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谛的译经事业(肖太国)▪P2

  ..续本文上一页藏论》三卷,《金刚般若论》一卷,《四谛论》四卷,《佛性论》四卷,《宝行王正论》一卷,《正说道理论》一卷,《十八空论》一卷,《成就三乘论》一卷,《意业论》一卷,《解拳论》一卷,《佛阿毗昙经》一卷,《遗教论》一卷,《修禅定法》一卷,《僧涩多律》一卷,《部异执论》一卷,《金七十论》三卷,《外国语》七卷,《婆薮盘豆传》一卷。

  真谛不清楚年月的义疏有:《如实论疏》三卷,《金光明疏》十三卷,《部异执论疏》十卷,《四谛论疏》三卷,《无上依经疏》四卷,《破我论疏》一卷,《佛性义》二卷,《禅定》一卷,《众经通序》二卷。总起来说,真谛翻译的有经,有论,有释经论,有论释。有的时候论偈单写别行,如果与疏相区别则称为经本、论本。

  而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则采用了《开元录》的记载,认定真谛翻译的书籍有四十九部,一百四十几卷。并刊定现存书籍为二十六部,八十七卷。吕澂考定的数目比汤用彤考定的少了一二百卷。

  要之,真谛所翻译的经论,《续高僧传》卷一记载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历代三宝记》记载为: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赖永海主编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采用了《开元释教录》第七卷的记载: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这些差异主要是所采用的考据不同、认定标准差异造成的。

  以上考察了真谛译经的数目和所译重要经论的名目。下面再从纵向的时间维度考察一下真谛的译经内容与后来玄奘的译经内容有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佛教界、学术界称之为“梁唐之异”。

  二、梁唐之异

  要想清楚地了解真谛,理解真谛,透彻地分析真谛的翻译与后来玄奘的翻译有哪些不同,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把真谛放在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史这条纵向坐标轴上,把他与前面之“古人”、后面之“来者”进行对照,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梁唐之异”,从而更好地认识真谛在唯识学传播史上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一) 唯识宗在中国的传播流派

  从佛经翻译的角度上看,把唯识宗教义传播到中国来的,一共有三个人:一,后魏时候的菩提流支;二、南北朝时候南朝梁代的真谛;三、唐朝的玄奘。菩提流支和真谛这两个人的翻译,一般被称为“旧译”,玄奘的翻译则称为“新译”。从思想流派上来讲,唯识宗也有相应的三个学派:南北朝菩提流支开创的地论师学派,真谛开创的摄论师学派以及唐代玄奘开创的法相宗。

  首先来看早于真谛的菩提流支传播唯识思想的情况:

  菩提流支,生于北印度,当时正值释迦牟尼灭度之后第十个世纪的中叶,他于北魏永平初年(508年)来到中土洛阳,当时已经是佛灭度之后第十个世纪的末叶了。按时间考证,菩提流支出应该是和世亲同时的人。菩提流支学问渊博,“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咒术”,他以弘道为怀来到中国: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

  菩提流支来到洛阳以后,魏宣武帝下诏,封他为“译经之元匠”,把他安排在被赞叹为“如此塔庙,阎浮所无”的永宁寺。宣武帝派遣了以佛陀扇多为首的七百僧人跟随他翻译经论,重点翻译《十地经论》。从此以后,地论师学派开始兴起。光统、慧顺、道慎、灵佑、慧藏、慧远、智炬等人,都是地论学派的大师。当时的清信士李廓应宣武皇帝之命负责撰写众经目录,他这样记载了菩提流支的译经成就和分工情况: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余年,凡所出经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并沙门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笔受,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甲,所翻新文笔受□本满一间屋。”

  菩提流支在华二十多年,翻译出经论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他所翻译的世亲着作,有《十地经论》、《弥勒经论》、《胜思惟问经论》、《文殊问经论》、《宝积经论》、《法华经论》、《金刚经论》、《净土论》等。

  历史上有两位“流支”。除了菩提流支之外,当时还有一位般若流支。般若流支是南天竺人,在邺城翻译经论。由于两个“流支”都从事佛经翻译,而且很多经录的记载都比较轻略,没有标明“菩提”、“般若”,只是标明“流支”二字,所以,后人对很多经典都无从知道到底是菩提流支所译,还是般若流支所译。关于这一点,《续高僧传》记载如下:

  “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罗奈城婆罗门,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年至兴和末,于业城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众经传写率多轻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祥定。”

