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論述中,似乎佛陀即是孔子,佛教即是儒教,其實不然。守培的這種解讀,和其所處的時代相關,有其內在的訴求。
同印光法師一樣,二人生逢多事之秋,外強入侵,橫行無忌、政府腐敗、民生艱難。同時,綿延兩千多年的儒學,在新文化運動以及西學思潮的雙重夾擊之下,雖未曾完全中斷,卻也是傷痕累累,命若懸絲。佛教雖不乏時時有人記起,有人提倡,但是,蜂擁而至的西學思潮,對佛教的沖擊不容小觑。無論是儒學還是佛教,生存已然舉步維艱,爲了求得自身的發展,佛教向儒學靠攏,與儒學結盟則是當然之選。因此,佛教界的有識之士如守培,在儒釋融通旗幟下,忽視儒學的局限與不足,拔高儒學的層次與地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同時,民族危難與國家去從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佛教與儒學的合流,唇亡則齒寒,二者惟有精誠合作,才能凸顯出自身的優勢,鞏固自身的地盤,從而,才能在與西學的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樣的時代氛圍,對守培與印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他們的學說中,也有相應的體現。印光法師推崇孟子的性善論、守培法師的佛孔心心相印論就是例證。只是這種影響,于印光而言稍淺一些,因此,印光對佛教也更自信一些;對守培的影響則更深一層,守培的末法思想也更甚幾分。守培比印光小,1940年印光入滅,這之後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産生的影響面更廣、滲透力更強,到1955年也就是守培圓寂的時候,以馬克思主義爲代表的西方文化已經徹底取代儒家文化而成爲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了。彼長則此消,西方文化在中國社會的生長蔓延,必然會對氣息奄奄的傳統文化造成進一步的威脅,而傳統文化自身又無力抵抗,鍾情于傳統文化的舊知識分子,也只能溯流而上,在古聖先賢的大同世界中尋求寄托與安慰。于此,我們也就能夠明白,共處同一社會的守培與印光,對聖人之道與聖人之心的問題,其見解自然同中有異了。只不過,守培的願望與努力終究是徒勞的,社會的前進有其自身的規則,是不以人的意志而逆轉的。
至于憨山大師,晚明時期,佛教曾有過短暫的興盛,而且,呈現出佛教主流化的傾向。這固然與陽明心學的興起及其與禅學的淵源有關,也在于晚明時期殘酷的社會現實,使得人們無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紛紛逃禅、悅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憨山確立佛教在叁教中的究竟地位,自然和社會思潮對佛教的需求有關。同時,它也表明,晚明佛教界開始自覺擯棄傳統佛教在叁教關系論上以佛附儒以獲得儒家認可爲心理導向的思維模式,而是以積極主動的姿勢、以主體性姿態挈入傳統文化之中”[47]。
綜上所述,守培的儒釋融通思想,與憨山、印光儒釋融通思想在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雖然同中有異,這和時代以及各自的個性是分不開的。守培在前人學說的基礎之上,既有繼承亦有發展,守培的人性論頗得人性的精髓,善惡觀見解新穎、內涵深厚;聖人之心與聖人之道是其苦心孤詣之作,用力不可謂不深、用心不可謂不切,雖不乏超拔孔子及儒學之意,但畢竟,瑕不掩瑜,其中所闡發的思想、所傳達的情感,值得肯定,亦值得重視。
參考書目:
[1]、[35]、[36]、[38]、[39]、[40]、[42]、[43]憨山大師《憨山老人夢遊集》。
[2]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3]、[4]、[5]、[6]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下編之《性論》[M].新加坡. 南洋佛學書局,1984:421-433。
[7]、[8]、[9]、[10]、[19]、[20]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中編之《建國之小補》[M].新加坡. 南洋佛學書局,1984:841-859。
[11]、[12]夏金華《明末封建士大夫逃禅原因初探》[J].學術月刊,1998(2)。
[13]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下編之《孟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不同說》[M].新加坡. 南洋佛學書局,1984:513-519。
[14]、[15]、[17]夏金華《佛學思潮》[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107。
[16]守培法師《楞嚴經妙心疏》[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84:102。
[18]夏清瑕《從憨山和王陽明的〈大學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內在深度》[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6)。
[21]王陽明《傳習錄》[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2]、[44]、[45]、[46]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23]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下編之《悼念守培上人》[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84。
[24]、[25]、[26]、[27]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下編之《非佛教不解孔教、佛孔同說法空論》[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84:394-403。
[28]、[29]、[30]、[33]、[34]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中編之《大學釋釋》[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84:741-859。
[31]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下編之《非佛教不解孔教、佛孔同說法空論》[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84:394-403。
[32]守培法師《守培全集》下編之《如來與孔子心心相印》[M].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84:813-821。
[41]、[47]夏清瑕《憨山德清的叁教一源論》[J].佛學研究. 2002。
《守培法師的儒釋融通思想(駱海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