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间佛教要略
一 论题核心
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佛法,祗可说发见,不像世间学术的能有所发明。因为佛已圆满证得一切诸法的实相,唯佛是创觉的唯一大师,佛弟子只是依之奉行,温故知新而巳。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佛是我们所趋向 [P100] 的目标;学佛,要从学菩萨行开始。菩萨道修学圆满了,即是成佛。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着力做起,怎能达成目的?等于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就是这样,先从凡夫发菩提心,由初学,久学而进入大菩萨地,福慧圆满才成佛。菩萨道重在实行,不单是赞叹仰信究竟的果德就成,而要着重在学习一切菩萨行。平常说菩萨,总是想到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其实菩萨也有初学的。菩萨道所有经历的过程,可略分三个阶段: 一、凡夫菩萨 二、贤圣菩萨 三、佛菩萨
第三阶段的菩萨,是证得大乘甚深功德,与佛相近似的。『楞伽经』说:「七地是有心,八地无影像;此二名为住,余则我所得」。这是说:八地以上的菩萨,与佛的智证功德相近。『般若经』说第十地名佛地,龙树解说为:如十四夜 [P101] 的月与十五夜的月一样。所以虽还是菩萨地,也就名为佛地。这样的佛地大菩萨,是久修二阿僧祇劫以上所到,如文殊、观音等,初学是不容易学到的。第二阶段的菩萨,是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入圣,修大悲大智行,上求下化─ ─这即是三贤到八地的阶位。第一阶位,是新学菩萨:是凡夫身初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虽或是外凡夫,或已进为佛法内凡夫,菩萨心行的根柢薄弱,可能还会退失。『起信论』说:信心成就──发菩提心成就,才不退菩萨位而能次第进修。初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的,是在修学信心的阶段。『仁王经』称此为十善菩萨。也即是十信菩萨。凡夫的初学菩萨法,还没有坚固不退时,都属于此。依经论说:这一阶段,也要修学一万劫呢!新学菩萨,要培养信心、悲心,学习发菩提心;乐闻正法,闻思精进,而着重以十善业为菩萨道的基石。这类菩萨,虽没有什么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修发菩提心,修集十善行──菩萨戒,精勤佛道,已充分表示出菩萨的面目。这样的力行不息,积集福慧资粮,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 [P102]
凡夫菩萨: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学菩萨而着重于十善业,即以人身学菩萨道的正宗。太虚大师宣说的「人生佛教」,即着重于此。大师平时,坦白地说:我是凡夫而学修发菩萨心的。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略有两点特征:一、具烦恼身: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悟,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己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慈航法师晚年,发愿离淫欲心,也就是真实的佛子模样)。有人说:如学佛的或出家大德,内心也充满烦恼,这怎能使人归敬呢!这些人把烦恼看得太轻易了。依『大涅槃经』说:有四依菩萨,可以作为众生的依止(师)。初依,即具足烦恼的初学发心者。初依菩萨,对佛法的根本理趣,有相当的正确体认;自己学修菩萨行,也能引导众生来学。他虽没有断除烦恼,但能摄化众生,向于烦恼所不染的境地,所以能为大众作依止师。声闻法中也是这样,四果圣者能断烦恼,未断未证的顺解脱分,顺抉择分声闻行者,一样的能住持佛法,教化众生,为人间福田。凡依人身而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不眩神奇。如忽略 [P103] 凡夫身的烦恼覆蔽,智慧浅狭,一落装腔作势,那末如非增上慢人(自以为然),即是无惭无愧的邪命。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二、悲心增上:初发菩萨心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菩萨以利他为重,如还是一般人那样的急于了生死,对利他事业漠不关心,那无论他的信心怎样坚固,行持怎样精进,决非菩萨种姓。专重信愿,与一般神教相近。专重修证,必定堕落小乘。初发菩提心的,除正信正见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业,以护持佛法,救度众生为重。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
有的人因误解而生疑难:行十善,与人天乘有什么差别?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这里所说的人间佛教,是菩萨道,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学发菩提心的,胜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辗转的缘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毕竟空。依据即空而有的缘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愿,广 [P104] 行十善,积集资粮。这与人乘法,着重于偏狭的家庭,为自己的人天福报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学发菩提心的,了知世间是缘起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互为六亲眷属。一切人类,于自己都展转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杀不盗等十善行。即此人间正行,化成悲智相应的菩萨法门,与自私的人天果报,完全不同。这样的人间佛教,是大乘道,从人间正行去修集菩萨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萨法不碍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即是菩萨法门。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向于佛道的,不会标榜神奇,也不会矜夸玄妙,而从平实稳健处着手做起。一切佛菩萨,都由此道修学而成,修学这样的人本大乘法,如久修利根,不离此人间正行,自会超证直入。如一般初学的,循此修学,保证能不失人身,不碍大乘,这是唯一有利而没有险曲的大道!
