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四、人性▪P3

  ..续本文上一页母,轻欺他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同属,而排挤另一团体。

  

  惭愧,是从人类应有的关系中,倾向于善的(人或法),拒远于恶的(人或法)。惭愧为道德的意向,倾向于善良;多多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制伏烦恼,都从惭愧而来。要有向善远恶的自觉──惭愧,这才算具足了人的资格。有人说:树也知道倾向光明;狗子也会对主人表示殷勤,负责守护。然人是不同的!人知道是非、好坏,虽不一定能实行,或者作恶,但即是做了坏事,无意中会觉得不是,心中总不免「良心负疚」。那些杀人放火,无所不为的大恶人,有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是。虽然由于环境的熏染,社会的习惯,使某些不合理的行为,竟也心安理得,不能自愧。但既为人类,这种向善拒恶的自觉──惭愧,仅是多少不同,对象不同,而决非全无的。所以虽为环境等诱惑或逼迫而堕落,但人人有惭愧心现前,而能导使改过自新。有惭愧,所以人是有自觉的德行的众生,他会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大众舆论中,引发惭愧而励行入情入理的德行 [P93] 。其他的众生,从本能所发,而不能不如此作,所以堕落不深,地狱、畜生、饿鬼,是很少会因作恶而堕落的。人有自觉的道德意识,知惭知愧,也有故意作恶,无惭无愧。所以人──特别是学佛法的,堕落也堕得重,上进也上进得彻底。堕落后可生起向善离恶的力量,悔改自拔,也是人类的特色。有以为:天空的行雁齐齐整整的排成人字或一字,说这是雁的(知序)道德。狗会守门,说是狗的(有义)道德。不知道德是重于自觉的,可以不这样作,而觉得非这样作不可,这才是道德的价值──或不道德的。良好的习惯,只可说是道德的成果而已。如天国的良善胜于人间,但这还不免堕落多于胜进,因为自然而然的如此行去,也算不得崇高的德行。所以,如大家都那样的胡作妄为,如了解为颠倒罪恶,那必要立定脚跟,任何苦难都不妨,却决不附和迁就,这才是人性中道德力的高尚表现。德行──即梵行,梵行为清净而非秽恶的行为,这是人类所有的特性。

  

  三、勇猛胜:娑婆世界──堪忍的人类,是最能耐苦的。祗要所做的事情,自觉得有意义,即使任何艰苦的情况,也能忍受,毫不犹豫。「信为欲依,欲为 [P94] 勤依」,欲即愿欲,是企图达成某一目标的希愿;勤即精进,是以积极的行动去努力完成。从愿欲而起精勤,即从内心的想望,引发实践的毅力。提起精神去做时,就是刀山火坑在前,也要冒险过去,这种刚健勇猛的毅力,为人类特胜的地方。牛、马,也是能耐苦的。但那是受到人类的控制,颈上架了轭,身上挨着鞭策,这才会忍苦去工作,如没有人管制它,它是会躺在田塍休息的。人类,虽也受有生活的逼迫,但每能出于自发的,觉得自己应这样做的,即奋力去做成。这种愿欲与精进、人类也常是误用而作出惊人的罪恶;然实行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是由此勇毅而来。

  

  经上说,人的特胜中,这三者,是众生与诸天所不及的。虽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如菩萨的清净圆满,但已足以表示出人类特点,人性的尊严。我们既然生得人身,应利用自己的长处,日求上进。

  

  人的特性,众生也多少有些,唯人能充分发挥出来,才叫做人。人性中,也含摄得一分佛性;将这分佛性扩充、净化,即能与佛同等。怎样是佛?概略的说 [P95] 具足三事:大智、大悲、大雄。佛的特色,正确的普遍的证觉,得大自在,是佛的无上智。佛智,凡是有意识活动的众生,都可说是智慧性。所以经说:「凡有心者,皆得作佛」。佛是彻底觉悟了的,众生还迷而不觉(不是一无所知)。人的思想,虽到达忆念思惟,胜于其他众生,但搀杂了许多恶慧──迷谬的倒见。将那恶慧净治了,使净慧充分成长起来,这就能到达圆满的佛慧。佛的大悲,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起同情心;众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样。佛的大悲是从自心中而流露出来的。大悲是佛的德行,德行是依自他关系而尽应分的善行。道德的本身,即是利他的:如由家庭而宗族,由宗族而国家,由国家而世界人类,更扩大到一切众生。人类的德行,还着重于人类──从前是家庭本位的,国家本位的,近来倾向于人类本位的;这是人的德行。净化那私我的偏执,扩大那德行的对象,即从人的德行而发展成佛的德行,大悲即佛德的究竟圆成。又佛有十力、四无所畏,表现出佛的大雄德。赞佛的,也常以师子吼等来赞佛。佛的确是大雄大勇而无畏的,负起普度众生的重担,这是从菩萨的大悲大智,久历生死的修持 [P96] 而成的。我们发菩提心,即愿欲心,这愿欲心即是引发精进心的来源。萨埵,译为有情,其实含有勇猛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即充满了生命力的。经中喻如金刚,是说众生心的志向,如金刚般的坚固,一往直前。人类的生命力,发展到非常强,能忍劳耐苦,不折不挠,勇猛精进。但还染净错杂而不纯,如能以此充沛的生命力,转化为成佛度生的大愿大精进,一直向前,那末究竟圆成时,即成佛的大雄大力大自在了。佛性是佛的性德,人的佛性,即人类特性中,可以引发而向佛的可能性。说人有佛性,如说木中有火性一样,并非木中已有了火光与热力的发射出来。据人而说,人性当然还不是佛性,不过可能发展成佛的性德而已。不妨比喻说:一般众生性,如芽;人性如含苞了;修菩萨行而成佛,如开花而结实。不过,众生与人性中,含有一分迷昧的、不净的、系缚的,以迷执的情识为本,所以虽有菩萨性佛性的可能,而终于不能彻底。如现在人的智识是提高了,社会制度,也有好的创立,但坏的也跟着来。有时,好制度,好发明,反成为坏事的工具。每见乡村人,都是朴实无华的,一读了书,走进大都市,就变坏了。人 [P97] 性中,常是好的坏的同时发展,这是人还不能摆脱情识为主导的本质。佛法,转染成净,转识为智,要从智本的立场,使一切获得良好的增进。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太虚大师的「人成即佛成」,即是──「即人成佛」──人的学佛法门。(仁俊记) [P99]

  

《佛在人间 四、人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