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P3

  ..續本文上一頁八空論』,是『中邊分別論』注釋的一部分。一分釋「相品」的空義,一分釋「真實品」的分破真實(七真如),及勝智真實。上面所引述的文句,是釋『中邊論』頌:「不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本清淨故,煩惱客塵故」。『中邊論』以五門分別空義,在第五「成立義」中,說此一頌。意思說:空(心性)本清淨,所以無所謂染與不染。由于客塵煩惱,所以又非淨非不淨。這是說:在客塵煩惱覆染時,空性的淨相不現,可以說非淨。到了客塵除盡,又顯現了空性清淨,那又是非不淨了。論文本是說明空性,說空性有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等別名。但在說非淨不淨,非染不染時,不說「空性本淨」,「法性本 [P288] 淨」,而說「心本清淨」。這裏的心本清淨,就是一切經所說的「心性本淨」,真谛的『中邊分別論』也說:「心本自性清淨故」。對于「心性本淨」或「心本性淨」,奘傳的唯識學,解說爲:心的法性本淨,並非說心本清淨。因爲心是有爲的心識,或染或淨,或有漏或無漏,怎可說本來清淨呢?這是站在「性相差別論」的立場。真谛所傳的,指「空本性淨」爲「心本自性清淨」,而解說空性本淨爲「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顯然是從「真如無差別」,心與空性無二的立場而說。

  

  彌勒『中邊論頌』的「心本清淨」,在『十八空論』中,解說爲「自性清淨心」,這應該與『勝鬘經』的如來藏說有關。如經說: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 [P289]

  

  如來藏說的成立,著重在衆生的因位中,點出本具如來的德相。依『如來藏經』的:「一切衆生貪欲恚癡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德相備足,如我不異」;及『楞伽』所引經;「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使人易于想象爲神我型的存在。然依『勝鬘經』、『楞伽經』的抉擇開示,如來藏,不外乎真如──法界、法性、空性、實際等別名。無著的『莊嚴論』也說:「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堅慧的『寶性論』(或說世親造)也說:「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見實者說言:凡夫聖人佛,衆生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原來,無邊德相莊嚴的佛法身,只是真如(法界等)離垢所顯。真如是絕諸戲論的,無二無別的(所以不容擬議),所以在見實者──現證法性者的證境來說,這是沒有凡夫,菩薩,佛的差別。在真如遍滿無差別中,可說衆生有如來藏了。

  

  如來藏,在衆生身中,或說在蘊處界(「陰界六入」)中;或說不即六法( [P290] 五蘊與假我),不離六法。這本是一切法的勝義空性,並非局限在衆生的心中。但一切法性本淨,當然心也本性清淨;法性淨與心性淨,是無二無別的,那就是說在心中,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特別是在緣起法(依他起性)中,心爲迷悟的樞紐,心爲一切法的依止。當被稱爲「所知依」的阿賴耶識,成立萬法唯識(心)時,如來藏也就從一切法性,一切心性,而爲阿賴耶識的本淨性了。如來藏與臧識,就這樣的結合起來。『勝鬘經』揭開了這一要義,如說:「六識及心法智(依楞伽經,就是前七識),此七法剎那不住」,所以不能依此而成立生死與涅槃。作生死涅槃依止的,是如來藏;如來藏被稱爲「自性清淨心」。這還是七妄一真說,到『楞伽經』。處處說到:「如來藏藏識心、意、意識」。這是在意與意識等七識而外,有「如來藏藏識心」。如來藏與藏識的關系,大概的說:阿賴耶識爲真相(心性淨)業相(種子習氣)的和合。阿賴耶識的自真相,就是如來藏的別名。從妄染的心識而探究到心性清淨,是賴耶的自真相。心性本淨而爲客塵所染,名如來藏。阿賴耶識著重于妄染,但與本淨心性,並非截然差別。所以一 [P291] 般所說的阿賴耶識緣起,如來藏緣起,在真谛譯中統一起來。這本是同一意義,只是說明的重點(阿賴耶緣起,以生滅妄心爲所依。如來藏緣起,以不生滅的自性清淨爲所依)不同而已。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有這麼一頌: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阿毗達磨大乘經』,是以「界」爲一切法依止,成立生死與涅槃。但「界」是什麼呢,無著的『攝大乘論』,引證此頌,證有阿賴耶識。隋笈多等譯的世親釋論;唐玄奘譯的世親釋論,無性釋論,都把「界」解說爲雜染種子。傳說爲堅慧(或說世親)所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也引用此頌,但說「界」爲如來藏,如說:「無始時來性(即是「界」的異譯)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此下,即引『勝鬘經』的如來藏說:依如來藏而有生死,依如來藏而有涅槃。同樣的經頌,同一「界」字,而或依阿賴耶識說,或依如來藏說。都有印度大論師的權威說明,而立說卻似乎不同。這點,在 [P292] 真谛譯的『攝大乘論(世親)釋論』,綜合這兩種說明而爲一,如說:

  

