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全面地認識漢傳佛教(甘芳草)▪P2

  ..續本文上一頁論框架和知識體系,律宗規範僧尼的生活方式,禅、淨、密叁宗重視修證體驗。在這八大宗裏,最能代表漢傳佛教性格和相貌的是天臺、華嚴、禅、淨四大宗。

  4、禅淨合流時代(從唐武宗滅佛到明清之際,842—1655年)

  從唐武宗滅佛到明清之際的智旭入滅(1655年),在這段長達813年的時間裏,漢傳佛教發展的主題是禅淨合流,佛教得到了漢民族的普遍信仰,尤其是突出了六大菩薩信仰。圍繞六大菩薩信仰,形成了“漢傳佛教的六大名山”。這六大名山是: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中心;四川省峨眉縣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信仰中心; 山西省五臺縣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信仰中心:安徽省青陽縣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信仰中心;江蘇省南通市的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信仰中心;浙江省奉化市的雪窦山是彌勒菩薩的信仰中心。盡管天臺宗在北宋時有山家、山外之爭,法相宗在明末有中興的勢頭,但都沒能改變禅淨合流及六大菩薩信仰的大趨勢。

  5、經忏香火時代(從前清到晚清,1655—1912年)

  從智旭入滅,到1912年民國誕生,其間共有257年,是漢傳佛教非常衰敗

  的時期。清代皇帝大都信仰藏傳佛教,尤其是擡高格魯巴的政治地位,來維護蒙藏地區與祖國的統一。雍正皇帝曾用行政手段振興禅宗,大力提倡念佛法門,但收效甚微,漢傳佛教職業化,漢僧以經忏佛事作爲謀生手段, “趕經忏”成爲時尚,再加上太平天國運動的摧殘,戊戌變法運動對廟産的掠奪,漢傳佛教已經處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景遇之中。

  6、人間佛教時代(從民國到現在,1912年至今)

  從民國創立至今的近百年間,中國社會處于大變局之中,從民國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走向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佛教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政治現代化語境裏絕處逢生,一場轟轟烈烈的佛教複興運動跌宕起伏,敬安、太虛和圓瑛致力于中國佛教會的製度建設,太虛還首先張揚了“改革佛教”的旗幟,撰文宣傳“人本佛教”,建立新的僧團製度;虛雲、來果、傳缽、能緣、道堅等中興禅宗;弘一專究律宗;谛閑精研天臺;月霞中興華嚴;省元、印光專弘淨土:持松、超一弘揚東密,能海、法尊弘揚藏密。另外,太虛、圓瑛、慈舟、應慈在江浙講經說法;伎虛在東北講經說法; 昌圓、戒塵在川滇講經說法,妙闊、心道在西北講經說法。新中國成立以後,佛教在臺灣山頭林立,蒸蒸日上,與民衆生活密切相關;而在大陸經過1956年到1976的曲折發展,,逐漸摔掉佛教是“鴉片”的沈重包袱,自1980年代開始,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保護下,高舉愛國愛教兩面旗幟,積極主動地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在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

  叁、漢傳佛教在東亞、東北亞的演變

  1、漢傳佛教在越南的演變

  (1)禅宗在越南的傳播

  據越南《禅苑集英》記載,公元195年,東漢蒼梧(今廣西梧州)學者牟子在交趾(今越南北部)著《牟子理惑論》,漢傳佛教開始傳入越南。公元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

  漢傳佛教在越南傳播,主要是禅宗,産生了滅喜禅派、無言通禅派、草堂禅派、竹林禅派等流派。在從6世紀到14世紀的800年間,禅宗一直是越南中古時期各王朝貴族信奉的佛教,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2)佛教的平民化

  從14世紀開始,儒學開始成爲越南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禅師的政治地位開始失落,到了公元1500年,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以後,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護的貴族化佛教轉化爲以平民信仰爲主的民間佛教。

  (3)、佛教的複興

  公元16—17世紀,越南南北分裂,禅宗乘機複興,以禅淨合一的面貌出現在河內等大城市,向南北各地擴散。佛教在越南得到了複興。

  (4)漢傳佛教的越南化

  公元1858年後,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參加了愛國抗法運動。從近代開始,先是佛、道、儒叁教合一,後來又和天主教相融合,出現了“四教一源說”, 漢傳佛教越南化爲高臺教,實際上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信仰糅合起來的越南化了的佛教。[11)

