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門朝山進香。朝山是佛教徒至名山大寺進香,以忏除業障或還願的朝禮行爲。又有的修行者爲了表示求道的虔誠,常以跪拜方式朝禮聖迹。相傳古印度即有“巡禮”的習俗,所謂“巡禮”,就是指巡回禮拜佛、菩薩、祖師等之聖迹。在印度有巡禮八大靈塔的風氣,在我國也有朝禮四大名山的習慣。如九華山地區信佛者由“香會”召集組織集體朝山,人數滿百人以上稱“百子會”,兩百人以上的爲雙百子會;不滿一百人稱小百子會。朝山衆人身著灰上裝、青褲、黃圍兜,兜上印有“朝山進香”字樣,在“香首”帶領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鑼唱贊、逢廟叩拜。該活動大多在地藏王生日最盛,民衆以能夠在這天晚上趕到九華山肉身殿上通宵達旦靜坐“守塔”爲榮。還有一些香客特地爲亡故的雙親上山敬香,他們身穿亡人的壽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來祭祀亡靈爲最大心願,說是持此印信,亡人可在冥司有遍行無阻的特權。所謂“印信”,估計是與地藏菩薩有關的物事。有演奏佛樂藝人所結合的行會,如南宋臨安有“法樂社”,“有數社,每社不下百(人)”。〔10〕
做佛事以圖免災也對民衆有很大的吸引力,
“近聞周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會。初集鳴铙钹,唱佛歌贊,衆人念佛行道,成動絲竹,一夕不睡。以避叁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道家之法,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以圖謀小利。會不尋其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這種結社明顯具有娛樂性質。人們入會的目的並非完全爲了念佛修道。
宋時的俗講通過轉讀(詠經)、梵呗(歌贊)間雜以故事、譬喻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下層群衆宣揚佛教因果報應思想,生動形象,深受人們歡迎。宋以後的寶卷、話本、彈詞、諸宮調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導源于此。延傳至今的平民化宗派:淨土宗,雖然不像其它佛教宗派那樣有明顯的傳承系統,但其普遍而澎湃的影響力,令我們無法漠視。宋明以來,
“家家觀音,戶戶彌陀”的現象,足見淨土宗在民間的深厚基礎。十方信衆不但是寺院僧侶的衣食之源,更是佛教信仰得以連續不斷的基本因素,因而是中土佛教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佛教爲國人所認可,最大的因素可說是教會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兩千年來,即使人們對佛教滋生的弊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責難,但是對她的投身公益活動的優良傳統,還是贊賞有加的。佛教慈善事業,一般都得到了官方的認同支持,並在民間受到極大歡迎,其相應的組織也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社會保障機製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下層民衆大多並不了解佛教教義,也沒有興趣去理解那些玄奧的義理,他們更關注現實生活。至宋以後則淨士宗流行,禅、淨二宗均非以義理爲勝,只是法門簡便易行,這就擺脫了浩繁的經籍束縛,無疑方便了知識水平低下的民間大衆。佛陀、菩薩、彌勒在他們眼中並沒有多大區別,歸根到底都是可以使他們消災解禍,求福得平安的“神仙”。
下層民衆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不會把自己置于某個教團之內,也不會去嚴格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他們抱著一種簡單實用的心理,去供奉菩薩,去念“阿彌陀佛”,這些事簡單易行,不需要多少化費,但卻能夠滿足他們的祈求某種神秘力量保佑的心理。
當然更多的人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信仰,他們只是在處于危險的境地或是渴望幸運降臨的時候念幾聲“菩薩保佑”,而一旦回到日常生活,就又將“菩薩”忘得一千二淨了。在這裏,佛教只是爲他們提供了一種願望的表達方式。
農業立國是中國的傳統,民衆的流動性不大,不像商業社會中,商人長年四處奔走,流離的生活使他們大多數人有必需的信仰,以安頓心靈的孤苦,解決精神的寄托。與此相反,農民長期生活于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對先祖祭祀以及本地祠堂的供奉,足以讓其滿足心靈的慰籍。更重要的是下層民衆始終在艱苦的生活中掙紮著,他們考慮的是物質生活的來源,而不是精神層面的安頓。這種狀況決定了下層民衆不可能有僧侶那樣深厚的宗教情節,也不可能有士大夫那樣精湛的文化素養,所以他們無法體悟到佛教高深的義理。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更看重的是神靈的保佑。
四、小結
宗教的産生可以不在民間,但維持其生命使其傳承久遠的關鍵一定在世俗社會。世俗社會對其要産生向往,有所景仰,它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基礎。
士大夫也好,下層民衆也罷,無論是將個人存在的價值系于社會道德責任還是系于人的自然本性,最終要回答的都是人生的意義問題。大體說來,儒家思想把重點放在政治和倫理實踐層次,屬于社會性的實踐:而佛教思想卻把重點放在宗教解脫層次,屬于個人性的實踐。可以說世俗化的佛教思想在上體現著士大夫階層精神領域的人生理想,在下承負著下層民衆生活世界的社會擔待。
總之,任何一種文化、思想的形成,都必須根植于社會,根植于大多數民衆世界。只有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文化或思想,才能經久不衰,具有永恒持續的生命力,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宋代佛教相對于隋唐來說無疑是走向了衰落,但從文化調適角度看,卻可以說是一個全盤時期,因爲它獲得了民間土壤這塊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潘桂明: 《中國居士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486頁.
[2]己韻: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紀曉岚文集》第2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76頁.
[3]漆俠: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上,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第29頁.
[4]《夢梁錄》卷十叁.
[5]《蘇轼文集》卷六六.
[61湯一介: 《從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看中國文化發展的若幹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240頁.
[7]司馬光: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一五《戲呈堯夫》雲: “近來朝野客,無座不談禅。” 《四部叢刊》本.
[8]潘桂明: 《中國居士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524-525頁.
[9]《武林梵志》卷叁《城外南山分脈·理按禅寺》
[10]《西湖老人繁勝錄街市點燈》.
[11]《大宋僧史略》見《大正藏》卷四九.
《宋代佛教世俗化演進淺析(王尤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