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P4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心,也是見實者約真如無差別說。二 [P296] 、如來藏──淨界,就是聞熏習與解性和合;這也是「阿黎耶識界」。所以,如別立「解性黎耶」,就不應別立看作本覺的阿摩羅識。立第九識,就不應立阿黎耶識有解性。說黎耶有「解性」,又立第九阿摩羅識,不免重複!

  

  

  

  五 心界通二分說

  真谛的阿摩羅識說,從究竟佛地的淨識,而說到衆生的心性清淨,與如來藏說同一意趣。對同一「界」字,而作雜染識種,清淨心界二說,把二說統一于阿賴耶識,是真谛學的獨到立場!這應該是『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深義。于同一依他起性,而作染淨兩方的說明,『攝論』是引述『阿毗達磨大乘經』,而普遍應用的。主要的教證,如說: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佛世尊說:法有叁種:一染汙分,二清淨分,叁染汙清淨分。依何義故說此叁分?于依他性中,分別性爲染汙分,真實性爲清淨分,依他起爲染汙清淨分」。 [P297] 「譬如于金藏(礦,也就是界)土中,見有叁法:一地界,二金,叁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顯現,金實有不顯現。此土若以火燒煉,土則不現,金相自現,……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識未爲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虛妄分別性顯現。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成就真實性顯現。是故虛妄分別性識,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加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金土藏的譬喻,說明了礦物的實質是地界(地極微,就是堅性的物質因素)。土一樣的礦物,是地界所成的現實形態。如加以冶煉,就不再像泥土,而現爲純金了。這如一切法──依他起性,依他起的根本,是阿賴耶識界(這是唯心論的立場),如地界一樣。現在,無始以來,就現爲生死雜染的分別性。如以般若熏修,賴耶識界,不再是妄染,而是清淨圓成實性了。地界有二分,依他起性識,也一樣的有二分。這樣的叁性說,是攝論宗的立場,與奘傳唯識學的叁性說不同。說到通二分,從顯現的事實來說,是不能說同時有二分的。或可推論爲,含有二種成分。這是不妨如此說,而並非『阿毗達磨大乘經』與『攝論』的本意。 [P298] 『攝論』解說叁性時,曾說: 依他性有幾種:若略說有二種:一系屬熏習種子,二系屬淨不淨品不成就」。

  

  「依他種子熏習而生起」,所以叫做依他起,這是一般的意義;也就是奘傳唯識學的依他起說。「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所以叫依他起,就是『阿毗達磨大乘經』依他有二分的見解。「不成就」,是說他沒有一成不變性,所以可隨緣而如此如彼的。這二項解說,並不矛盾。無論是雜染的,清淨的,都是從因緣而生起的(第一說)。都是沒有一成不變的定性,所以不是性自成就(第二說)。沒有定性,所以從緣起;從緣起的,當然自性不成就。這與中觀者的緣起無自性;由于無自性,所以從緣起的意義一樣。從依他起──識的有二分,說無始時來的識界有二分,是毫無不合的。「界」的通二分,不妨看作雜染識界,清淨心界的同時存在;清淨心界,就是解性──阿摩羅識。但從「雜染清淨性不成」來說,這是「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不可以定說爲是染是淨的。如地界是地極 [P299] 微,可土可金而不定是土是金,那末心界也隨緣而可染可淨,而不就是染是淨的。此「心界」,甯可看作緣起無性的中容性。然而,他是順于清淨性,而又一向是雜染性的。從心說,這是心無心相,而畢竟清淨的。如『般若經』說:「是心非心,本性淨故」;淨是空寂的同義詞。從空性說,這是性本空寂而心相宛然的。心空不二的無差別性,是沒有一切相可說的。無始以來,就爲客塵所覆染,形成雜染識種──阿賴耶識界;如虛空本淨,而一向爲雲霧所蒙昧一樣。但盡管隨染而成生死,雜染,分別性,而平等不二的心界,還是那樣的畢竟空寂(或對染而稱爲清淨)。這就是四清淨法中的「自性清淨」。如有聞熏習,般若熏修,隨淨緣而成涅槃,清淨,真實性。平等心界,還是那樣的平等空寂,但已離染,這就是四清淨中的「離垢清淨」,是「淨無漏界」,是阿摩羅識。但這決不說佛果一切功德,什麼都早已成就,而只是隨順這平等心性的是善、是淨,能轉雜染而成爲無邊功德所莊嚴的法界。那順于法性的法界等流的正聞熏習,以及定慧等清淨功德,就是四清淨中的「生此境清淨」,「得此道清淨」。雖在平等法界的體 [P300] 證中,一切無二無別,然在凡位而點出如來藏性,或點出解性,阿摩羅識,都只能約「自性清淨」說。如梁『攝論』說:

  

  「一此法本來自性清淨,謂如如、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釋曰:由是法自性本來清淨,此清淨名如如,于一切衆生平等有,以是通相故。由此法是有故,說一切法名如來藏」。

  

  在佛法中,爲了「攝計我外道」,「畏無我」的衆生,說有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其實,是約空、如、法界說。如把這看作覺體的本來成就,不但非奘傳唯識學所能認可,也非真谛攝論宗意所認可的。所以,真谛的阿摩羅識,『九識章』率直的解說爲「本覺」,不但與真谛如智無差別性(現證聖者所得的)不合。就是說爲「自性清淨心」,也與本覺義不合。『九識章』的解說,只是『起信論』師的見地,與真谛攝論宗義無關。 [P301]

  

《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