  菩提流支所开创的地论师学派,倡导 “三空”学说,即“人法我空”、“因缘法体空”和“真如佛性空”。这个学说把第八识阿赖耶识作为第一义谛,重视常住不变的自性清净心,即真如。真如由于受到无始时以来染污习气的熏习,而随顺缘起产生一切法,第八识就是显现和产生一切法的总源头。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没有永远不可以成佛的众生。这就是菩提流支以第八识作为真如、把八识当作本原的学说。

  地论师内部存在着南道派和北道派的分歧。南道派保持了纯粹的传统,认为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法性、法界、真如。阿赖耶识含藏佛法,是众生成佛,进入涅槃境界的根据,同时也是“虚妄法所依处”,是虚妄心乃至虚妄现象的本原。阿赖耶识是一切法即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产生的总根源。 而北道派受《摄论》的影响,把阿赖耶识分为真、妄两部分:阿摩罗识为真,阿赖耶识为妄,两部分和合成为第八识。阿摩罗识也就是摄论师所提出的第九识。

  南北地论师在缘起法的本原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南道地论师认为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真如佛性,是一切法的依持和来源。北道地论师既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依持,认为阿赖耶识生一切法,又认为阿赖耶识虽和如来藏无别,但并不具足一切功德,佛性是成佛以后才取得的。这表现了两派在本体论思想上的差异。

  总起来说,在缘起理论方面,南道地论师以真如为依持,北道地论师以阿赖耶识为依持。摄论师也以阿赖耶识为依持,同时又以第九识阿摩罗识为一切法的本原。第九识实际上是第八识的清净性部分的异名。摄论师侧重于从 “本觉”上建立成佛的理论依据。后来,北道地论师与摄论学派合而为一。到了法相唯识宗兴起以后,北道地论师趋于衰微,南道地论师的思想则最终融入了华严宗。

  其次,晚于真谛的玄奘传播唯识思想的大致情况:

  玄奘,公元600——664年,本名袆,俗姓陈,河南洛州缑氏人(今河南省偃师县南部)。他的曾祖是北齐国子监博士,父亲陈慧“早通经术”,作过“江陵令”,后来“解缨而返”,潜心研究儒学。玄奘由于家境困难,小的时候就跟随他的兄长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他十一岁“诵维摩、法华”,十五岁出家,“专门受业”。当时唯识宗在洛阳非常流行,“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涅槃摄论,轮驰相系”。但是,地论师和摄论师的说法很不一致,玄奘很想得到总结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这些矛盾,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印度求法:

  “若不轻生殉命誓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则先贤高胜,岂决疑于弥勒。”

  《大唐三藏圣教序》中说: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凝心内境,悲正法之凌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到天竺以后,玄奘在那烂陀寺跟随无着、世亲的传人戒贤学习了瑜伽之学,在胜军那里学习了唯识之学。胜军是当时印度十大论师中最为优秀的一位,玄奘得到了他的亲自传授。这些唯识之学在当时的西域并没有其他传人,传播这种学问的实际上只有玄奘一个人。玄奘所禀承的学问,已经经过了十大论师的精细研究。可以说,他是唯识宗的集大成者。玄奘所翻译的经论“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着述主要有《会宗论》三千颂,《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这两部论是用梵文写成的,没有翻译成汉文,所以也没有流行。此外,还应唐太宗的要求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三类境》、《赞弥勒四礼文》、《五种不翻》(见周敦颐《翻译名义集序》)。至于《八识规矩颂》,游侠在《中国佛教》第二辑“中国佛教人物”部分中认为,它不是玄奘所写的。玄奘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批判了地论师和摄论师的思想,把阿赖耶识定位为本原识。

  最后考察处在流支、玄奘之间的真谛:

  对于真谛的痛苦遭遇和他所取得的翻译成就,上面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真谛所传播的思想,以无着所写的《摄大乘论》为主。在真谛翻译《摄大乘论》三十多年之前,佛陀扇多也曾经翻译了这部论书。但是,《摄大乘论》的流行是从真谛翻译之后才开始的,可以说摄论师学派的形成是发源于真谛的。不过,在真谛的时代,摄论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热潮。依据是,在真谛所翻译的着作中没有提到十大论师蜂起的事情。根据这一点,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认为,十大论师有可能是在真谛以后兴起的。

  除了翻译无着的《摄大乘论》,真谛还翻译了世亲的《摄大乘释论》。此后,慧旷、法常、智俨、道岳、慧休各位大师都传承、讲述这一学派,到了玄奘开创的法相宗盛行起来以后,摄…

《真谛的译经事业(肖太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