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研究佛法 叁、「法」之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奘譯作「是真是實是谛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也就是說明法──緣起是真實而非虛妄的,審谛而非顛倒的,如如而非變異的。這樣的甚深緣起(及緣起寂滅),非變非異,法爾自然,當然是「法」了。 [P112]

  

  從道的實踐,而達解脫的證知(五分法身),是從能證邊說。從聖道的如實知見,悟入緣起與涅槃,是從所證邊說。這是釋尊開示正法的兩大方便!其實,修聖道而能悟見緣起與寂滅,當下就是離系解脫的證知了。法是以聖道的實踐爲核心的,所以佛的開示,或稱爲「示涅槃道的勝法」(經集二叁叁)。此外,如實知見的,還有四谛。佛在波羅奈初轉*輪,就以四谛爲法的綱要。四谛──苦、苦集、苦集滅、苦滅道,這也就是法,所以『雜阿含經』(卷一六)說:「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谛不顛倒,是聖所谛」。在這四谛的開示中,也有兩方面的敘述。一、經中一致說到,「如實知四谛」,四谛是應思惟,應如實知,應現證的:這是從所邊說。二、如『雜阿含經』 (卷一五)『轉*輪經』說:四谛是應了知,應現證的。但又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是說,在修道的實踐中,知苦,斷集而證于寂滅,可見這是從能邊說。苦與集──苦由集起,由集起苦,就是純大苦聚集,爲緣而起的緣起法。苦集滅,就是純大苦聚滅,也就是「愛盡、無欲」的寂滅涅槃。在聖道的實踐中,不但悟見 [P113] 苦集滅,而也是知苦(緣起故無常、苦、無我我所),斷集(離愛),證入于寂滅。知斷證修的四谛說,是以聖道的修習,而敘述其斷證的。這二類不同的方便敘說,實爲後代部派中,漸悟四谛,與頓悟滅谛的異義的根源。

  

  法是我們的歸依處,佛弟子應「念法」,「于法證淨」無疑的。法隨念與法證淨的法,『雜阿含經』(卷二0)這樣說:「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于現法,緣自覺悟」。玄奘于『法蘊足論』(卷二)譯爲:「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這可以略爲解說: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說,說得恰如其分的──善說。佛的正法,能在現生中悟見,而不是非要等到來生的──現見。八正道與煩惱不相應,是清涼安隱的──無熱。應時,或譯不時,佛法不受時間的限製,什麼時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達的能力──引導;能隨順于如實知見──近觀。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覺自證的,稱爲智者內證。所以,「法」不是別的,是從聖道的修習中,現見緣起與寂滅而得自覺自證。方便的開示中,這就是法,就是我們的歸依處。這一切是本于佛的現 [P114] 正等覺而來。

  

  

  

  叁 法與義‧法與律的對立

  佛開示的正法,雖方便的說爲聖道,聖道所覺悟的如實,由聖道而實現的解脫,而實就是佛陀自覺自證的內容。但在佛法的流傳中,法與義,法與律,卻分化而對立起來。法與義artha並舉,阿含經中到處可見。考察起來,也還有叁類:一、如『雜阿含經』(卷二八)說:「何等爲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爲沙門義?謂貪欲永斷,瞋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這是以八聖道爲法,以聖道所得的利益效果爲義。又如『雜阿含經』(卷一六)說:「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義饒益,巴利藏作「不引義利」。可見義是從法而來的實效,也就是修法的真正義利。義是實際的義利,所以空虛的議論,迷妄的宗教行儀(如苦行等),是沒有實際效果的,都稱之爲「無義」,而爲佛所呵棄。二、法是聖道所現見的,義是法所含的內容,如『雜阿含經』( [P115] 卷一二)說:「法說,義說」。法是如實知見的緣起支,義是緣起支的別別解說。與此相當的『相應部』(一二‧一──二),雖作「法說、分別說」,然據四無礙解的法無礙解、義無礙解;及四依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而說,法爲聖道所現見的,義是所含內容的分別,是非常恰當的。法與義的這一對說,是重于開示解說的(教法)。叁、重于教法而更進一步的,如『中阿含經』(卷一)『善法經」說:「雲何比丘知法耶?謂比丘知正經、歌詠、記說、偈!2恲、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雲何比丘知義耶,謂比丘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這是以十二分教(巴利藏見增支部七集,作九分教)爲法,以十二分教的意義爲義。這樣,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本生、譬喻等都在內),而不是專指聖道現見的法了。從『雜阿含經』所見的法與義,到『中阿含經』(或增支部)所見的法與義,看出了佛教界從重于證法,而傾向于教法的曆程。

  

