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傳播
慧日
禅宗是在中國流傳久遠並且産生深遠影響的佛教派別。中國禅宗自菩提達摩來中土傳法之後,禅宗自初祖菩提達磨,經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後,分爲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此中,北宗禅主張漸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張頓悟,在中唐以後漸興,成爲禅宗主流,南宗的禅法到六祖慧能之後,分別衍生出了“五家七宗”,即臨濟宗、曹洞宗、沩仰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爲七宗。出現了禅宗各派並弘的繁盛局面,禅宗的發展進入了興盛期。
在六祖慧能門下,最早分出了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系。南嶽懷讓一系出現有沩仰宗、臨濟宗兩家。其中,南嶽懷讓的門下馬祖道一(707-786)活躍于江西;其弟子百丈懷海(720-814)製定“百丈清規”,奠立禅院的基礎;百丈的弟子沩山靈佑(771-853)與仰山慧寂(804-890)成立沩仰宗。而百丈的另一弟子黃檗希運(?-850),傳法予臨濟義玄(?-867),義玄創立以大機大用爲禅風的臨濟宗。
青原行思的系統,有石頭希遷(700-790)、藥山惟俨(751-834)、雲岩昙晟(782-841)等人相承。雲岩之後的洞山良價(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0),創立以兀坐及五位爲禅風的曹洞宗。石頭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經龍潭崇信、德山宣鑒、雪峰義存,傳至雲門文偃(864-949),而創立雲門宗。又,雪峰義存之後,經玄沙師備、羅漢桂琛,而有法眼文益(885-958)創立法眼宗。
在宋代,此五家之中以臨濟宗最爲繁盛。臨濟義玄之後,經興化存獎、南院(寶應)慧颙、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昭,傳至石霜楚圓。楚圓門下有楊岐方會(992-1049)與黃龍慧南(1002-1069)分別創立楊岐、黃龍兩派。
禅宗各家宗派的門風各有特色,接引學人的手法各自不同,傳承自成完備的體系。唐宋時期尤以臨濟宗和曹洞宗爲盛,有“臨(臨濟)天下,洞(曹洞)一隅”之說。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時代相繼斷絕衰微,臨濟、曹洞與雲門叁宗則延續至今。尤以臨濟宗的楊岐派門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後幾乎囊括了臨濟宗之全部道場,至今後嗣仍燦若繁星,成爲中國漢地佛教的主流。本文現對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發展作簡要介紹。
一、沩仰宗
沩仰宗是中國禅宗“五家”之一。創始人爲唐代沩山靈祐禅師(771-853)和仰山慧寂禅師(814-890)師徒兩人。因靈祐住湖南沩山(今湖南甯鄉縣西),慧寂住江西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南),故稱他們創立的宗派爲沩仰宗。
靈祐禅師是福州人,俗姓趙,十五歲出家,二十叁歲遊江西,參禮百丈懷海禅師,因百丈“爐中有火否”的問對,而豁然有悟。悟道之後,被百丈禅師選拔爲沩山住持。靈祐禅師到沩山之後,披荊斬棘,營宇立像,開法傳禅,一時禅風大盛。
在親近靈祐的弟子中,以仰山慧寂禅師成就最高。慧寂禅師是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十五歲出家,家人不許。後二載,師斷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正法,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父母乃許。遂依南華寺通禅師落發,未受具足戒即遊方。初參耽源,已悟玄旨。後參沩山,遂升堂奧。
當慧寂禅師參禮靈祐禅師時,沩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曰:“主在什麼處?”師從西過東立,沩知是異人,便垂開示。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沩曰:“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慧寂禅師于言下頓悟。自此執侍前後,盤桓十五載,不久往江陵受具足戒,住夏探究律藏。
沩仰宗的家風審細密切,師資唱和,事理並行。體用語似爭而默契。沩仰宗接引學人時,經常以各種圓相來作暗示,以使學人深解其意。《人天眼目》說:“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知是火,隔牆見角知是牛。”
其修行理論認爲萬物有情,皆具佛性。對于沩仰宗接引學人的方法,《五家宗旨纂要》說:“沩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體用雙彰,無舌人爲宗,圓相明之。”這說明,沩仰宗教化學徒時,所采用的是溫和的暗示或勸誡手法,使弟子在輕松的氣氛中達到明了心智的目的。
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興起最早,衰亡也最早。傳承六代以下,史籍不載,湮沒無聞。其法脈延續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臨濟宗
臨濟宗是禅宗“五家”中繼沩仰宗之後而成立的一個宗派,由于此宗的開創者義玄禅師,在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臨濟院,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爲臨濟宗。
