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如來藏之研究
一 序說
如來藏教義,在中國佛教界,是最熟悉的一種教說,特別是中國盛行的『楞嚴經』與『起信論』,可說完全是這一思想的代表經論。中國佛教徒,一說到如來藏,便想到一切衆生有佛性,可以成佛,如來藏成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可以說,離開如來藏,即不能顯示佛法的深廣圓妙。這一點,中國佛教可說繼承了印度後期佛教的此一特色。太虛大師說,如來藏、佛性,爲大乘不共小乘的特質。佛法中通常所講到的業、輪回、性空、緣起,都還是小乘中所共有的,唯有如來藏這一教說,爲小乘所沒有的大乘特義。後期的真常大乘,特別著重發揮此義。
中國大乘各宗,對如來藏特別重視,如天臺、賢首、禅宗。依天臺智者大師 [P302] 說,如來藏即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是約俗谛的妙有說。後來,如來藏解說爲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叁者,以配合天臺學的叁谛。空如來藏即是真谛,不空如來藏即是俗谛,空不空如來藏即是中谛。天臺雖爲弘揚龍樹的中觀學,但已融攝了發揚了如來藏的教說。禅宗在弘揚如來藏的各宗中,可說它將如來藏思想發揮到最高的頂點,也更與如來藏相契應。後代的禅師們,雖然竭力倡道祖師禅,但在初期的禅宗,卻是宗本如來禅的。就初期禅宗傳授心印的『楞伽經』說,魏譯楞伽即將(宋譯的)如來禅譯作如來藏禅,以體悟如來藏爲修證的法門。如『信心銘』說:「恒沙功德,盡在心源」,也無非是如來藏說,可說在禅宗已充分地表達出來了。賢首宗的賢首國師,對如來藏教義也曾努力加以發揮,他給『楞伽經』、『起信論』作過玄義與注疏。賢首宗判五教,也可以分作叁類:小教及始教一分有教是法相宗,始教一分空教是破相宗,終頓圓叁教是法性宗,都是以如來藏心具德爲根本的。終教,如『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說。賢首宗的頓教,即是禅宗。從後代(圓)教(頓)禅一致的思想上,不難看出後叁教 [P303] 同以如來藏說爲本的。
自民國以來,講唯識的「南歐北韓」──南方的歐陽竟無,北方的韓清淨,均不以如來藏說爲中心。唯識學與臺、賢、禅宗的如來藏說,多少不調和,不相契應;而中觀的緣起性空,亦與專重如來藏思想的有距離。所以在傳統的中國佛教(指天臺、賢首)向以如來藏爲中心的這一體系中,對唯識與中觀不無誤會。其實,在中觀與唯識中,也都說到如來藏,不過彼此所持的立場與解說不同,爲中國一般學者所未能通達罷了。現在修學佛法,不能一味以中國的爲是,因爲佛法是從印度來的,佛法的根本是在印度,應該從印度佛教去作更深切的了解。但中國佛教,對中國文化思想有深切關系的,中國佛教的內容,我們也非了解不成的。如來藏說是印度傳來的,應該了解如來藏在印度本來的意義,這才更能了解中國以如來藏爲中心的佛法。
二 說如來藏之意趣
[P304]
對佛法的理解,是與一般世學多少不同的。經裏的法義,不一定可依照字面上去理解。依佛法說,佛菩薩的說法,目的在化度一切衆生,所以佛菩薩的說法,祗要達到這一目標,有時可能將沒有的說成有。如『法華經』說,房子外面有許多華麗珍貴的牛車、羊車、鹿車,可是等到走出房子一看,外面只有牛車,並沒有羊車與鹿車。這是佛經中將沒有的而說成有的例證。無的可以說爲有,此的可以說爲彼,所以對佛法,不能望文生義,聽說什麼就執有一真實的什麼,而應了解佛法說它的根本意趣何在。這樣,聽到如來藏這名詞,不要先執著有一真實的如來藏,而應探討爲什麼說如來藏,如來藏究竟是什麼意義,由此始能了解經說如來藏的真義。
佛法有二大問題:一是生死輪回問題,二是涅槃解脫(成佛)問題。一切佛法,可說都是在這二大問題上作反複說明。如佛法而不講這二大問題,那就是變了質的佛法。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並非佛教特創的教義,印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講到這個問題。但佛教與印度一般宗教所講的有所不同,那便是 [P305] 叁法印。叁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用來印定佛法的准繩,凡與這叁法印相契合的,才是佛法。所以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均須與叁法印相合,這樣的生死輪回才是佛法的生死輪回,涅槃還滅才是佛法的涅槃還滅。如果與這叁法印不相契應,則所謂生死輪回與涅槃還滅,都是外道的,非佛法的。由叁法印而開顯出來的一切法空性,即大乘所說的一實相印。因爲一切法的自性空,所以一切法是無常、無我、寂靜的。叁法印,即就一切法空的理性,作順俗的多方面的顯示說明。依無常、無我的法則,說明生死輪回;依此生死而說到涅槃還滅的寂滅,這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質。不過這無常的與無我的生死輪回(也就是本性空的生死輪回),是甚深的,不容易使一般人理解的,所以印度一般宗教甚至一分佛教學者,對此曾加以诘難。