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P3

  ..续本文上一页八空论』,是『中边分别论』注释的一部分。一分释「相品」的空义,一分释「真实品」的分破真实(七真如),及胜智真实。上面所引述的文句,是释『中边论』颂:「不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本清净故,烦恼客尘故」。『中边论』以五门分别空义,在第五「成立义」中,说此一颂。意思说:空(心性)本清净,所以无所谓染与不染。由于客尘烦恼,所以又非净非不净。这是说:在客尘烦恼覆染时,空性的净相不现,可以说非净。到了客尘除尽,又显现了空性清净,那又是非不净了。论文本是说明空性,说空性有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等别名。但在说非净不净,非染不染时,不说「空性本净」,「法性本 [P288] 净」,而说「心本清净」。这里的心本清净,就是一切经所说的「心性本净」,真谛的『中边分别论』也说:「心本自性清净故」。对于「心性本净」或「心本性净」,奘传的唯识学,解说为:心的法性本净,并非说心本清净。因为心是有为的心识,或染或净,或有漏或无漏,怎可说本来清净呢?这是站在「性相差别论」的立场。真谛所传的,指「空本性净」为「心本自性清净」,而解说空性本净为「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显然是从「真如无差别」,心与空性无二的立场而说。

  

  弥勒『中边论颂』的「心本清净」,在『十八空论』中,解说为「自性清净心」,这应该与『胜鬘经』的如来藏说有关。如经说: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 [P289]

  

  如来藏说的成立,着重在众生的因位中,点出本具如来的德相。依『如来藏经』的:「一切众生贪欲恚痴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德相备足,如我不异」;及『楞伽』所引经;「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使人易于想象为神我型的存在。然依『胜鬘经』、『楞伽经』的抉择开示,如来藏,不外乎真如──法界、法性、空性、实际等别名。无着的『庄严论』也说:「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坚慧的『宝性论』(或说世亲造)也说:「佛法身遍满,真如无差别,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原来,无边德相庄严的佛法身,只是真如(法界等)离垢所显。真如是绝诸戏论的,无二无别的(所以不容拟议),所以在见实者──现证法性者的证境来说,这是没有凡夫,菩萨,佛的差别。在真如遍满无差别中,可说众生有如来藏了。

  

  如来藏,在众生身中,或说在蕴处界(「阴界六入」)中;或说不即六法( [P290] 五蕴与假我),不离六法。这本是一切法的胜义空性,并非局限在众生的心中。但一切法性本净,当然心也本性清净;法性净与心性净,是无二无别的,那就是说在心中,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特别是在缘起法(依他起性)中,心为迷悟的枢纽,心为一切法的依止。当被称为「所知依」的阿赖耶识,成立万法唯识(心)时,如来藏也就从一切法性,一切心性,而为阿赖耶识的本净性了。如来藏与臧识,就这样的结合起来。『胜鬘经』揭开了这一要义,如说:「六识及心法智(依楞伽经,就是前七识),此七法剎那不住」,所以不能依此而成立生死与涅槃。作生死涅槃依止的,是如来藏;如来藏被称为「自性清净心」。这还是七妄一真说,到『楞伽经』。处处说到:「如来藏藏识心、意、意识」。这是在意与意识等七识而外,有「如来藏藏识心」。如来藏与藏识的关系,大概的说:阿赖耶识为真相(心性净)业相(种子习气)的和合。阿赖耶识的自真相,就是如来藏的别名。从妄染的心识而探究到心性清净,是赖耶的自真相。心性本净而为客尘所染,名如来藏。阿赖耶识着重于妄染,但与本净心性,并非截然差别。所以一 [P291] 般所说的阿赖耶识缘起,如来藏缘起,在真谛译中统一起来。这本是同一意义,只是说明的重点(阿赖耶缘起,以生灭妄心为所依。如来藏缘起,以不生灭的自性清净为所依)不同而已。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这么一颂: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阿毗达磨大乘经』,是以「界」为一切法依止,成立生死与涅槃。但「界」是什么呢,无着的『摄大乘论』,引证此颂,证有阿赖耶识。隋笈多等译的世亲释论;唐玄奘译的世亲释论,无性释论,都把「界」解说为杂染种子。传说为坚慧(或说世亲)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也引用此颂,但说「界」为如来藏,如说:「无始时来性(即是「界」的异译)者,如经说言:诸佛如来依如来藏,说诸众生无始本际不可得知」。此下,即引『胜鬘经』的如来藏说:依如来藏而有生死,依如来藏而有涅槃。同样的经颂,同一「界」字,而或依阿赖耶识说,或依如来藏说。都有印度大论师的权威说明,而立说却似乎不同。这点,在 [P292] 真谛译的『摄大乘论(世亲)释论』,综合这两种说明而为一,如说:

  