  「此,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爲性。此界有五義:(約勝鬘經五藏義釋) ……。約此界,佛世尊說:比丘!衆生初際不可了達,無明所覆(依此而有生死)…….如經言:若如來藏非有,于苦無厭惡,于涅槃無欲樂願,故言及有得涅槃」 (依此而有涅槃)。「複次,此界無始時者,即是顯因……」。

  

  梁『攝論』對于經頌的「界」字,有兩番解說。第二說,與玄奘、笈多等一樣,是解說爲阿賴耶識界──雜染種子的。第一說,是玄奘,笈多譯所沒有的,但與『寶性論釋』一致。論說「界以解爲性」,接著引『勝鬘經』的如來藏── 五藏說,那無疑是法界、如來界了。這是把二種所依說──依阿賴耶說,依如來藏說,統合于同一的「界」。這可說是真谛譯的特色,也許就是『阿毗達磨大乘經』的特色!因爲在真谛譯傳看來:雜染種子,是阿賴耶識界(第二說);而如來藏,也還是「即此阿黎耶識界」,不過是自性清淨心──法界而已。 [P293]

  

  無論是真谛的譯傳,玄奘、笈多的譯傳,『攝大乘論』的阿賴耶識說,是著重于雜染種子識的。但無論是真谛譯,玄奘、笈多譯,『攝大乘論』的本義,都與玄奘唯識學有距離的(當然成唯識論自有解說)。所以,不妨依『攝大乘論』的本義,去理解真谛所譯,在同一「界」字中,含容二說的是否合理。阿賴耶識,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種子是熏習所成的。賴耶識與雜染種習,混融爲一─ ─這樣的種子阿賴耶識,爲生死雜染法的所依止,由此而生死相續(依如來藏說,依如來藏,才能說有生死)。說到出世無漏心,以「最清淨法界所流聞熏習爲種子」的。在衆生有漏位,聞熏習雖與阿賴耶識水乳般和合,卻不屬于阿賴耶識性,反而是能對治阿賴耶識的。所以聞熏習非阿賴耶所攝,而屬于法身或解脫身攝。這些,都是衆譯一致的解說。

  

  法身所攝的聞熏習,在唯識學中,該是不易理解的問題。唯識,是以識爲所依而成立一切法的。有漏雜染法,以阿賴耶識爲種子而成立一切。種子依識,種子也是虛妄分別爲性的;以此爲依而起一切有漏法,是名符其實的唯識論。無漏 [P294] 清淨法呢?修證到出障圓明的佛果,阿賴耶識轉,名阿摩羅識,爲一切清淨法所依止,如有漏法依阿賴耶一樣。這樣的依無漏識而立一切,也符合于唯識的原則。但有漏沒有盡淨,無漏的種現(聖位),依于什麼?或有了聞熏習,還沒有現起無漏種現以前(凡位),那有漏的聞熏習種,又依于什麼?『攝大乘論』說:雖與阿賴耶識和合俱轉,而實是法身所攝,也可說依于法身。究竟法身在佛地;約識說,名阿摩羅識;約界說,是無漏界(或說「淨無漏界」,或說「究竟無漏界」);是究竟的圓滿轉依。地上菩薩,無漏智現證,是分證法身;可以稱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可說得轉依(通達轉等),也就是分證阿摩羅識(經說如來無垢識,這等于說如來法身,何必局限于佛地)。『決定藏論』稱此如如智證無差別性爲阿摩羅識,「作聖道生因」;也就是法界爲一切聖道依止因。在沒有現證以前呢?聞熏習也還是法身所攝,也可說依于法界。彌勒『中邊論頌』,說空性、法界時,說心本清淨。真谛在所譯『十八空論』,即稱之爲「阿摩羅識即自性清淨心」。這樣,倒是貫徹一切依心識的唯識論立場。如在奘傳的唯 [P295] 識學中,把法身、法界,作無漏無爲性去解說,那有漏聞熏依法身,不等于有漏有爲依無漏無爲嗎?嚴密的唯識學,在這個問題上,顯得矛盾而混亂!

  

  『攝大乘論』說:聞熏習是法身所攝,這是攝屬于法界、法性的。梁『攝論』已說:「由本識功能漸減,聞熏習次第漸增,舍凡夫依,作聖人依。聖人依者,聞熏習與解性和合,以此爲依,一切聖道皆依此生」。上面曾說到;梁『攝論』在解說『阿毗達磨大乘經』頌時,說「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爲性」。這可見解性即是法界(如來藏,法身藏),是含攝得聞熏習而爲聖道作依止的,一切清淨法由此而現起。此界是阿黎耶識淨界──自性清淨心,阿摩羅識。這樣,清淨法也以心爲所依,才是思想一貫的唯識學。

  

  這樣,圓測所引的,誤傳爲真谛而可能爲昙遷所作的『九識章』,依真谛學來說,有著很大的錯誤。一、『九識章』斷定阿摩羅識爲本覺,並非真谛論意。真谛譯傳的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也是初地以上,真到佛果,所有智證如如的無差別性。說衆生有如來藏──自性…

《以佛法研究佛法 九、論真谛叁藏所傳的阿摩羅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