如『俱舍』「破我品」說,若說無我,則誰去受生死輪回?誰去證涅槃還滅?依照一般人的想法,人生的升天界,墮地獄,此死彼生,必須有一主體的「自我」。如現在有煩惱,將來煩惱斷了,生死也了了,這斷卻煩惱與了脫生死的當體,是解脫自在的我。如說無我,則不但生死輪 [P306] 回不能建立,涅槃解脫也不能成立。無常無我的生死觀,涅槃論,確是太深了,爲一般人所不易了解,所以印度一般宗教,都認爲要有一真實的我,才能成立一切。佛法中,也有一分的有我說,依他們說:佛法說無我是對的,不過這是否定常人所計執的邪我,而另有一勝妙我存在。這如犢子部及其所分出的法上、賢冑、正量、密林山部四派,建立不可說我。據說,我是在五蘊之內抑在五蘊之外,我是常住抑屬無常,都是不可說的。犢子部他們建立不可說我,認爲佛法的生死輪回與涅槃還滅等一切問題,才能依之而建立起來。這是佛法中最初說我的一派。佛法一向是說無我的,所以這種不可說我的論調出現之後,在佛教界初聽起來,有些驚怪,因此被人評爲附佛法的外道。小乘中,除犢子系的不可說我之外,經量部也講勝義我。大乘中也有說我的,如禅宗的『心燈錄』說,禅宗體悟的,即是我,即通常所說的主人翁。他引「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及「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等來說明。不過這種我是不可思議的,不像一般人所計執的粗顯的我。又佛法所講的無常,一切法剎那生滅,在一般宗教及一分佛教學者間,也認 [P307] 爲不能建立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比如由業而感生死之果,假如生死是無常的,剎那生滅的,則業滅後誰感生死?無常的也即是無我的,所以不能成立生死輪回與涅槃還滅。如佛弟子以爲無我不能成立生死與涅槃,無常亦不能成立生死與涅槃。這種見地,與世俗的見解極爲相似。因爲一般衆生的根性如此,對無常無我的甚深義理不能信受,佛陀爲了隨順衆生的心境,使其接受佛法,次第引導,令得佛法的功德,因此方便說如來藏。一般聽到如來藏,即認爲是佛性,祗記得成佛涅槃的一面,而忽視生死輪回的一面。其實,如來藏不僅爲成立成佛涅槃,也是成立生死輪回的。在了解如來藏之前,必須先了解佛陀說如來藏的這一根本意趣。如來藏爲衆生不能了解一切法空的甚深真義,佛陀所開示的另一方便教說。從外型上看,雖然近似外道所說的,是常是我,但其真正內容,卻與外道迥異。『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 ……如來藏」。「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 。依『楞伽經』佛說如來藏的意趣,是對主張有我而恐懼無我的外道說的, [P308] 也是對不能在無常生滅中成立輪回的衆生說的。現在作一簡單結論:一般人的看法,涅槃解脫,是從生死輪回而得解脫的,這比如人從牢獄裏放出獲得自由一樣。因爲有這麼一個人,才說有牢獄與自由,如無此人,則根本無牢獄與自由可說。所以,如把生死與涅槃的二問題聯系起來,而貫攝這二個問題的,似乎非是常是我不可。佛說如來藏的目的,也即適應這一類衆生,解決這一問題。『勝鬘經』說:「生死者,依如來藏……有如來藏故,說有生死」。這是說明因有如來藏,才能說有生死的,若沒有如來藏,則生死無可安立。反過來說,如來藏在衆生煩惱藏中,如離開煩惱藏,即成佛法身。如來藏一面爲生死輪回所依,一面又爲涅槃還滅所依,所以沒有如來藏,則不能說明衆生從生死到成佛的經過。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主要使不信無常無我的人來信受佛法,達到佛法化度衆生的目的,使之踏上正路,進入佛法的甚深處。
叁 如來藏說之安立
[P309]
如來藏一名,不見于小乘典籍中,而爲大乘所特有。在未講如來藏之前,先對「如來」作一解說。「如來」,爲大小乘共有語,含攝極複雜的意義。如來,爲梵文多陀阿伽陀的譯語,可以譯作「如來」,也可譯爲「如去」。依照一般的解說,如爲如如不動,無變異,顯示其真常不變平等無差別的特性。此種特性,即佛所體悟的真如法性。在佛法中,通常將所證悟的諸法實相,稱之爲「如」,或者名之爲「真如」。但在印度一般宗教中,如卻有另一解說,如即是我。『智論』說:如即神我(阿特曼)之異名。印度一般宗教所說生死輪回的主體,以及從生死輪回而證入涅槃解脫的當體,即是我,我也就是如,所以我是常住不變如是如是的。依印度一般宗教說,要有一真常不變的我體,才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佛法是講無我的,由生死而證入涅槃的,不是我,而稱爲如或法性,佛法與印度宗教的根本差別點,爭論的中心點,可說就在這裏。印度宗教以爲見(真)我才得解脫,而佛法卻以見如或法性得解脫,經中說佛弟子證悟時,「但見于法,不見于我…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十、如來藏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