  法與律的並舉,是僧伽發展所引起的。佛的成正覺,轉*輪,一貫是法的現 [P116] 覺,法的開示。由于隨佛出家的多了,所以「依法攝僧」而有僧伽的成立。一方面,因學衆的違犯而有學處s/iks!a^pada的製立;半月半月說,名爲波羅提木叉。一方面,規定了出家,受戒等僧伽的製度。出家中心的僧伽,日漸廣大,這些被稱爲律的,也日漸重要,達到與法對立並舉的地位。說到律,梵語vinaya ,音譯爲毗奈耶,毗尼;義譯爲律,調伏。經律中常見法與律並舉,如「法律」;「法毘奈耶」;「是法是毘尼,非法非毘尼」等。法與律的對舉,起初是與「法義」並舉一樣,表示法與法的效用。正法的現見,是如實知而得解脫的;由法而得這樣的義利,所以稱爲義。同樣的,法──聖道的修證,一定是離罪惡,離顛倒,離縛著而身心調伏的,所以稱爲毗尼。我曾比喻爲:法如光明的顯發,毗尼如陰暗的消除:法與毗尼,是同一內容的兩面。但在僧伽的發展中,和樂清淨,爲僧伽的特質。在僧伽中,無論是個人的身心活動,或是僧伽的自他相處。如有不和樂清淨的,就與法不相順而有礙于法的進修。反之,如消除不和樂清淨的因素,自能「法隨法行」而向于正法。這樣,犯罪而行忏悔,奉行僧伽的規製, [P117] 就稱爲毗尼,與法有同等的重要性。『毗尼母論』(卷七)說:「毗尼者,凡有五義:一、忏悔,二、隨順,叁、滅,四、斷,五、舍」。「忏悔」是犯或輕或重的過失,作如法的忏除,約波羅提木叉說。「隨順」是遵照僧伽的規製──受戒、安居等,如法而作。這二類,又稱爲「犯毗尼」。「滅」是對僧伽引起的糾紛,如法滅除,就是現前毗尼等七毗尼。這又稱爲「滅鬥诤言訟毗尼」。「斷」是對煩惱的對治伏滅,又稱爲「斷煩惱毗尼」。「舍」是對治僧殘的「不作舍」與「見舍」。從古代的解說來看,都是有個人的思想或行爲錯誤的調伏;不遵從僧伽規製或自他鬥诤的調伏。「斷煩惱毗尼」,可說是毗尼的本義;因爲見法必斷煩惱,斷煩惱就能見法。但在僧伽製度的開展中,毗尼成爲波羅提木叉與犍度的總稱。其後,著重于教法,所以結集的文句,也就內容不同,而分爲法(經)與毗尼。法與毗尼,由于教典各別,漸被看作不同的二事。這不但局限了法的內容,律師們還高唱「毗尼至上」,想與法一論短長! [P118]

  

  

  

  四 傳承中的無比法與妙法

  法是聖道,聖道的證知與解脫。這一根本意義,在佛法的宏傳中,上座說一切有部,是堅定地受持的,所以『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二)說:「雲何*輪?謂八支聖道」。法以聖道爲本,在佛教的部派發展中,可說都在探求最根本的,最主要的聖道。赤銅鍱部的『分別論』(一一‧二),並列八支聖道與五支聖道。化地部就說:「正道唯五」(論事二0‧五)。這與譬喻師所說:「奢摩他毗缽舍那是道谛」(大毗婆沙論卷七七),意見相合。這是說:在聖道的體證中,是沒有正語、正業、正命的。這是以戒爲助道的資具,定慧才是道的主體。大衆部更進一步,如『異部宗輪論』說:「慧爲加行,能滅衆苦」。這是以慧(般若) prajn~a^爲道體,聖道的修證,就是般若的修證。

  

  以聖道,聖道的主體──般若爲「法」的,上座說一切有部,及初期大乘經 [P119] ,都正確的傳承下來。說一切有部中,重于阿毗達磨的論師,雖也以八聖道爲法,而特重于慧。法──達磨,佛教界偏重于「一切法」,法的根本義,不免晦昧不明。所以,阿毗達磨abhidharma──大法,無比法,究竟法,在一切法中被舉揚出來。甚深無比的法──阿毗達磨,據『大毗婆沙論』(卷一)說:「阿毗達磨自性雲何?答:無漏慧根以爲自性」。無漏慧是勝義阿毗達磨,也就是真實的阿毗達磨。能引發無漏慧的有漏修慧、思慧、聞慧、生處得慧,诠表阿毗達磨的論典(教),是阿毗達磨的資糧,依此能得阿毗達磨(無漏慧),所以也名阿毗達磨;這都是世俗(假名)阿毗達磨。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依論典而引生有漏慧,依有漏修慧而得無漏慧,該攝了聖道修學的曆程。

  

  關于初期的大乘經,且舉『般若經』與『法華經』爲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小品卷五)說:「諸佛依止于法,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于法。所謂法者,則是般若波羅蜜」。法爲佛所尊敬,爲佛所依住,是『阿含經』所說的。所依所敬的法,不是別的,就是般若。據『阿含經』及律,由于佛說八聖道,名爲轉*輪。現在廣說聖道的主體──般若,所以諸天于空中說:「我于閻浮提,再見*輪 [P120] 轉」(小品卷四)。這一開示,顯明了佛陀證法與教法的本義。于般若特有深究的龍樹,在『大智度論』(卷八)說;「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慧,即是般若」。又(卷五六)說:「因語言經卷,能得此般若波羅蜜,是故名字經卷(亦)名般若波羅蜜」。對般若的分別解說,就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

《以佛法研究佛法 叁、「法」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