臨濟義玄禅師是曹州(今山東荷澤)南華人,俗姓邢,幼懷出家之志,出家受戒之後,深慕禅宗。曾先後參禮睦州陳尊宿,大愚禅師和黃檗希運禅師,深得禅法精髓。義玄禅師後住臨濟院,學徒雲集。義玄常以棒喝接引學人,他說:“有時一喝如金剛寶王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
在接引學人方法上,臨濟宗經常以“四賓主”、“四料簡”、“叁玄叁要”和“四照用”作爲本宗經常使用的傳教方法,單刀直入,機鋒峻烈,卷舒縱擒,活潑自在。其宗風如鐵錘擊石,現火光閃閃之機用,似五雷轟頂,震裂心膽,猶若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語言,行棒行喝,呵佛罵祖,剿絕情識,猛烈痛快,照用並行。使學者忽然省悟,爲其獨具之特色。自古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稱。據《五家宗旨纂要》說:“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窘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爲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五祖法演禅師說:“五逆五雷之喝”,即指一喝之下,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爲五雷所裂。其禅法之竣烈可知。在接引學人方法上,凡有僧問,即喝破,或擒住,拓開等。其接化之熱烈辛辣,五家中罕見其比。如《歸心錄》說: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
總起來說,臨濟宗接人的方法,單刀直入,機鋒竣烈,對學人剿情絕見,使其省悟。此宗流傳最廣,是同它所具備的這些特點分不開的。
在禅宗所有宗派中,臨濟宗可謂枝繁葉茂,到北宋時期,又分出黃龍、楊歧二派,其法脈延續直至當代仍不絕如縷。
叁、曹洞宗
曹洞宗是中國禅宗“五家”之一,因本宗的創始人良價(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後在江西高安縣洞山、吉水縣曹山弘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爲曹洞宗。
良價禅師是浙江紹興人。幼年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扪面,問師說:“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泄山禮勝默禅師披剃。二十一歲受具足戒于嵩山後,即遊方參學。曾先後參禮南泉普願、雲岩禅師,因過水睹影而開悟。
良價禅師悟道後,曾廣爲接引弟子,在其門下最有名的弟子是曹山本寂禅師。本寂禅師是福建莆田人,俗姓黃,少業儒學,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不久即參禮洞山良價禅師。得到洞山良價禅師秘授宗旨,師拜受而辭。後參禮曹溪慧能六祖塔。後還止江西吉水,大衆請開法,因追念六祖塔。後還止于江西吉水,大衆請開法。因追念六祖遺風,便把所住吉水改名爲曹山,後又居荷玉山。二處法席,學者雲集。
曹洞宗門風不象臨濟宗那樣峻烈,而似精耕細作的老農,溫和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其門庭設施爲五位之說,分爲偏正五位和功勳五位,各以君臣、父子關系說之。每一對都以互相配合而構成五種形式,其中以偏正五位爲基礎,辨明體用,掃蕩情塵,使其物我雙忘,人法俱泯。對于曹洞宗,《五家參詳要路門》說爲“究心地”,即丁甯綿密。《十規論》說“敲唱爲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極其親切之手段,宗風可稱綿密。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市民”之說,意思是說,曹洞宗接化學人,似是精耕細作田土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這也是曹洞宗接化學人的一種特色。
在禅宗五家之中,其門庭雖不及臨濟宗之繁盛,但法脈綿延不斷,直至當今仍不絕如縷。
四、雲門宗
雲門宗是中國禅宗“五家”之一,屬青原行思一系。由于此宗的創始者文偃禅師(864-949)在韶州雲門山(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禅院(今名大覺禅寺),舉揚一家宗風,後世稱之爲雲門宗。
據《五燈會元》卷十五記載:韶州雲門山光泰禅院文偃禅師,嘉興人,俗姓張。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盡心探究律部經典。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于睦州和尚門下開悟。在睦州和尚的指引下,文偃又往參雪峰禅師,雪峰見文偃是可造之法器,遂秘授宗印。
文偃後來廣參多學,曾曆訪洞岩、疏山、曹山、天童、歸宗、灌溪等處,最後往曹溪禮拜六祖塔,後到靈樹如敏禅師處參禮。如敏器重,請爲首座。後繼承如敏法席,晚年移居雲門光泰禅院。恢宏法化。有《雲門匡真禅師廣錄》叁卷,法嗣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等六十一人。
雲門宗旨有“雲門叁句”(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流)、“一字關”及“顧、鑒、咦”叁字旨。文偃禅師重視一切現成、“即事而真”的石頭希遷思想。其中,顧、鑒、咦叁字是雲門核心宗旨,必須親切參究才能體會。
雲門宗“一字關”等施設接引學人,孤危聳峻,簡潔明快,只言片語,無盡鋒芒,隨機拈示。常出人意料,無從理解。《五家參詳要路門》評價雲門爲“擇言句”。法演禅師評雲門下之事爲“紅旗閃爍”。…
《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與傳播(慧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