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論》叁卷,《金剛般若論》一卷,《四谛論》四卷,《佛性論》四卷,《寶行王正論》一卷,《正說道理論》一卷,《十八空論》一卷,《成就叁乘論》一卷,《意業論》一卷,《解拳論》一卷,《佛阿毗昙經》一卷,《遺教論》一卷,《修禅定法》一卷,《僧澀多律》一卷,《部異執論》一卷,《金七十論》叁卷,《外國語》七卷,《婆薮盤豆傳》一卷。
真谛不清楚年月的義疏有:《如實論疏》叁卷,《金光明疏》十叁卷,《部異執論疏》十卷,《四谛論疏》叁卷,《無上依經疏》四卷,《破我論疏》一卷,《佛性義》二卷,《禅定》一卷,《衆經通序》二卷。總起來說,真谛翻譯的有經,有論,有釋經論,有論釋。有的時候論偈單寫別行,如果與疏相區別則稱爲經本、論本。
而呂澂先生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則采用了《開元錄》的記載,認定真谛翻譯的書籍有四十九部,一百四十幾卷。並刊定現存書籍爲二十六部,八十七卷。呂澂考定的數目比湯用彤考定的少了一二百卷。
要之,真谛所翻譯的經論,《續高僧傳》卷一記載爲: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曆代叁寶記》記載爲:四十八部,二百叁十二卷;賴永海主編的《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曆史卷采用了《開元釋教錄》第七卷的記載:叁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這些差異主要是所采用的考據不同、認定標准差異造成的。
以上考察了真谛譯經的數目和所譯重要經論的名目。下面再從縱向的時間維度考察一下真谛的譯經內容與後來玄奘的譯經內容有哪些差異。這種差異,佛教界、學術界稱之爲“梁唐之異”。
二、梁唐之異
要想清楚地了解真谛,理解真谛,透徹地分析真谛的翻譯與後來玄奘的翻譯有哪些不同,以及爲什麼會産生這些差異,一個很好的辦法,是把真谛放在唯識學在中國的傳播史這條縱向坐標軸上,把他與前面之“古人”、後面之“來者”進行對照,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梁唐之異”,從而更好地認識真谛在唯識學傳播史上所發揮的承前啓後的“過渡”作用。
(一) 唯識宗在中國的傳播流派
從佛經翻譯的角度上看,把唯識宗教義傳播到中國來的,一共有叁個人:一,後魏時候的菩提流支;二、南北朝時候南朝梁代的真谛;叁、唐朝的玄奘。菩提流支和真谛這兩個人的翻譯,一般被稱爲“舊譯”,玄奘的翻譯則稱爲“新譯”。從思想流派上來講,唯識宗也有相應的叁個學派:南北朝菩提流支開創的地論師學派,真谛開創的攝論師學派以及唐代玄奘開創的法相宗。
首先來看早于真谛的菩提流支傳播唯識思想的情況:
菩提流支,生于北印度,當時正值釋迦牟尼滅度之後第十個世紀的中葉,他于北魏永平初年(508年)來到中土洛陽,當時已經是佛滅度之後第十個世紀的末葉了。按時間考證,菩提流支出應該是和世親同時的人。菩提流支學問淵博,“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咒術”,他以弘道爲懷來到中國: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叁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征遠莅蔥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
菩提流支來到洛陽以後,魏宣武帝下诏,封他爲“譯經之元匠”,把他安排在被贊歎爲“如此塔廟,閻浮所無”的永甯寺。宣武帝派遣了以佛陀扇多爲首的七百僧人跟隨他翻譯經論,重點翻譯《十地經論》。從此以後,地論師學派開始興起。光統、慧順、道慎、靈佑、慧藏、慧遠、智炬等人,都是地論學派的大師。當時的清信士李廓應宣武皇帝之命負責撰寫衆經目錄,他這樣記載了菩提流支的譯經成就和分工情況:
“叁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余年,凡所出經叁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是也。並沙門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筆受,具列唐貞觀內典錄。”
“叁藏法師流支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文筆受□本滿一間屋。”
菩提流支在華二十多年,翻譯出經論叁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他所翻譯的世親著作,有《十地經論》、《彌勒經論》、《勝思惟問經論》、《文殊問經論》、《寶積經論》、《法華經論》、《金剛經論》、《淨土論》等。
曆史上有兩位“流支”。除了菩提流支之外,當時還有一位般若流支。般若流支是南天竺人,在邺城翻譯經論。由于兩個“流支”都從事佛經翻譯,而且很多經錄的記載都比較輕略,沒有標明“菩提”、“般若”,只是標明“流支”二字,所以,後人對很多經典都無從知道到底是菩提流支所譯,還是般若流支所譯。關于這一點,《續高僧傳》記載如下:
“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羅奈城婆羅門,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年至興和末,于業城譯正法、念聖、善住、回诤、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沙門昙林、僧昉等筆受。當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衆經傳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雲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譯目相涉,難得祥定。”