  2.漢傳佛教在韓國的演變

  (1)闡釋教義的佛教

  漢傳佛教在公元4世紀開始傳入韓國,到6世紀的200年間,在韓國沒有翻

  新,韓國佛教徒用漢傳佛教的教義來闡釋叁論宗和律宗的教義。

  (2)祈福佛教

  公元668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到公元935年亡國,其間共有267年,在新羅朝出現了一大批韓國佛教理論家,以元曉、義湘、圓測的影響最爲深遠,並且創立了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華嚴宗和唯識宗。到了新羅末期的道诜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陰陽五行及地理風水說相結合,開創了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大衆化。

  (3)高麗本《大藏經》

  高麗朝佛教最顯著的事業是雕刻高麗本

  《大藏經》,韓國佛學者金煥泰氏認爲:

  “這部高麗《大藏經》不用說數量很多,而

  且質量方面也可以說是一切藏經的標准原

  本。這裏收錄了別的藏經所沒有的東西,因

  而在佛教研究方面具有寶貴的價值。”

  (4)漢傳佛教的韓國化

  從公元14世紀開始,李朝尊儒排佛,佛教開始向民間層滲透,到了近代,受日本佛教的影響,韓國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僧團分爲獨身僧和有妻僧兩種。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

  3、漢傳佛教在日本的演變

  (1)漢傳佛教初傳日本

  漢傳佛教在公元6世紀經韓國傳入日本,得到了聖德太子的大力支援,並在大化革新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

  (2)都市佛教

  在日本曆史上的飛鳥時代(591—645年)至奈良時代(710—784年)之間的白鳳時代(645—710年),叁論宗、法相宗、俱舍學派、成實學派、華嚴宗和律宗傳入日本,稱爲“奈良六宗”。這六個宗派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移植到日本的,保留了漢傳佛教在整個奈良時代是鎮護國家的要法,與政治關系密切,僧侶待遇優厚,寺院都建在城市,被稱爲“都市佛教”。

  (3)山嶽佛教

  平安時代(784—1192年),日本高僧最澄、空海在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奉敕隨遣唐使到中國求法,回國後,最澄創立臺密,空海創立真言宗,後被稱爲“平安二宗”。

  在平安時代,日本佛教開始與政治關系疏遠起來,向山嶽佛教的方向發展,出現了“神佛習合”的思想,教理化繁爲簡,出現了淨土宗、真宗、禅宗、日蓮宗等簡單易行的新宗教,並爲國家祈禱平安。

  (4)平民佛教

  從鐮倉時代至安士桃山時代(1192—1603年),産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淨土真宗、時宗及日蓮宗等宗派。這些新宗派向日本民間傳播,其形式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南無妙法蓮華經”,其特點爲否定現實,欣求淨土,追求禅樂,教義簡單,具有平民化的特點。

  (5)學術佛教

  在德川時代(1603—1867年),由于政府提倡朱子學,而開始排佛。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又提出了“神佛分離”和“廢佛毀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迫僧人娶妻、食肉、蓄發,在法名前加姓。面對這種新情況, 日本佛教爲了求生存,開始興辦各種社會事業,派遣僧人出國考察和留學,創辦學校,培植人材,並開始向國外傳播佛教及從事監獄教化。明治二十二年,日本政府頒布憲法,允許信教自由,各宗紛紛創辦大學或專門學校,出版學術專著,各大學也設佛學講座, 日本佛教在學術研究的氣氛中呈複蘇的迹象,但總的趨勢是影響面越來越小。

  (6)社團佛教

  1945年12月15日,美國占領軍頒布了政教分離的仆申道指令》。同年12月18日,又公布了《宗教法人令》,隨後成立了270個佛教社團,其中日蓮系就占70%。這些社團佛教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所關心的不是死後,而是實現天國于地上,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熱衷于佛教學術研究,派遣傳教師到歐美各國建立別院,進行佛教宣傳活動。[14]

  簡短的結論

  漢傳佛教信仰是印度、中亞大乘佛教的中國化,肇始于公元前2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蔓延到東亞和東北亞,是今天仍然活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因。

  

《全面地認識漢傳佛教(甘芳草)》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低調做人(慎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