。果無謬者。”

  六、定候彌勒

  佛經說,迦葉尊者還沒有圓寂,還住在世間。這怎麼說呢?當釋迦佛涅槃時,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囑給大迦葉。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裏多的雞足山(山有叁峰屹立,狀似雞足),于山峰之間的盆地裏,席地而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著,保管著這件袈裟。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親自把釋迦佛的衣缽傳下去,並協助彌勒佛教化衆生。

  據傳阿阇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叁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阇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覆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迦葉在佛滅後,是一個曆萬劫而不朽的人物。

  雞足山爲迦葉尊者入定之山有兩種考證:一種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其位置相當于今菩提伽耶(梵Buddha

  -Gaya)之東北叁十二公裏之處。音譯屈屈吒播陀,又作尊足山、狼迹山。《昆奈耶雜事》四十曰:“舊雲雞足,由尊者在中,後人喚爲尊足。又嶺有佛迹,然雞足尊足,梵音相濫也。”另外一種就是位于雲南大理東北的賓川縣境內的雞足山,佛陀大弟子摩诃迦葉,曾攜金縷袈裟于此入定,以待彌勒出世。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葉尊者傳》中關于尊者“結集既畢”、傳法阿難、“于雞足山”“入滅盡定”“以待彌勒”之事有如下記載:

  “然尊者處世方四十五年。終以結集既畢。而說法度人亦無量矣。念自衰老。宜入定于雞足山以待彌勒。故命阿難曰。昔如來將般涅槃。預以正法眼付囑于我。我將隱矣。此複付汝。汝善傳持。無使斷絕。乃說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難于是作禮奉命。複念。如來舍利皆在諸天。欲往辭之。遽陵虛遍至塔廟。禮已而還。複以夙約必別于阿阇世王。及至其門會王方寢。因謂阍者曰摩诃迦葉將入定于雞足山。故來相別。王起奏之。遂以此周孝王之世。窅然入其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糞掃服。持佛僧伽梨。必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至于彌勒出世。終不致壞。乃語山曰若阿阇世王與阿難偕來。汝當爲開去已複合。于是寂然乃入滅盡定。是時大地爲之動。而阿阇世王亦夢。其殿梁忽折。及覺而司門者果以尊者之語奏。王聞泣下。爲之歎息。即詣竹林精舍。拜阿難命之同往逮至雞足。而其山果辟。尊者定體而俨在其間。王且哀且禮。命香薪欲爲焚之。阿難謂王曰。未可燔也。此大迦葉方以禅定持身。而俟彌勒下生。授佛僧伽梨乃般涅槃。王聞此而敬之益勤。及王與阿難引去。而其山合如故。”

  從這些事,再次證明佛是怎樣器重迦葉尊者,爲念正法久住,尊者又擔負了多大的重擔!我們了解到摩诃迦葉個人修持的頭陀苦行,爲法忘軀的願心悲苦,以及對佛教的卓越貢獻,是永遠值得我們禮敬與效學的!

  主要參考文獻: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第二《天竺第一祖摩诃迦葉尊者傳》

  明黎眉等編《教外別傳》。

  《景德傳燈錄卷一·摩诃迦葉》

  《五燈會元卷第一·西天祖師一祖摩诃迦葉尊者》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頭陀第一”的摩诃迦葉尊者 (慧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