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专门朝山进香。朝山是佛教徒至名山大寺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的朝礼行为。又有的修行者为了表示求道的虔诚,常以跪拜方式朝礼圣迹。相传古印度即有“巡礼”的习俗,所谓“巡礼”,就是指巡回礼拜佛、菩萨、祖师等之圣迹。在印度有巡礼八大灵塔的风气,在我国也有朝礼四大名山的习惯。如九华山地区信佛者由“香会”召集组织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朝山众人身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该活动大多在地藏王生日最盛,民众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达旦静坐“守塔”为荣。还有一些香客特地为亡故的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来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可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所谓“印信”,估计是与地藏菩萨有关的物事。有演奏佛乐艺人所结合的行会,如南宋临安有“法乐社”,“有数社,每社不下百(人)”。〔10〕
做佛事以图免灾也对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近闻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会。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成动丝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以图谋小利。会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这种结社明显具有娱乐性质。人们入会的目的并非完全为了念佛修道。
宋时的俗讲通过转读(咏经)、梵呗(歌赞)间杂以故事、譬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下层群众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生动形象,深受人们欢迎。宋以后的宝卷、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此。延传至今的平民化宗派:净土宗,虽然不像其它佛教宗派那样有明显的传承系统,但其普遍而澎湃的影响力,令我们无法漠视。宋明以来,
“家家观音,户户弥陀”的现象,足见净土宗在民间的深厚基础。十方信众不但是寺院僧侣的衣食之源,更是佛教信仰得以连续不断的基本因素,因而是中土佛教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佛教为国人所认可,最大的因素可说是教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两千年来,即使人们对佛教滋生的弊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责难,但是对她的投身公益活动的优良传统,还是赞赏有加的。佛教慈善事业,一般都得到了官方的认同支持,并在民间受到极大欢迎,其相应的组织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层民众大多并不了解佛教教义,也没有兴趣去理解那些玄奥的义理,他们更关注现实生活。至宋以后则净士宗流行,禅、净二宗均非以义理为胜,只是法门简便易行,这就摆脱了浩繁的经籍束缚,无疑方便了知识水平低下的民间大众。佛陀、菩萨、弥勒在他们眼中并没有多大区别,归根到底都是可以使他们消灾解祸,求福得平安的“神仙”。
下层民众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把自己置于某个教团之内,也不会去严格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他们抱着一种简单实用的心理,去供奉菩萨,去念“阿弥陀佛”,这些事简单易行,不需要多少化费,但却能够满足他们的祈求某种神秘力量保佑的心理。
当然更多的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信仰,他们只是在处于危险的境地或是渴望幸运降临的时候念几声“菩萨保佑”,而一旦回到日常生活,就又将“菩萨”忘得一千二净了。在这里,佛教只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愿望的表达方式。
农业立国是中国的传统,民众的流动性不大,不像商业社会中,商人长年四处奔走,流离的生活使他们大多数人有必需的信仰,以安顿心灵的孤苦,解决精神的寄托。与此相反,农民长期生活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对先祖祭祀以及本地祠堂的供奉,足以让其满足心灵的慰籍。更重要的是下层民众始终在艰苦的生活中挣扎着,他们考虑的是物质生活的来源,而不是精神层面的安顿。这种状况决定了下层民众不可能有僧侣那样深厚的宗教情节,也不可能有士大夫那样精湛的文化素养,所以他们无法体悟到佛教高深的义理。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更看重的是神灵的保佑。
四、小结
宗教的产生可以不在民间,但维持其生命使其传承久远的关键一定在世俗社会。世俗社会对其要产生向往,有所景仰,它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基础。
士大夫也好,下层民众也罢,无论是将个人存在的价值系于社会道德责任还是系于人的自然本性,最终要回答的都是人生的意义问题。大体说来,儒家思想把重点放在政治和伦理实践层次,属于社会性的实践:而佛教思想却把重点放在宗教解脱层次,属于个人性的实践。可以说世俗化的佛教思想在上体现着士大夫阶层精神领域的人生理想,在下承负着下层民众生活世界的社会担待。
总之,任何一种文化、思想的形成,都必须根植于社会,根植于大多数民众世界。只有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文化或思想,才能经久不衰,具有永恒持续的生命力,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宋代佛教相对于隋唐来说无疑是走向了衰落,但从文化调适角度看,却可以说是一个全盘时期,因为它获得了民间土壤这块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桂明: 《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86页.
[2]己韵: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 《纪晓岚文集》第2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3]漆侠: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4]《梦梁录》卷十三.
[5]《苏轼文集》卷六六.
[61汤一介: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240页.
[7]司马光: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一五《戏呈尧夫》云: “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 《四部丛刊》本.
[8]潘桂明: 《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24-525页.
[9]《武林梵志》卷三《城外南山分脉·理按禅寺》
[10]《西湖老人繁胜录街市点灯》.
[11]《大宋僧史略》见《大正藏》卷四九.
《宋代佛教世俗化演进浅析(王尤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