二 理论原则
法与律的合一:印度大乘法的流布,受有本生谈的影响,菩萨都是独往独来 [P105] 的,所以大乘法着重于入世利生,而略带特出的伟人的倾向,不大重视有组织的集团,这也许是大乘法晚期衰变的主因。然大乘经说:菩萨常与无数菩萨俱。依龙树说:「俱」,就是有组织的集合。原来,释尊所创建的根本佛教,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法;二、律。「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教的整体。法,是开示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理,教人如何发心修学,成就智慧,圆成道果。法是重于显正,重于学者的修证。律又有二类:一、止持,是不道德行为的禁止。二、作持,是僧团中种种事项的作法,把这类事分类编集起来,称为犍度(聚)。出家的声闻比丘,特别是人间比丘,过着集团的生活。修行、居住、饮食、衣着,以及有关教团的事务,大家都是在一起,依律制而行的。佛世的出家弟子,有团体的组织,于集团中自利利他。但当时的在家弟子,佛只开示他们应怎样的信解修行(也有戒律),却没有组织的团体。古代的政治,不容许在家众作有组织的活动。如孔门弟子,也是没有固定团体的。但在佛法的流行中,显然的重法而轻律。如声闻乘的经(阿含)与律,约为四与一之比。而在大乘 [P106] 法中,大乘经有几千卷(传来中国的),律典却等于没有。即有小部的,也还是附属于经中。虽然说,律是佛制的,只可依着奉行,但律是世间悉檀,更着重于时地人的适应呢!一分重律的,拘于古制,不知通变;而一分学者,索性轻律而不谈。有些人,但知发心,而不知僧团有什么大用。不知自动发大心的,自尊自勉,是难得的上根。一般中下根性,虽也要自己发心向上,但如有良好团体,教育他,范围他,劝勉他,实在是策令向上的无上方便。如佛世的声闻出家行者,虽也有动机不纯正的,烦恼极重的,但一出了家,以经法开示他,以戒律调伏他,在大众的摄导与折伏下,利根的当然迅速的了生脱死,钝根的也可以渐趋涅槃。用集团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内心的烦恼,是根本佛教的特色。后代学者而尊律的,但知过午不食,手不捉持金钱,而大都漠视僧团的真义。一分重禅的──近于隐遁瑜伽的,或以佛法为思辨的论师,都轻视律制。不知佛法的流行于世间,与世间悉檀的律制,有着最密切的阕系。律的不得人重视,为佛法发达中的一大损失。所以人间佛教,必须本着佛教的古义,重视法与律的合一原则。 [P107] 出家的佛教,如忽视僧团的律制,必发生乱七八糟的现象,无法健全清净。时代与过去不同了,现在的在家学众,也有了团体的组织。但少能注意到佛教团体的特色,祗是模仿一般社团的组织形式,也还是不够的。无论是弘扬佛法,或修学佛法,只要是在人间,尤其是现代,集团的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人间佛教,以人生正行修菩萨道,要把握这法律并重,恢复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于传统的作风,但知真参实悟,但知博究精研,于毗奈耶──律的原理法则,不能尊重。现代修学菩萨行的,必须纠正这种态度,法律兼重,来契合佛法的正宗。
缘起与空的统一:法律并重,是初期佛教的精髓。缘起与空,是中期大乘的特色。缘起与缘起性空寂,『阿含经』已有说到,而且是作为佛法的特质,菩萨道的特质的。但由于适应当时的一般根性──着重个人解脱,所以对缘起性空的中道,仅是要约的开示,而还没有广博的开演出来。到了佛灭后四五百年,在大众及分别说系的化区中,兴起的大乘佛教,才使缘起性空的中道,彻底的阐发无遗。世间的一切事象:人物虫鱼,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什么都各有他的特殊体 [P108] 性、形态、作用…
《佛在人间 五、人间佛教要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