  「此,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约胜鬘经五藏义释) ……。约此界,佛世尊说:比丘!众生初际不可了达,无明所覆(依此而有生死)…….如经言:若如来藏非有,于苦无厌恶,于涅槃无欲乐愿,故言及有得涅槃」 (依此而有涅槃)。「复次,此界无始时者,即是显因……」。

  

  梁『摄论』对于经颂的「界」字,有两番解说。第二说,与玄奘、笈多等一样,是解说为阿赖耶识界──杂染种子的。第一说,是玄奘,笈多译所没有的,但与『宝性论释』一致。论说「界以解为性」,接着引『胜鬘经』的如来藏── 五藏说,那无疑是法界、如来界了。这是把二种所依说──依阿赖耶说,依如来藏说,统合于同一的「界」。这可说是真谛译的特色,也许就是『阿毗达磨大乘经』的特色!因为在真谛译传看来:杂染种子,是阿赖耶识界(第二说);而如来藏,也还是「即此阿黎耶识界」,不过是自性清净心──法界而已。 [P293]

  

  无论是真谛的译传,玄奘、笈多的译传,『摄大乘论』的阿赖耶识说,是着重于杂染种子识的。但无论是真谛译,玄奘、笈多译,『摄大乘论』的本义,都与玄奘唯识学有距离的(当然成唯识论自有解说)。所以,不妨依『摄大乘论』的本义,去理解真谛所译,在同一「界」字中,含容二说的是否合理。阿赖耶识,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种子是熏习所成的。赖耶识与杂染种习,混融为一─ ─这样的种子阿赖耶识,为生死杂染法的所依止,由此而生死相续(依如来藏说,依如来藏,才能说有生死)。说到出世无漏心,以「最清净法界所流闻熏习为种子」的。在众生有漏位,闻熏习虽与阿赖耶识水乳般和合,却不属于阿赖耶识性,反而是能对治阿赖耶识的。所以闻熏习非阿赖耶所摄,而属于法身或解脱身摄。这些,都是众译一致的解说。

  

  法身所摄的闻熏习,在唯识学中,该是不易理解的问题。唯识,是以识为所依而成立一切法的。有漏杂染法,以阿赖耶识为种子而成立一切。种子依识,种子也是虚妄分别为性的;以此为依而起一切有漏法,是名符其实的唯识论。无漏 [P294] 清净法呢?修证到出障圆明的佛果,阿赖耶识转,名阿摩罗识,为一切清净法所依止,如有漏法依阿赖耶一样。这样的依无漏识而立一切,也符合于唯识的原则。但有漏没有尽净,无漏的种现(圣位),依于什么?或有了闻熏习,还没有现起无漏种现以前(凡位),那有漏的闻熏习种,又依于什么?『摄大乘论』说:虽与阿赖耶识和合俱转,而实是法身所摄,也可说依于法身。究竟法身在佛地;约识说,名阿摩罗识;约界说,是无漏界(或说「净无漏界」,或说「究竟无漏界」);是究竟的圆满转依。地上菩萨,无漏智现证,是分证法身;可以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可说得转依(通达转等),也就是分证阿摩罗识(经说如来无垢识,这等于说如来法身,何必局限于佛地)。『决定藏论』称此如如智证无差别性为阿摩罗识,「作圣道生因」;也就是法界为一切圣道依止因。在没有现证以前呢?闻熏习也还是法身所摄,也可说依于法界。弥勒『中边论颂』,说空性、法界时,说心本清净。真谛在所译『十八空论』,即称之为「阿摩罗识即自性清净心」。这样,倒是贯彻一切依心识的唯识论立场。如在奘传的唯 [P295] 识学中,把法身、法界,作无漏无为性去解说,那有漏闻熏依法身,不等于有漏有为依无漏无为吗?严密的唯识学,在这个问题上,显得矛盾而混乱!

  

  『摄大乘论』说:闻熏习是法身所摄,这是摄属于法界、法性的。梁『摄论』已说:「由本识功能渐减,闻熏习次第渐增,舍凡夫依,作圣人依。圣人依者,闻熏习与解性和合,以此为依,一切圣道皆依此生」。上面曾说到;梁『摄论』在解说『阿毗达磨大乘经』颂时,说「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这可见解性即是法界(如来藏,法身藏),是含摄得闻熏习而为圣道作依止的,一切清净法由此而现起。此界是阿黎耶识净界──自性清净心,阿摩罗识。这样,清净法也以心为所依,才是思想一贯的唯识学。

  

  这样,圆测所引的,误传为真谛而可能为昙迁所作的『九识章』,依真谛学来说,有着很大的错误。一、『九识章』断定阿摩罗识为本觉,并非真谛论意。真谛译传的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也是初地以上,真到佛果,所有智证如如的无差别性。说众生有如来藏──自性…

《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阿摩罗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