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人間 四、人性▪P3

  ..續本文上一頁母,輕欺他人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同屬,而排擠另一團體。

  

  慚愧,是從人類應有的關系中,傾向于善的(人或法),拒遠于惡的(人或法)。慚愧爲道德的意向,傾向于善良;多多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製伏煩惱,都從慚愧而來。要有向善遠惡的自覺──慚愧,這才算具足了人的資格。有人說:樹也知道傾向光明;狗子也會對主人表示殷勤,負責守護。然人是不同的!人知道是非、好壞,雖不一定能實行,或者作惡,但即是做了壞事,無意中會覺得不是,心中總不免「良心負疚」。那些殺人放火,無所不爲的大惡人,有時也會意識到自己的不是。雖然由于環境的熏染,社會的習慣,使某些不合理的行爲,竟也心安理得,不能自愧。但既爲人類,這種向善拒惡的自覺──慚愧,僅是多少不同,對象不同,而決非全無的。所以雖爲環境等誘惑或逼迫而墮落,但人人有慚愧心現前,而能導使改過自新。有慚愧,所以人是有自覺的德行的衆生,他會從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大衆輿論中,引發慚愧而勵行入情入理的德行 [P93] 。其他的衆生,從本能所發,而不能不如此作,所以墮落不深,地獄、畜生、餓鬼,是很少會因作惡而墮落的。人有自覺的道德意識,知慚知愧,也有故意作惡,無慚無愧。所以人──特別是學佛法的,墮落也墮得重,上進也上進得徹底。墮落後可生起向善離惡的力量,悔改自拔,也是人類的特色。有以爲:天空的行雁齊齊整整的排成人字或一字,說這是雁的(知序)道德。狗會守門,說是狗的(有義)道德。不知道德是重于自覺的,可以不這樣作,而覺得非這樣作不可,這才是道德的價值──或不道德的。良好的習慣,只可說是道德的成果而已。如天國的良善勝于人間,但這還不免墮落多于勝進,因爲自然而然的如此行去,也算不得崇高的德行。所以,如大家都那樣的胡作妄爲,如了解爲顛倒罪惡,那必要立定腳跟,任何苦難都不妨,卻決不附和遷就,這才是人性中道德力的高尚表現。德行──即梵行,梵行爲清淨而非穢惡的行爲,這是人類所有的特性。

  

  叁、勇猛勝:娑婆世界──堪忍的人類,是最能耐苦的。祗要所做的事情,自覺得有意義,即使任何艱苦的情況,也能忍受,毫不猶豫。「信爲欲依,欲爲 [P94] 勤依」,欲即願欲,是企圖達成某一目標的希願;勤即精進,是以積極的行動去努力完成。從願欲而起精勤,即從內心的想望,引發實踐的毅力。提起精神去做時,就是刀山火坑在前,也要冒險過去,這種剛健勇猛的毅力,爲人類特勝的地方。牛、馬,也是能耐苦的。但那是受到人類的控製,頸上架了轭,身上挨著鞭策,這才會忍苦去工作,如沒有人管製它,它是會躺在田塍休息的。人類,雖也受有生活的逼迫,但每能出于自發的,覺得自己應這樣做的,即奮力去做成。這種願欲與精進、人類也常是誤用而作出驚人的罪惡;然實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即是由此勇毅而來。

  

  經上說,人的特勝中,這叁者,是衆生與諸天所不及的。雖不是盡善盡美的,不如菩薩的清淨圓滿,但已足以表示出人類特點,人性的尊嚴。我們既然生得人身,應利用自己的長處,日求上進。

  

  人的特性,衆生也多少有些,唯人能充分發揮出來,才叫做人。人性中,也含攝得一分佛性;將這分佛性擴充、淨化,即能與佛同等。怎樣是佛?概略的說 [P95] 具足叁事:大智、大悲、大雄。佛的特色,正確的普遍的證覺,得大自在,是佛的無上智。佛智,凡是有意識活動的衆生,都可說是智慧性。所以經說:「凡有心者,皆得作佛」。佛是徹底覺悟了的,衆生還迷而不覺(不是一無所知)。人的思想,雖到達憶念思惟,勝于其他衆生,但攙雜了許多惡慧──迷謬的倒見。將那惡慧淨治了,使淨慧充分成長起來,這就能到達圓滿的佛慧。佛的大悲,度一切衆生,對一切衆生起同情心;衆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樣。佛的大悲是從自心中而流露出來的。大悲是佛的德行,德行是依自他關系而盡應分的善行。道德的本身,即是利他的:如由家庭而宗族,由宗族而國家,由國家而世界人類,更擴大到一切衆生。人類的德行,還著重于人類──從前是家庭本位的,國家本位的,近來傾向于人類本位的;這是人的德行。淨化那私我的偏執,擴大那德行的對象,即從人的德行而發展成佛的德行,大悲即佛德的究竟圓成。又佛有十力、四無所畏,表現出佛的大雄德。贊佛的,也常以師子吼等來贊佛。佛的確是大雄大勇而無畏的,負起普度衆生的重擔,這是從菩薩的大悲大智,久曆生死的修持 [P96] 而成的。我們發菩提心,即願欲心,這願欲心即是引發精進心的來源。薩埵,譯爲有情,其實含有勇猛的意思,用現代話說,即充滿了生命力的。經中喻如金剛,是說衆生心的志向,如金剛般的堅固,一往直前。人類的生命力,發展到非常強,能忍勞耐苦,不折不撓,勇猛精進。但還染淨錯雜而不純,如能以此充沛的生命力,轉化爲成佛度生的大願大精進,一直向前,那末究竟圓成時,即成佛的大雄大力大自在了。佛性是佛的性德,人的佛性,即人類特性中,可以引發而向佛的可能性。說人有佛性,如說木中有火性一樣,並非木中已有了火光與熱力的發射出來。據人而說,人性當然還不是佛性,不過可能發展成佛的性德而已。不妨比喻說:一般衆生性,如芽;人性如含苞了;修菩薩行而成佛,如開花而結實。不過,衆生與人性中,含有一分迷昧的、不淨的、系縛的,以迷執的情識爲本,所以雖有菩薩性佛性的可能,而終于不能徹底。如現在人的智識是提高了,社會製度,也有好的創立,但壞的也跟著來。有時,好製度,好發明,反成爲壞事的工具。每見鄉村人,都是樸實無華的,一讀了書,走進大都市,就變壞了。人 [P97] 性中,常是好的壞的同時發展,這是人還不能擺脫情識爲主導的本質。佛法,轉染成淨,轉識爲智,要從智本的立場,使一切獲得良好的增進。人類學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場,善用人的特性,不礙人間正行,而趨向于佛性的完成。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即是──「即人成佛」──人的學佛法門。(仁俊記) [P99]

  

《佛在人間 四、人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