菩提流支所開創的地論師學派,倡導 “叁空”學說,即“人法我空”、“因緣法體空”和“真如佛性空”。這個學說把第八識阿賴耶識作爲第一義谛,重視常住不變的自性清淨心,即真如。真如由于受到無始時以來染汙習氣的熏習,而隨順緣起産生一切法,第八識就是顯現和産生一切法的總源頭。所以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沒有永遠不可以成佛的衆生。這就是菩提流支以第八識作爲真如、把八識當作本原的學說。
地論師內部存在著南道派和北道派的分歧。南道派保持了純粹的傳統,認爲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法性、法界、真如。阿賴耶識含藏佛法,是衆生成佛,進入涅槃境界的根據,同時也是“虛妄法所依處”,是虛妄心乃至虛妄現象的本原。阿賴耶識是一切法即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産生的總根源。 而北道派受《攝論》的影響,把阿賴耶識分爲真、妄兩部分:阿摩羅識爲真,阿賴耶識爲妄,兩部分和合成爲第八識。阿摩羅識也就是攝論師所提出的第九識。
南北地論師在緣起法的本原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南道地論師認爲阿賴耶識的本性就是真如佛性,是一切法的依持和來源。北道地論師既以阿賴耶識爲一切法的依持,認爲阿賴耶識生一切法,又認爲阿賴耶識雖和如來藏無別,但並不具足一切功德,佛性是成佛以後才取得的。這表現了兩派在本體論思想上的差異。
總起來說,在緣起理論方面,南道地論師以真如爲依持,北道地論師以阿賴耶識爲依持。攝論師也以阿賴耶識爲依持,同時又以第九識阿摩羅識爲一切法的本原。第九識實際上是第八識的清淨性部分的異名。攝論師側重于從 “本覺”上建立成佛的理論依據。後來,北道地論師與攝論學派合而爲一。到了法相唯識宗興起以後,北道地論師趨于衰微,南道地論師的思想則最終融入了華嚴宗。
其次,晚于真谛的玄奘傳播唯識思想的大致情況:
玄奘,公元600——664年,本名袆,俗姓陳,河南洛州缑氏人(今河南省偃師縣南部)。他的曾祖是北齊國子監博士,父親陳慧“早通經術”,作過“江陵令”,後來“解纓而返”,潛心研究儒學。玄奘由于家境困難,小的時候就跟隨他的兄長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他十一歲“誦維摩、法華”,十五歲出家,“專門受業”。當時唯識宗在洛陽非常流行,“時東都慧日,盛弘法席,涅槃攝論,輪馳相系”。但是,地論師和攝論師的說法很不一致,玄奘很想得到總結叁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來解決這些矛盾,所以,他冒著生命危險去印度求法:
“若不輕生殉命誓往華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義真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則先賢高勝,豈決疑于彌勒。”
《大唐叁藏聖教序》中說: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叁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凝心內境,悲正法之淩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僞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到天竺以後,玄奘在那爛陀寺跟隨無著、世親的傳人戒賢學習了瑜伽之學,在勝軍那裏學習了唯識之學。勝軍是當時印度十大論師中最爲優秀的一位,玄奘得到了他的親自傳授。這些唯識之學在當時的西域並沒有其他傳人,傳播這種學問的實際上只有玄奘一個人。玄奘所禀承的學問,已經經過了十大論師的精細研究。可以說,他是唯識宗的集大成者。玄奘所翻譯的經論“總有七十叁部,一千叁百叁十卷” ,著述主要有《會宗論》叁千頌,《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這兩部論是用梵文寫成的,沒有翻譯成漢文,所以也沒有流行。此外,還應唐太宗的要求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叁類境》、《贊彌勒四禮文》、《五種不翻》(見周敦頤《翻譯名義集序》)。至于《八識規矩頌》,遊俠在《中國佛教》第二輯“中國佛教人物”部分中認爲,它不是玄奘所寫的。玄奘所創立的法相唯識宗,批判了地論師和攝論師的思想,把阿賴耶識定位爲本原識。
最後考察處在流支、玄奘之間的真谛:
對于真谛的痛苦遭遇和他所取得的翻譯成就,上面已經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真谛所傳播的思想,以無著所寫的《攝大乘論》爲主。在真谛翻譯《攝大乘論》叁十多年之前,佛陀扇多也曾經翻譯了這部論書。但是,《攝大乘論》的流行是從真谛翻譯之後才開始的,可以說攝論師學派的形成是發源于真谛的。不過,在真谛的時代,攝論的研究並沒有形成熱潮。依據是,在真谛所翻譯的著作中沒有提到十大論師蜂起的事情。根據這一點,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認爲,十大論師有可能是在真谛以後興起的。
除了翻譯無著的《攝大乘論》,真谛還翻譯了世親的《攝大乘釋論》。此後,慧曠、法常、智俨、道嶽、慧休各位大師都傳承、講述這一學派,到了玄奘開創的法相宗盛行起來以後,攝…
《真谛的譯經事業(肖太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